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琴与我国民族音乐的契合点相同,都有民族戏剧性,其主要特点都体现在冲突、浪漫与纯粹中。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钢琴戏剧性解读可以更好的了解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这在巫漪丽的钢琴作品中得以直观体现。因此,以民族戏剧特色为视阈对其钢琴作品进行审美研究不仅是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更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审美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民族音乐;钢琴;巫漪丽
随着人们对于上层需要的提高,钢琴发展进入了多元化风格探索期。从我国民族化钢琴发展来看,二十世纪中叶后的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的契合不断紧密,加之观念精神以及个性特色的突出,钢琴作品一般会和民族戏剧性元素相结合,通过多元化表现方式表达音乐思想,这是时代音乐文化进步的重要标识。巫漪丽是我国第一代世界级钢琴艺术家,她的作品中表达出的中西文化契合的创新魅力吸引着各行各类的人们,其作品也成为民族音乐时代发展的鲜明旗帜。
一、钢琴美学特征
从审美层面来看,生动的情感表达是浪漫的关键和构成美主要内容。从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审美的本质是探求美。美的定义是非理性直观是认识纯粹美的唯一途径,也是审美标准存在的意义。单一的追寻纯粹的美,是美的本质而不是任何附加元素。对于美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抽象或不完整表达,才可以更加突显现出美的纯粹。钢琴作为最浪漫的乐器所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目的在于表达、传递与强化个人情感。
二、巫漪丽钢琴作品中的审美元素
音乐文化丰富的东方大地处处体现着融合与创新,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创新,也是当代音乐价值凝结的特殊表现。
(一)音乐与情境的不同
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不同是通过旋律与艺术手法进行表达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音乐情境、情感与价值。巫漪丽在上世纪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结合,通过钢琴的可塑性技法将民族音乐刻印了戏剧化特色,实现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与蜕变。在巫漪丽的钢琴作品 《梁祝》中,一开始的低沉与清亮交杂,主旋律前后的起伏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低沉缓诉哀伤,清亮吟诵喜悦,搭配不同的织体变化与加花表现,整个《梁祝》在轻柔且悲伤的基调下缓缓铺展,引人入胜。
巫漪丽钢琴作品中的有着非常明显的叙事抒情作用,这和民族戏剧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注重意境的构建与情感的表达,如诗歌、戏剧、音乐等,以具體元素的意象化表达实现情感寄托或价值诉求。例如巫漪丽老师的 《梁祝(选段)》,无论是潺潺流水、还是对娟娟鸟鸣、葱葱草木的表达,都利用大量的修饰音进行意向模拟,虽然与旋律之间存在音乐学意义上的矛盾或差异,却合乎中国民族音乐叙事抒情的审美理念。
(二)情感和人性的共鸣
钢琴音乐需要情感和人性的区鸣。所以,钢琴音乐可以表达出真挚性和纯粹性的美。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特征是通向情感共鸣情境的唯一方式。以巫漪丽老师的钢琴作品 《百鸟朝凤》为例,与先前版本不同的是,巫漪丽以钢琴乐器对中国传统唢呐音乐进行了反复推敲改编,利用音乐性较长的华彩句子作为点睛之笔,通过钢琴的模拟音演绎百鸟音色,让 《百鸟朝凤》有了突破,成为民族音乐钢琴化发展的代表。
民族传统戏剧和钢琴的不同之处是,它是通过对戏剧中的人物进行塑造,对情节进行设置展现出对于人性的取舍,但是钢琴的音乐是通过演奏过程中情感的共鸣和价值导向引导人性思考。从表面上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例如在巫漪丽老师的 《百鸟朝凤》作品中,利用修饰音塑造的各种鸟鸣声虽数量繁多,但个性鲜明,作品的意象元素,通过主旋律欢快热情的特征予以串联,各意象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活泼生动的自然万物之景,更营造了兴兴向荣的氛围,以此激发观众想象,对自我生活、工作予以肯定,对人性善的本源问题进行深层探索与追寻。
(三)节奏和文化融合
钢琴音乐的融合在于旋律与音乐元素,而戏剧融合的要义在于情节与情境。融合也就是二者都要相互包容上进行创新。巫漪丽作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他在作品中一般会把西洋技艺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如《梁祝》《娱乐升平》《百鸟朝凤》等,单旋律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标志,尽管这种旋律鲜明直接,但却缺失了音乐的饱和度与丰满性特征,单旋律往往枯燥,不如西方多旋律恢弘。旋律融合与民族戏剧的情节转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巫漪丽改编的钢琴曲往往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旋律,通过不同声部和整体音乐的变化起到了衬托作用。钢琴音乐的民族戏剧化融合模式有效避免了以往民乐单旋律的直白,缓和了多旋律之间的主次关系,利用层次形成对比。钢琴的变化强化了钢琴音乐文化感受,优化了钢琴音乐的美感。巫漪丽都尊重了民族音乐中的戏剧特色,将中西方文化予以融合创新,无论是《梁祝》还是 《娱乐升平》,都是通过技法与旋律组合的钢琴乐器为媒介,利用民族音乐的叙事抒情方式进行创新发展,融合两者之间的文化要素与音乐技艺,形成了当代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独特性。
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戏剧融合是指在戏剧的情节、场景等各要素中进行转换,但是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戏剧特色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创新。通过钢琴和民族多元化发展趋势丰富戏剧内容与情感表达作品的内涵。钢琴代表的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立足传统,以技达艺的发展策略极大程度上展现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达方式与技巧,钢琴乐器的结合与各音乐元素的组建实现了或婉转低吟或清亮高亢的表达,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特色,但其根本是华夏民族日积月累的审美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辉.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2-73.
[2]陈丽红.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意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91+193.
[3]纪静.多元文化语境下我国钢琴教学改革探讨[J/OL].黄河之声,2019(18):68-69。
[4]张颖.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探究[J/OL].黄河之声,2019(18):88-89.
[5]柯晓东.钢琴音乐中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以滇南彝族传统音乐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5):32-35.
[6]杨潇.浅谈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J/OL].黄河之声,2019(17):28-29.
关键词:民族音乐;钢琴;巫漪丽
随着人们对于上层需要的提高,钢琴发展进入了多元化风格探索期。从我国民族化钢琴发展来看,二十世纪中叶后的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的契合不断紧密,加之观念精神以及个性特色的突出,钢琴作品一般会和民族戏剧性元素相结合,通过多元化表现方式表达音乐思想,这是时代音乐文化进步的重要标识。巫漪丽是我国第一代世界级钢琴艺术家,她的作品中表达出的中西文化契合的创新魅力吸引着各行各类的人们,其作品也成为民族音乐时代发展的鲜明旗帜。
一、钢琴美学特征
从审美层面来看,生动的情感表达是浪漫的关键和构成美主要内容。从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审美的本质是探求美。美的定义是非理性直观是认识纯粹美的唯一途径,也是审美标准存在的意义。单一的追寻纯粹的美,是美的本质而不是任何附加元素。对于美的追求是无限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抽象或不完整表达,才可以更加突显现出美的纯粹。钢琴作为最浪漫的乐器所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目的在于表达、传递与强化个人情感。
二、巫漪丽钢琴作品中的审美元素
音乐文化丰富的东方大地处处体现着融合与创新,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创新,也是当代音乐价值凝结的特殊表现。
(一)音乐与情境的不同
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不同是通过旋律与艺术手法进行表达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音乐情境、情感与价值。巫漪丽在上世纪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结合,通过钢琴的可塑性技法将民族音乐刻印了戏剧化特色,实现了民族音乐的创新与蜕变。在巫漪丽的钢琴作品 《梁祝》中,一开始的低沉与清亮交杂,主旋律前后的起伏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低沉缓诉哀伤,清亮吟诵喜悦,搭配不同的织体变化与加花表现,整个《梁祝》在轻柔且悲伤的基调下缓缓铺展,引人入胜。
巫漪丽钢琴作品中的有着非常明显的叙事抒情作用,这和民族戏剧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注重意境的构建与情感的表达,如诗歌、戏剧、音乐等,以具體元素的意象化表达实现情感寄托或价值诉求。例如巫漪丽老师的 《梁祝(选段)》,无论是潺潺流水、还是对娟娟鸟鸣、葱葱草木的表达,都利用大量的修饰音进行意向模拟,虽然与旋律之间存在音乐学意义上的矛盾或差异,却合乎中国民族音乐叙事抒情的审美理念。
(二)情感和人性的共鸣
钢琴音乐需要情感和人性的区鸣。所以,钢琴音乐可以表达出真挚性和纯粹性的美。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特征是通向情感共鸣情境的唯一方式。以巫漪丽老师的钢琴作品 《百鸟朝凤》为例,与先前版本不同的是,巫漪丽以钢琴乐器对中国传统唢呐音乐进行了反复推敲改编,利用音乐性较长的华彩句子作为点睛之笔,通过钢琴的模拟音演绎百鸟音色,让 《百鸟朝凤》有了突破,成为民族音乐钢琴化发展的代表。
民族传统戏剧和钢琴的不同之处是,它是通过对戏剧中的人物进行塑造,对情节进行设置展现出对于人性的取舍,但是钢琴的音乐是通过演奏过程中情感的共鸣和价值导向引导人性思考。从表面上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例如在巫漪丽老师的 《百鸟朝凤》作品中,利用修饰音塑造的各种鸟鸣声虽数量繁多,但个性鲜明,作品的意象元素,通过主旋律欢快热情的特征予以串联,各意象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活泼生动的自然万物之景,更营造了兴兴向荣的氛围,以此激发观众想象,对自我生活、工作予以肯定,对人性善的本源问题进行深层探索与追寻。
(三)节奏和文化融合
钢琴音乐的融合在于旋律与音乐元素,而戏剧融合的要义在于情节与情境。融合也就是二者都要相互包容上进行创新。巫漪丽作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他在作品中一般会把西洋技艺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如《梁祝》《娱乐升平》《百鸟朝凤》等,单旋律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标志,尽管这种旋律鲜明直接,但却缺失了音乐的饱和度与丰满性特征,单旋律往往枯燥,不如西方多旋律恢弘。旋律融合与民族戏剧的情节转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巫漪丽改编的钢琴曲往往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旋律,通过不同声部和整体音乐的变化起到了衬托作用。钢琴音乐的民族戏剧化融合模式有效避免了以往民乐单旋律的直白,缓和了多旋律之间的主次关系,利用层次形成对比。钢琴的变化强化了钢琴音乐文化感受,优化了钢琴音乐的美感。巫漪丽都尊重了民族音乐中的戏剧特色,将中西方文化予以融合创新,无论是《梁祝》还是 《娱乐升平》,都是通过技法与旋律组合的钢琴乐器为媒介,利用民族音乐的叙事抒情方式进行创新发展,融合两者之间的文化要素与音乐技艺,形成了当代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独特性。
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戏剧融合是指在戏剧的情节、场景等各要素中进行转换,但是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戏剧特色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创新。通过钢琴和民族多元化发展趋势丰富戏剧内容与情感表达作品的内涵。钢琴代表的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立足传统,以技达艺的发展策略极大程度上展现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达方式与技巧,钢琴乐器的结合与各音乐元素的组建实现了或婉转低吟或清亮高亢的表达,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特色,但其根本是华夏民族日积月累的审美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辉.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2-73.
[2]陈丽红.钢琴音乐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意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91+193.
[3]纪静.多元文化语境下我国钢琴教学改革探讨[J/OL].黄河之声,2019(18):68-69。
[4]张颖.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探究[J/OL].黄河之声,2019(18):88-89.
[5]柯晓东.钢琴音乐中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以滇南彝族传统音乐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5):32-35.
[6]杨潇.浅谈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J/OL].黄河之声,2019(1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