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云南省西北金沙江中游北岸的华坪县,有着一位普普通通,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时时刻刻把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民政局长徐丛先。他1996年,服从组织安排,从县监察局到远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大兴乡担任乡长。
在担任乡长、党委书记期间,他根据乡里民政工作的实际情况,亲自分管民政工作。在大兴乡的日子里,他走村串户检查落实,保证了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大兴乡的灾民、贫困户、五保户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没有非正常事故发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抓民政工作当中,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民政工作,光靠救济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才能使灾民、贫困户树立信心,从困难中站起来。因此,他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主政大兴乡期间,大兴乡年年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均以200多万元税收递增,并发展为丽江地区首家超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增加了,困难群众的吃、穿、住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同时也减轻了县财政的压力。1997年7月,大兴乡干箐白沙坡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涉及14户64人急需搬迁,在万分危急之时,乡里及时拿出6万多元资金,用于14户人家的迁建,将他们搬迁到了一公里外的地方建房居住,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每当提起此事,灾民们都对徐丛先充满感激之情,他也由此受到了地区的嘉奖。
正当他在大兴乡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县委政府根据民政局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县科局干部中,挑选一位民政局长,他被组织选为最佳人选,这样他又离开了战斗过4年的第二故乡,离开了他亲手抓起来的亿元乡——大兴乡。
民政工作,虽然是些不起眼的事,但事事都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疾苦,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民政工作中,簿弱的一环就是救灾款,救济资金发下去后,落实不到位,落实不到户,有的地方甚至被挪用、截留,到不了群众手里。针对此种情况,徐丛先以创新精神制订了跟踪检查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由局长挂帅,包括救灾、救济股股长、民政会计组成工作组,每季度到全县11个乡(镇)开展一次“一调查,一落实”活动。调查群众生活,检查救灾、救济款物,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同时制订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规定少开展一次扣5分,多开展一次嘉奖5分,并纳入年终公务员考评,与年终奖评挂勾。在执行这项制度上,徐丛先先从自己做起。他在大小会议上都讲,民政管的钱是救命钱,是高压线,我们每一个干部要从严要求自己,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不该吃的坚决不能吃,不该拿的坚决不能拿,要把救命钱管好用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在困难人民身上,对得起人民群众。
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船房华荣村二组村民罗明安的求助信,信中写到:“我家共有6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母亲患重病,长年卧床不起,医治药费花去一大笔钱,变卖家畜医治,欠下上万元债务,下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县城中学读书,无钱供读,面临失学,妻子是精神病,一家老小的生活仅靠我一个人,望民政给予救助”。看完信后,他落泪了,马上派人下去查实情况,召开会议讨论,很快将救济金送往罗明安手中。罗明安含着热泪说:“共产党真好,太感谢你们了“。今年5月,还写了一封感谢信,张帖在县政府院内的宣传栏上。
有一次他又得知一户中心镇水井街的居民,孩子父亲早逝,丢下母女俩相依为命,小姑娘从小神经受到刺激,是一位间歇性神经病人,家里十分困难,不说是医治小女,连照明灯都是用油灯作照明,为了小姑娘的病早愈,母女俩能好好生活,感受到党的温暖,他召开局办公会讨论决定,给这位年幼的小姑娘解决2000元临时困难救济金,并送往医院医治。经两个多月的医治,这位小姑娘的病基本痊愈,局里还决定将母女俩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使母女俩快快乐乐地生活。他还动员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解决全县50个孤儿的生活、学习困难。
在华坪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一直以来,全县还有710户人家居住在用茅草搭盖的房屋里,这些茅草屋存在着火灾等重大安全隐患,随时都可能发生不幸,此事多年来一直牵挂着县委政府领导的心,但一直得不到解决,2000年县委政府下大力气决定投入有限的资金74万元,彻底消灭全县茅草住房,并把此项工作交给民政局来完成。接到此项困难重重的任务后,徐丛先不但没有什么怨言,而且还鼓励干部职工说:“县委、政府把此项工作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县委和政府为贫困山区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因此,我们不但要做,而且必须做好。为此,他亲自充当组长,针对居住茅草屋的群众的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二是智力低下的,残疾的;三是由各种灾害造成的现状,拟定出消灭茅草住房的实施方案,得到县委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为了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又制订责任制,与乡(镇)民政办签订责任书,让乡(镇)民政办又与村委会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历时五个月的时间里,徐丛先与他的同伴们顶着烈日,酷暑,不知负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由于这710户茅草住房户里的群众,多为痴、聋、哑户,大多丧失劳动能力,或智力不正常,徐丛先他们不仅要入户做思想动员工作,采取集体投工劳等措施帮助这部分特困群众,还要帮助下面多方协调木料等。有时亲自帮助困难户上下车,但他们从无怨言,通过多方努力,2000年底710户茅草住房人家全部住进了新盖的瓦房,结束有些人几辈都住茅草房的历史。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华坪从此告别了部份群众住茅草屋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极大地提高了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告别了茅草屋的群众高兴之余,写下这样的对联赞颂党:“托党恩昨日草房随逝水,靠政府今朝瓦房傍高山。”而亲自组织实施此项工程的徐丛先,在人们的一片赞扬声中,却谦虚地说:“这都是县委、县政府对困难群众的一片爱戴之情,这一切都是我们应当做的”。
几多风雨,几多艰辛,徐丛先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民政工作的战线上。一心为民,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以自己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在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关系中,架起一座连心桥。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全凭的是一颗对党的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