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关键词】《采薇》;军旅生活;思乡之情
  【中文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五经》之一的《诗经》,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为我们保存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采薇》就是其中之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从“猃狁之故”“王事靡盬”“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等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远征士卒罢战归来,抚今追昔的所思所感。猃狁,西周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春秋时称“北狄”,秦汉时叫“匈奴”。据载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猃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时候,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827年宣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场战争。
  按《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人们的习惯分法,本诗四十八句以八句为一章,可以分为六章。从内容方面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着重写出征在外,怀乡思家;第四五章为第二部分,表现军队的声威、紧张的战斗以及取得的战绩;第六章为第三部分,写归途中触景生情、感时伤事的复杂心情。
  第一部分第一章。“作”,《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乍声,起也”,这里引申为“发芽”的意思。“亦”,象形字,即“腋”,后借用为虚词,相当于现代的“也”,这里可理解为“又”;有人解释为“已”的通假字。“止”,语气词。“莫”即“暮”的古字。“遑”,闲暇。“启居”与“启处”同义,启是跪,居是坐,这里是“停下来休息”的意思。
  第二章。“柔”,草木始生,稚嫩,这里指薇的幼苗鲜嫩。“烈烈”,形容心中忧愁如火烧一般。“聘”,探问。
  第三章“刚”,指薇苗已长成坚硬的茎。“阳”,夏历十月。“盬”,止息。“孔”,很,甚。“疚”,内心痛苦。“来”,归来,返回。
  把以上三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又冒芽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转眼间残年来到!边地征战多凄苦,双亲妻儿无暇顾。猃狁入侵传金柝,睡不暖席又出征!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苗鲜嫩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望乡关心头烦闷。心烦闷好像火焚,急煎煎又渴又饥。常转战驻防不定,哪有人捎封家信!
  “饥肠辘辘去采薇,薇已粗硬家难回。说回家何时回家,阳春十月又来到。王家战事无止息,东征西讨岂安身?想亲人心如刀绞,怕此身难回家门!”
  这三章用赋、兴的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突出戍卒远离家乡,久别亲人,从军出征,疲于奔命,还经常饥肠辘辘,以致采薇而食的艰苦悲伤。在复沓中又寓变化,如“作”“柔”“刚”三个词表现了薇菜生长的三个阶段,从春到秋,薇菜由嫩变老,时光无情地流逝,而戍卒思归,物变星移,一年将近,何时才能归家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三句,愈来愈强烈地表现了远征戍卒的痛苦和忧伤。
  第四章。“尔”,花盛开的样子。“常”通“棠”,即棠棣,植物名。“华”即“花”。“路”通“辂”,一种高大的车子。“君子”,指军中的将帅。“牡”,雄马。“业业”,高大强壮的样子。
  第五章。“骙骙”,马强壮的样子。“小人”,指士卒。“腓”,隐蔽。“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象弭鱼服”,象弭,象牙装饰的弓;弭,弓两端受弦处;鱼服,用鲨鱼皮做的箭袋;“服”通“菔”,箭袋。“孔棘”,非常紧急;棘,通“急”。
  把第四五两章译成现代汉语是:
  “什么花如此繁盛?棠棣花密密层层。什么车这么高大?将军车严阵待发。驾起兵车去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岂敢图安居?一月已取三回胜!
  “驾起四匹千里马,奔驰如飞高又大。将帅威武车上立,兵士掩护全靠它。四匹壮马齐整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以上两章用棠棣花起兴,追述了戍边作战的紧张生活,抒发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战斗豪情。本部分以战车的高大、战马的雄壮烘托军容的严整、士气的高昂,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战斗场面,但是烘云托月地展现了主帅的镇静,士卒的掩护,军容的严整,器械的精良,军情的紧急,猃狁的猖狂。读到这里,那金戈铁马、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第六章。“思”,语气助词。“雨”活用为动词,“下”的意思“行道”,行路。“迟迟”,缓慢的样子。
  这部分的意思是:
  “回想我出征时光,春风起杨柳轻荡。如今我走向家乡,漫天雪纷纷扬扬。路泥泞行走缓慢,饥和渴煎肚熬肠。我的心多么凄怆,谁知道我的忧伤!”
  清人方玉润评价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的确如此,本部分虚实结合,过去与现实交叉,心中情与眼前景融合,表达了痛定思痛的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为历代读者所称赞。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一是选取从军生活的几个典型场景,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组接起来,简洁、生动地刻画了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全诗主旨。这实际就是现代所谓的蒙太奇剪辑艺术。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三句以薇菜破土萌芽、幼苗柔嫩、茎叶粗老三个特写镜头,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征人触景生情忧心如焚的痛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个画面的组接,既是出征之时大好春光与回来之时漫天飞雪的对比,又是当年年轻力壮与现在年迈体衰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兵役现实给人民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在结构上有了这两个画面的组接,就将前面的各个场景有机地统一在征人回忆这一线索中,使全诗结构严谨,以少总多。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二是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开创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为后人所推崇。第六章以“雨雪霏霏”正衬回乡征人心境的凄凉,又以“杨柳依依”反衬其内心的悲伤。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试想当征人与家人生离死别,踏上征途之时,面对和风骀荡,杨柳依依的美丽春色,哪有心思来欣赏呢?有良辰美景,却无赏心乐事,“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景色愈美,愈加重了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感人,故起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采薇》一诗艺术成就之三是在题材、主题方面开启了我国边塞诗派的先河。在这之后,征人思乡怀人一直是后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拨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
  总之,《采薇》一诗无论在题材的开拓,还是在艺术手法的创新上都是后代诗歌效法的典范。如果说集众多优秀诗篇为一体的《诗经》,虽经几千年淘洗,却历久弥新,称得上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皇冠,那么可以说,《采薇》一诗就是这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初、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试上有明显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进入高一出现了学习的断层现象。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差异、敢于突破,通过诵读与断句、激趣与促学、写作与表演三个方面来有效寻找出衔接点。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文言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高中教材选编的文言文
一、英语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英语课堂活动是教师教学目标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与活动融合,让课堂告别枯燥,使英语学习变得有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二、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模式  1.提升兴趣的课堂活动  Role-play(角色扮演)  该课堂活动的实施有两种方式。其一,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例如,运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课本中的“M
【摘要】小练笔,大文章。在新课改、新视角、新教材下,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既要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口,又要加强随文练笔的调控与指导,在水乳交融中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指向不明,指导不力,过程粗糙,无病呻吟,是制约练笔效果的瓶颈与短板。打破瓶颈,弥补短板,是实施有效练笔的重点和节点。本文以《师恩难忘》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以追求教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情感;《师恩
【摘要】所谓“负性情绪”,是指人在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焦虑、紧张、抑郁、沮丧、悲伤、恐惧、嫉妒、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负面情绪。怎么处理,我想最重要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春风化雨,雨露滋润。  【关键词】学生;极端负情绪;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新学期开学才两天,这是一批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新鲜、好奇,带着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它既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作文能力,是目前中学作文的重中之重。笔者从教学环境、作文题目、思维能力、作文讲评等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精神。  【关键词】作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更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含有“见解”的用例进行分析,得出“见解”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偏移现象,并进一步研究了它偏向正极的原因,预测了“见解”一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见解;语义偏移;原因  【中图分类号】H061 【文献标识码】A  一、“见解”的感情色彩  《辞海》语词部分(下)对“见解”的解释是:“对事物的看法;辨识事理的能力。例: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摘要】 多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老师费劲心思讲解,学生觉得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大餐”(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
【摘要】虽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主角鲁提辖“粗”气冲天,但是《水浒传》作者摹形传神却很细腻,经冰炭同炉的熔铸,写出了人物粗中有细的特点,使豪情万丈、侠肝义胆的鲁提辖有了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这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另外,唯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方有如此精雕细琢的描摹。  【关键词】摹形传神;冰炭同炉;精雕细琢;艺术魅力;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篇优秀的记叙
【摘要】当堂点评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行为和健康的学习心理。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的高超的评价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活整个语文课堂。  【关键词】当堂点评;积极主动;评价艺术;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当堂点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
【摘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修订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以多种形式引入语文知识内容。那语文知识如何展开教学?下面就以修订版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语文知识;言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一、用教材建构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应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