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头们激烈竞争的战场已经从云计算延伸到了车联网,智能化汽车或将复制智能手机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辉煌,成为物联网时代人们离不开的工具。不管是互联网科技巨头,还是中小创业公司,都可以在这个车联网的产业链上找到一席之地。
2018年6月,华为“造车”的新闻沸腾一时。事缘于其在德国CEBIT 2018展上发布了Ocean Connect车联网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促成车辆的智能化网联、车企的服务化转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进。
此外,华为还和奥迪合作开发5G联网汽车,允许车辆通过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汽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通信技术实现更安全的半自动驾驶,这款汽车有望于2020年前问世。
不止是华为,BAT都已经瞄准了车联网这一块巨大的市场。
百度以CarLife作为车联网的核心平台,辅以MyCar云计算服务;阿里则选择从系统切入,其车联网平台核心为YunOS,针对车载导航环境,优化并发布了YunOS for Car。
而腾讯的优势则在于人车互动,其车联网产品阵列中不但有车辆ROM,也有手机互联,即车联App,此外,腾讯还在QQ、微信中接入了MyCar模块,可实现人车交互。
上一个巨头们争相布局的战场还是云计算,而车联网和云计算可谓一脉相承,海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都需要云计算为支撑。底层架构平台方面,公有云厂商格局清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和技术)巨头具有天然的优势。车联网的出现将使汽车变成下一个移动终端,流量红利将因此会从智能手机分流到汽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巨头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试图将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移植到汽车上,从而占领物联网时代的流量高地。
“车联网”属于物联网的细分,它并不是简单地“为车上的人提供网络接入及服务”,而是“将汽车组成数据互动网络”。它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BAT在智能网联的布局各有特色,阿里目前在车联网上优势明显。首先,它拥有高德地图和支付宝等生态匹配,由此占据了天然的车上流量入口。阿里巴巴与本田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服务,让司机可以使用高德地图预订服务以及商品,并通过支付宝来进行付款。
其次,阿里是国内公有云份额最大的公司,这将有助于阿里成为车联网平台。云平台即开即用,弹性扩展,可以加速车联网发展,同时车联网数据量快速增长也会拉动云服务需求高速增长。
此外,阿里与上汽集团联姻已满4年,双方不仅共同催生了汽车互联网公司斑马网络,2018年6月还联手推出了上汽仿真计算云SSCC,利用阿里强大的数据平台,对汽车进行超级全面的分析。
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希望能进一步深耕中国汽车市场。Ali OS搭载在上汽荣威、名爵、大通等车型上,而且还与神龙、长安、福特等进行战略合作。Ali OS系统包括OS底层搭建、语音等交互模式、卡片式UI设计、地图等功能与服务。
继阿里和上汽联姻之后,腾讯也与长安在2018年4月底正式组建车联网合资公司,主要将在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個方面发力,着重打造车联网的整体方案。合资公司首推的车联网产品,年内就会发布并搭载在长安的最新车型上。
腾讯+长安的组合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汽车企业的第二例合资,对标的正是阿里和上汽组建的斑马网络。
斑马网络的核心产品是车联网车载系统斑马智行。对用户来说,斑马提供的是新的车内交互形式、车辆联网及远程OTA的能力以及更多的车内服务。对车厂来说,斑马提供的是更有竞争力的车机,以及关于车内数据的分析能力。
而腾讯与长安则以AI in car为基础打造出车载系统,为了能在功能上与斑马网络高度竞争,还增加了一些属于企鹅的独家优势——内容服务与社交服务,以及腾讯科恩实验室的安全服务。这有望在将来成为双方组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017年11月,腾讯车联发布AI in Car系统,此系统主要针对交互智能和服务场景智能为车企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开放了五大基于AI的能力:智能语音服务、场景化服务、内容服务、社交服务、和运营增值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智能车联网服务平台。广汽、长安、吉利、比亚迪、东风柳汽等五家汽车厂商,成为腾讯车联的首批合作伙伴。
百度近两年虽然持续收缩战线,在很多领域放弃了与阿里和腾讯的竞争,但是在AI上却是全力押宝,其中自动驾驶就是其主攻的方向。
DuerOS作为百度的对话式AI操作系统,和家电、硬件厂商构建了“AI +IoT”解决方案,成了国内最活跃的人机交互平台。更值得关注的则是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与汽车厂商构建智能车联自动驾驶生态的Apollo平台,落地速度远超预期,已经进化到 2.5 版本,合作伙伴达到100 家。2018年6月,百度与宝马在CES Asia展会上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车家互联展开合作,共同探寻下一代人车交互新模式。根据合作协议,百度和宝马将开展车家互联新合作。
除了BAT,在电信设备领域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三的华为也将目光投向了车联网。2018年4月,华为战略委员会下发了一份关于2018年的战略文件,提及了多个业务战略重点,其中车联网作为第一项被重点提及,而且明确指出:车联网是高价值行业,要加快布局,目标简单明确,要把车联网做成世界第一。 事实上早在2013年,华为便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并承诺每年会投入上亿元用于与车联网相关的研发。此后,华为和多家汽车厂商开展了战略合作,包括为奔驰、奥迪提供车载通信模块海思芯片;与丰田合作,将WiFi热点部署到汽车上,实现了与呼叫中心的连接;本土品牌方面,华为也分别与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发车联网产品。
眼下,华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首款基于华为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车型DS 7已上线中国、欧洲地区,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出行服务。LTE产品线总裁熊伟透露,2018年华为将为10万辆网联车以及提供车联网的相关解决方案。
与BAT相比,华为更擅长车联网的网络侧,包括车载连接、无线连接、移动连接等,同时提供基于云的大数据平台。它与BAT进军车联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碰数据。在华为看来,数据是客户最有价值的资产,“不碰数据、不变现数据,而且也不开发应用,只开发平台,帮助车企数字化转型”,这是华为坚持的战略聚焦。
为什么巨头们纷纷进军车联网?
继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时代之后,5G技术为牵引的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流量大风口,无数应用将在物联网上发芽,海量数据也将由此产生,而车联网或将是物联网里最先落地的一个分支。
未来的车联网发展将沿着智能化的方向,更加依托于大数据和云平台拓展更多的增值服务。随着通信技术和感知技术的发展,汽车将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能够实现盲区预警、交通路况管理等车与环境的信息交互功能。汽车应用服务将会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待汽车的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车载娱乐系统、共享汽车、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功能也将集成到车载系统当中,汽车将和手机一样变成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BI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车联网全球销量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0%(图1)。据Strategy Analytics,2017年全球联网市场规模达525亿美元,至2022年,该数字将达1559亿美元。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2025年全球新车市场车联网渗透率将从2015年的35%增至100%,即所有新车都将具备联网功能。届时半数以上的新车将通过车载系统实现联网,而其他联网方式也包括通过智能手机连接及通过有线方式连接。
目前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只有约10%,未来数年,中国车联网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埃森哲预测,2025年这一比例将从目前仅占全球一成多的份额增至26%。
政府部门也从战略高度支持车联网的发展。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所以到2020年、2025年,中国分别将有60%、80%的新车具备车联网功能。
《规划》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分别达3000万和3500万辆,按此测算,2020年、2025年当年具备车联网功能的新车将分别达1800万、2800万辆,分别是2016年新增车联网用户规模的4.9倍和7.6倍,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不断提升。
安信证券将车联网产业链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通讯层、传感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图2)。
通讯层里,5G是车联网的最佳拍档,这也就促使了电信运营商成为产业链的天然参与者。通信运营商为车机与服务平台的通信提供了底层支持,从而构成车载终端与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车载信息服务商)之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目前通信运营商在车联网行业架构中更多起的是提供网络服务收取资费的作用。
北美和日本都已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格局,其中既有汽车厂商独立成为车载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也有汽车厂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成立车载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案例,如奔驰公司与德国电信的合作。韩国的汽车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分别在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确立了各自的领导地位。在后装市场中,韩国SK电讯直接扮演车载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的角色,该模式不受汽车品牌的影响,车载信息服务终端可拆卸,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在国内,车联网产业起步较晚,尚未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信运营商在国内相关价值链上的发展空间较大。为了发展车联网市场,中国移动宣布将成立全国集中的“车联网公司”,作为中国移动在交通行业的销售支撑和建设运营主体,实现中国移动在交通行业的发展突破。
傳感层主要用于链接车内外通讯,包括模块提供商、外部硬件提供商、RFID和传感器提供商,例如Telematics BOX,简称车载T-BOX。对于T-BOX来说,由于其处于汽车前装市场及直接与汽车CAN总线相连接的特性,一般而言,汽车主机厂商会开放较为完备的总线数据及通信协议给T-BOX车机厂商,因此,T-BOX所获取的汽车驾驶数据较为完整,同时通信协议的开放也能使T-BOX实现远程控制等安防及便捷功能。
平台层主要包括车联网服务提供商(TSP)和系统集成商,很多整车厂商、终端产品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纷纷建立运营平台,用以提供远程服务。其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通信运营商,并为车主提供增值业务。整车厂作为前装市场车联网服务的主导者,有先发优势,但互联网公司作为TSP的后起之秀,也在奋力追赶。
应用层包括智能终端和软件提供商、内容供应商,由车载终端主导,软硬件“通吃”是其核心发展策略。中小创业企业多集中在这一层次,它们更多倾向于在垂直领域针对客户的痛点不断创新解决方案,以确立竞争优势。
中信建投指出,未来物联网设备层、连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占比分别为 21:10:34:35,平台层是产业链中占比最大的环节。TSP作为平台层的主要选手,可以获取车联网产业链条中潜在利润空间最大的一部分。
首先面对车主,TSP可以依托线上服务赚取增值服务费用,收获B2C中的利润;另一方面,在客户数量以及交互数据达到一定体量后,可以与政府机关、广告商、保险公司、物流公司等开展一系列的商业合作,拓展B2B业务。并且,TSP厂商依靠自身的大数据和云平台,积累相关数据资源之后,能够提供越来越精准的服务,而随著时间的推移,所有下游企业都会对掌握数据入口的TSP厂商产生黏性,TSP厂商将拥有更多议价的权力。
国内外参与车辆信息服务的企业主要是整车厂和互联网公司,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这主要是因为TSP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市场初期变现能力弱,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培育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前装市场主要由整车厂主导,由于整车厂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入口开放给其他厂商,整车厂以外企业从前装市场切入的较少。传统整车厂通过在旗下车型搭载自家品牌的车联网系统,利用捆绑销售的方式完成用户数量积累。虽然目前TSP服务无法为车企带来较高的实际收益,但能够积累大量的客户和数据资源,提升生态竞争力,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以苹果和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早已在车联网TSP领域展开了布局,二者分别于2014年发布了Car Play和Android Auto平台。其中,Car Play支持语音控制、电子地图、车载电话等,目前已经应用于奔驰、法拉利、宝马、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等部分车型。Android Auto平台同样可以实现语音控制,并且支持谷歌地图,现支持500多款应用。国内的科技巨头也都集中在车联网的平台层,依托各自的云平台,为车企和车主提供关于数据的增值服务。
互联网公司和整车厂商主要集中在前装市场,而后装市场仍未能形成巨头引领的格局,这为很多中小创公司,尤其是设备厂商提供了机遇。这些创业公司较多布局车联网应用层,累积产品开发、生产经验和销售渠道资源。
火热的车联网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创业公司加盟。2015年底至今,车联网行业迎来了一波投资高潮(附表)。这些中小公司基本都处于早期投资阶段,它们通常很难在整车制造和网络设备制造升级上拥有和巨头一争高下的实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汽车端的车载交互设备生产和运营端的细分领域的增值运营。
在这些公司里面,彩虹无线整合前装车厂及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的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建模,向车厂、保险公司及第三方机构提供创新型产品及个性化服务。麦谷科技以软件和解决方案为主,为车载智能设备提供解决方案的支持,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流量管理等增值服务。
此外,还有不少新三板企业涉足车联网的后装智能设备制造,包括中航讯(430109.OC)、凯立德(430618.OC)、赛格导航(832770.OC)、雷腾软件(430356.OC)、友浩车联等(836085.OC)。中航讯通过为公交公司提供满足公交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软件+硬件”产品来获取收入及市场份额。凯立德拥有多年导航地图制作经验,致力于全面搭建“高精度地图+软件+车联网服务+汽车智能硬件”车联网支撑平台,向2B及2C两大方向进行业务拓展。赛格导航将车联网智能导航终端的生产、销售与车联网在线信息服务两项业务协同发展。雷腾软件主要模式为向主流车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等提供车联网服务配套的软、硬件与管理平台的开发服务。友浩车联研发核心聚焦于4G智能车载终端、智能多重定位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载硬件(如T-BOX、车载终端),适用于商用车各行业的定制系统集成项目。
2018年6月,华为“造车”的新闻沸腾一时。事缘于其在德国CEBIT 2018展上发布了Ocean Connect车联网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促成车辆的智能化网联、车企的服务化转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进。
此外,华为还和奥迪合作开发5G联网汽车,允许车辆通过V2X(vehicle to everything,汽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通信技术实现更安全的半自动驾驶,这款汽车有望于2020年前问世。
不止是华为,BAT都已经瞄准了车联网这一块巨大的市场。
百度以CarLife作为车联网的核心平台,辅以MyCar云计算服务;阿里则选择从系统切入,其车联网平台核心为YunOS,针对车载导航环境,优化并发布了YunOS for Car。
而腾讯的优势则在于人车互动,其车联网产品阵列中不但有车辆ROM,也有手机互联,即车联App,此外,腾讯还在QQ、微信中接入了MyCar模块,可实现人车交互。
上一个巨头们争相布局的战场还是云计算,而车联网和云计算可谓一脉相承,海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都需要云计算为支撑。底层架构平台方面,公有云厂商格局清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和技术)巨头具有天然的优势。车联网的出现将使汽车变成下一个移动终端,流量红利将因此会从智能手机分流到汽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巨头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试图将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移植到汽车上,从而占领物联网时代的流量高地。
“车联网”属于物联网的细分,它并不是简单地“为车上的人提供网络接入及服务”,而是“将汽车组成数据互动网络”。它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BAT酣战 华为入局
BAT在智能网联的布局各有特色,阿里目前在车联网上优势明显。首先,它拥有高德地图和支付宝等生态匹配,由此占据了天然的车上流量入口。阿里巴巴与本田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服务,让司机可以使用高德地图预订服务以及商品,并通过支付宝来进行付款。
其次,阿里是国内公有云份额最大的公司,这将有助于阿里成为车联网平台。云平台即开即用,弹性扩展,可以加速车联网发展,同时车联网数据量快速增长也会拉动云服务需求高速增长。
此外,阿里与上汽集团联姻已满4年,双方不仅共同催生了汽车互联网公司斑马网络,2018年6月还联手推出了上汽仿真计算云SSCC,利用阿里强大的数据平台,对汽车进行超级全面的分析。
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希望能进一步深耕中国汽车市场。Ali OS搭载在上汽荣威、名爵、大通等车型上,而且还与神龙、长安、福特等进行战略合作。Ali OS系统包括OS底层搭建、语音等交互模式、卡片式UI设计、地图等功能与服务。
继阿里和上汽联姻之后,腾讯也与长安在2018年4月底正式组建车联网合资公司,主要将在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個方面发力,着重打造车联网的整体方案。合资公司首推的车联网产品,年内就会发布并搭载在长安的最新车型上。
腾讯+长安的组合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汽车企业的第二例合资,对标的正是阿里和上汽组建的斑马网络。
斑马网络的核心产品是车联网车载系统斑马智行。对用户来说,斑马提供的是新的车内交互形式、车辆联网及远程OTA的能力以及更多的车内服务。对车厂来说,斑马提供的是更有竞争力的车机,以及关于车内数据的分析能力。
而腾讯与长安则以AI in car为基础打造出车载系统,为了能在功能上与斑马网络高度竞争,还增加了一些属于企鹅的独家优势——内容服务与社交服务,以及腾讯科恩实验室的安全服务。这有望在将来成为双方组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017年11月,腾讯车联发布AI in Car系统,此系统主要针对交互智能和服务场景智能为车企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开放了五大基于AI的能力:智能语音服务、场景化服务、内容服务、社交服务、和运营增值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智能车联网服务平台。广汽、长安、吉利、比亚迪、东风柳汽等五家汽车厂商,成为腾讯车联的首批合作伙伴。
百度近两年虽然持续收缩战线,在很多领域放弃了与阿里和腾讯的竞争,但是在AI上却是全力押宝,其中自动驾驶就是其主攻的方向。
DuerOS作为百度的对话式AI操作系统,和家电、硬件厂商构建了“AI +IoT”解决方案,成了国内最活跃的人机交互平台。更值得关注的则是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与汽车厂商构建智能车联自动驾驶生态的Apollo平台,落地速度远超预期,已经进化到 2.5 版本,合作伙伴达到100 家。2018年6月,百度与宝马在CES Asia展会上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车家互联展开合作,共同探寻下一代人车交互新模式。根据合作协议,百度和宝马将开展车家互联新合作。
除了BAT,在电信设备领域全球第一、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三的华为也将目光投向了车联网。2018年4月,华为战略委员会下发了一份关于2018年的战略文件,提及了多个业务战略重点,其中车联网作为第一项被重点提及,而且明确指出:车联网是高价值行业,要加快布局,目标简单明确,要把车联网做成世界第一。 事实上早在2013年,华为便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并承诺每年会投入上亿元用于与车联网相关的研发。此后,华为和多家汽车厂商开展了战略合作,包括为奔驰、奥迪提供车载通信模块海思芯片;与丰田合作,将WiFi热点部署到汽车上,实现了与呼叫中心的连接;本土品牌方面,华为也分别与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发车联网产品。
眼下,华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构建了全球最大的前装车联网项目,首款基于华为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车型DS 7已上线中国、欧洲地区,为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出行服务。LTE产品线总裁熊伟透露,2018年华为将为10万辆网联车以及提供车联网的相关解决方案。
与BAT相比,华为更擅长车联网的网络侧,包括车载连接、无线连接、移动连接等,同时提供基于云的大数据平台。它与BAT进军车联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碰数据。在华为看来,数据是客户最有价值的资产,“不碰数据、不变现数据,而且也不开发应用,只开发平台,帮助车企数字化转型”,这是华为坚持的战略聚焦。
2025年新车市场车联网渗透率将达100%
为什么巨头们纷纷进军车联网?
继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时代之后,5G技术为牵引的物联网被认为是下一个流量大风口,无数应用将在物联网上发芽,海量数据也将由此产生,而车联网或将是物联网里最先落地的一个分支。
未来的车联网发展将沿着智能化的方向,更加依托于大数据和云平台拓展更多的增值服务。随着通信技术和感知技术的发展,汽车将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能够实现盲区预警、交通路况管理等车与环境的信息交互功能。汽车应用服务将会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待汽车的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车载娱乐系统、共享汽车、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功能也将集成到车载系统当中,汽车将和手机一样变成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BI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车联网全球销量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0%(图1)。据Strategy Analytics,2017年全球联网市场规模达525亿美元,至2022年,该数字将达1559亿美元。咨询公司埃森哲预测,2025年全球新车市场车联网渗透率将从2015年的35%增至100%,即所有新车都将具备联网功能。届时半数以上的新车将通过车载系统实现联网,而其他联网方式也包括通过智能手机连接及通过有线方式连接。
目前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只有约10%,未来数年,中国车联网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埃森哲预测,2025年这一比例将从目前仅占全球一成多的份额增至26%。
政府部门也从战略高度支持车联网的发展。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到2020年,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到2025年,汽车DA、PA、CA新车装配率达80%,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所以到2020年、2025年,中国分别将有60%、80%的新车具备车联网功能。
《规划》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分别达3000万和3500万辆,按此测算,2020年、2025年当年具备车联网功能的新车将分别达1800万、2800万辆,分别是2016年新增车联网用户规模的4.9倍和7.6倍,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不断提升。
车联网产业链的四个层次
安信证券将车联网产业链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通讯层、传感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图2)。
通讯层里,5G是车联网的最佳拍档,这也就促使了电信运营商成为产业链的天然参与者。通信运营商为车机与服务平台的通信提供了底层支持,从而构成车载终端与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车载信息服务商)之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目前通信运营商在车联网行业架构中更多起的是提供网络服务收取资费的作用。
北美和日本都已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格局,其中既有汽车厂商独立成为车载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也有汽车厂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成立车载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案例,如奔驰公司与德国电信的合作。韩国的汽车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分别在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确立了各自的领导地位。在后装市场中,韩国SK电讯直接扮演车载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商的角色,该模式不受汽车品牌的影响,车载信息服务终端可拆卸,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在国内,车联网产业起步较晚,尚未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信运营商在国内相关价值链上的发展空间较大。为了发展车联网市场,中国移动宣布将成立全国集中的“车联网公司”,作为中国移动在交通行业的销售支撑和建设运营主体,实现中国移动在交通行业的发展突破。
傳感层主要用于链接车内外通讯,包括模块提供商、外部硬件提供商、RFID和传感器提供商,例如Telematics BOX,简称车载T-BOX。对于T-BOX来说,由于其处于汽车前装市场及直接与汽车CAN总线相连接的特性,一般而言,汽车主机厂商会开放较为完备的总线数据及通信协议给T-BOX车机厂商,因此,T-BOX所获取的汽车驾驶数据较为完整,同时通信协议的开放也能使T-BOX实现远程控制等安防及便捷功能。
平台层主要包括车联网服务提供商(TSP)和系统集成商,很多整车厂商、终端产品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纷纷建立运营平台,用以提供远程服务。其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通信运营商,并为车主提供增值业务。整车厂作为前装市场车联网服务的主导者,有先发优势,但互联网公司作为TSP的后起之秀,也在奋力追赶。
应用层包括智能终端和软件提供商、内容供应商,由车载终端主导,软硬件“通吃”是其核心发展策略。中小创业企业多集中在这一层次,它们更多倾向于在垂直领域针对客户的痛点不断创新解决方案,以确立竞争优势。
平台商:车联网产业链占比最大的环节
中信建投指出,未来物联网设备层、连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占比分别为 21:10:34:35,平台层是产业链中占比最大的环节。TSP作为平台层的主要选手,可以获取车联网产业链条中潜在利润空间最大的一部分。
首先面对车主,TSP可以依托线上服务赚取增值服务费用,收获B2C中的利润;另一方面,在客户数量以及交互数据达到一定体量后,可以与政府机关、广告商、保险公司、物流公司等开展一系列的商业合作,拓展B2B业务。并且,TSP厂商依靠自身的大数据和云平台,积累相关数据资源之后,能够提供越来越精准的服务,而随著时间的推移,所有下游企业都会对掌握数据入口的TSP厂商产生黏性,TSP厂商将拥有更多议价的权力。
国内外参与车辆信息服务的企业主要是整车厂和互联网公司,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这主要是因为TSP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市场初期变现能力弱,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培育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前装市场主要由整车厂主导,由于整车厂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入口开放给其他厂商,整车厂以外企业从前装市场切入的较少。传统整车厂通过在旗下车型搭载自家品牌的车联网系统,利用捆绑销售的方式完成用户数量积累。虽然目前TSP服务无法为车企带来较高的实际收益,但能够积累大量的客户和数据资源,提升生态竞争力,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以苹果和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早已在车联网TSP领域展开了布局,二者分别于2014年发布了Car Play和Android Auto平台。其中,Car Play支持语音控制、电子地图、车载电话等,目前已经应用于奔驰、法拉利、宝马、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等部分车型。Android Auto平台同样可以实现语音控制,并且支持谷歌地图,现支持500多款应用。国内的科技巨头也都集中在车联网的平台层,依托各自的云平台,为车企和车主提供关于数据的增值服务。
中小创业公司齐集应用层
互联网公司和整车厂商主要集中在前装市场,而后装市场仍未能形成巨头引领的格局,这为很多中小创公司,尤其是设备厂商提供了机遇。这些创业公司较多布局车联网应用层,累积产品开发、生产经验和销售渠道资源。
火热的车联网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创业公司加盟。2015年底至今,车联网行业迎来了一波投资高潮(附表)。这些中小公司基本都处于早期投资阶段,它们通常很难在整车制造和网络设备制造升级上拥有和巨头一争高下的实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汽车端的车载交互设备生产和运营端的细分领域的增值运营。
在这些公司里面,彩虹无线整合前装车厂及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的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建模,向车厂、保险公司及第三方机构提供创新型产品及个性化服务。麦谷科技以软件和解决方案为主,为车载智能设备提供解决方案的支持,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流量管理等增值服务。
此外,还有不少新三板企业涉足车联网的后装智能设备制造,包括中航讯(430109.OC)、凯立德(430618.OC)、赛格导航(832770.OC)、雷腾软件(430356.OC)、友浩车联等(836085.OC)。中航讯通过为公交公司提供满足公交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软件+硬件”产品来获取收入及市场份额。凯立德拥有多年导航地图制作经验,致力于全面搭建“高精度地图+软件+车联网服务+汽车智能硬件”车联网支撑平台,向2B及2C两大方向进行业务拓展。赛格导航将车联网智能导航终端的生产、销售与车联网在线信息服务两项业务协同发展。雷腾软件主要模式为向主流车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等提供车联网服务配套的软、硬件与管理平台的开发服务。友浩车联研发核心聚焦于4G智能车载终端、智能多重定位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载硬件(如T-BOX、车载终端),适用于商用车各行业的定制系统集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