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才能塑造出知识全面、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而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根据这一说法,艺术教育——即以传授艺术知识,指导艺术创作,培养艺术审美,开展艺术活动等为主体内容的教育——即为实现美育、促进智育的最佳手段。在宏观上,艺术教育传承着全人类共同的艺术文化精华,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同时,艺术教育过程包含新的艺术作品和新文化的创造,丰富着人类的艺术文化积淀;在微观上,艺术教育能够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尤其能训练学生的想像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等,以建构起完善的心理结构体系,进而继续开发着个体的智慧。
鉴于艺术教育对塑造人、培养人有着非凡的功能,西方发达国家相当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如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十二门,艺术相关课程占了三门;美国中学课程设置中有英语语言艺术、音乐与艺术等课程。
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先后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等,并颁布实施。各地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使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为高等院校和社会输送着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尴尬处境
在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朵朵艺术鲜花绽放之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中小学贯彻艺术教育的情形如何呢?我们在广西三十多所农村中小学作了相关调查。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我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呈现枯萎状态,学校艺术教育远不达标。
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大打折扣。在此,不妨再列舉两个相关事实:
1.在知名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或专门的艺术院校,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微小。
2.央视少儿频道的“才艺大比拼”舞台,几乎看不到农村孩子的身影。
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颇多,想在短期内消除这种差别是不现实的。反思一下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枯萎的内外原因,有利于积极地解决问题。
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枯萎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艺术教育被置于“次要”地位,许多领导和老师对它的重要性缺乏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这是导致艺术课程萎缩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场地有限,设备短缺,资料不全,不能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许多艺术课程或艺术教学活动自然夭折。
第三,缺乏足够的师资。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教师编制少,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师的调配问题上以应试教育为轴心,致使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有些学校有心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也因缺乏专业老师而取消。
第四,缺乏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不少家长和周围人士对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学上,视开展艺术教育为“多此一举”。即使有少数家长对艺术课程表示认同,但当孩子接受艺术教育需要投入额外的费用时,经济并不宽裕的家长也大多不会支持。
以上四点形成,合力压制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导致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转机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7年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中,第十四条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教育部对农村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既寄予厚望,又加以鞭策。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出台后,广东、山东等省率先把音乐、美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在减少,学龄儿童数也逐年下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理应抓住机遇,为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努力创建实施艺术教育的内部环境
1.寄宿制学校可以利用充足的校内课余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一可扭转或释放学生的内心压力——依据心理学理论,不可遏止而又无法圆满的欲望将转化为 “艺术冲动”。寄宿生离开亲人的关爱,难免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学校除了要加强这方面的心理疏导外,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引领学生欣赏艺术或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解压的目的;二可在艺术教育中培养艺术人才,进而摸索出艺术办学特色。
2.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资源,创建艺术教育的外在条件。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以一所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作母体,进行多校合并和扩建。合并可整合一批教育教学资源。扩建则可开辟艺术教育专用的场地。在此基础上再购置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可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有利于优化授课教师,挖掘师资潜力。多校合并,教师队伍扩大,学校可选择最优秀的艺术专任教师进行教学,也可考察有文艺才能的或有艺术教育潜力的教师,给予转岗培训,提高艺术教育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好以上三点,前提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校长、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法规,对艺术教育有充分的认识。
(二)巧借外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仅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适当巧借外力,以有效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想方设法吸引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实习生到校进行毕业实习,这是借助校外有生力量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最实惠的方式。
2.支持、鼓励专任教师到校外参观艺术展演,以期带回艺术教育新观念、新手法、新举措;教育行政部门多组织艺术教育专任教师团队,到城市学校与相关教师进行联谊、交流、观摩活动,吸取和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
3.学校适当邀请兄弟学校、高一级学校在艺术教育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或社会上一些热心的艺术工作者到学校搞讲座或进行艺术展演,开拓师生的艺术视野,激起学生的艺术热情。
4.加大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
应当指出的是,一所学校里,艺术教育绝不仅仅等同于开设几门艺术相关的课程,也不只是专任教师的事情,它还体现在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和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建设中。换言之,艺术教育是个开放的体系,需要每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参与。
艺术文化教育的削弱和缺失,“会阻滞人类自身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化,会给人自身的创造带来危及自身的危险,会给假丑恶留下空间。”这绝非言过其实!让我们牢记:艺术教育唤醒人的心灵,催生人的创造力,它能给学生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带领他们进入的世界的未知领域,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鉴于艺术教育对塑造人、培养人有着非凡的功能,西方发达国家相当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如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十二门,艺术相关课程占了三门;美国中学课程设置中有英语语言艺术、音乐与艺术等课程。
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先后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等,并颁布实施。各地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使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为高等院校和社会输送着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尴尬处境
在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朵朵艺术鲜花绽放之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中小学贯彻艺术教育的情形如何呢?我们在广西三十多所农村中小学作了相关调查。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我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呈现枯萎状态,学校艺术教育远不达标。
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大打折扣。在此,不妨再列舉两个相关事实:
1.在知名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或专门的艺术院校,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微小。
2.央视少儿频道的“才艺大比拼”舞台,几乎看不到农村孩子的身影。
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颇多,想在短期内消除这种差别是不现实的。反思一下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枯萎的内外原因,有利于积极地解决问题。
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枯萎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艺术教育被置于“次要”地位,许多领导和老师对它的重要性缺乏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这是导致艺术课程萎缩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缺乏足够的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场地有限,设备短缺,资料不全,不能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许多艺术课程或艺术教学活动自然夭折。
第三,缺乏足够的师资。不少学校由于规模小,教师编制少,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师的调配问题上以应试教育为轴心,致使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有些学校有心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也因缺乏专业老师而取消。
第四,缺乏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不少家长和周围人士对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语文、数学等“主科”的教学上,视开展艺术教育为“多此一举”。即使有少数家长对艺术课程表示认同,但当孩子接受艺术教育需要投入额外的费用时,经济并不宽裕的家长也大多不会支持。
以上四点形成,合力压制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导致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转机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7年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中,第十四条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教育部对农村中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既寄予厚望,又加以鞭策。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出台后,广东、山东等省率先把音乐、美术列为高考选考科目,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在减少,学龄儿童数也逐年下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理应抓住机遇,为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努力创建实施艺术教育的内部环境
1.寄宿制学校可以利用充足的校内课余时间,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一可扭转或释放学生的内心压力——依据心理学理论,不可遏止而又无法圆满的欲望将转化为 “艺术冲动”。寄宿生离开亲人的关爱,难免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学校除了要加强这方面的心理疏导外,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引领学生欣赏艺术或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解压的目的;二可在艺术教育中培养艺术人才,进而摸索出艺术办学特色。
2.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资源,创建艺术教育的外在条件。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以一所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作母体,进行多校合并和扩建。合并可整合一批教育教学资源。扩建则可开辟艺术教育专用的场地。在此基础上再购置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可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有利于优化授课教师,挖掘师资潜力。多校合并,教师队伍扩大,学校可选择最优秀的艺术专任教师进行教学,也可考察有文艺才能的或有艺术教育潜力的教师,给予转岗培训,提高艺术教育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好以上三点,前提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校长、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法规,对艺术教育有充分的认识。
(二)巧借外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仅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的,适当巧借外力,以有效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想方设法吸引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实习生到校进行毕业实习,这是借助校外有生力量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最实惠的方式。
2.支持、鼓励专任教师到校外参观艺术展演,以期带回艺术教育新观念、新手法、新举措;教育行政部门多组织艺术教育专任教师团队,到城市学校与相关教师进行联谊、交流、观摩活动,吸取和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
3.学校适当邀请兄弟学校、高一级学校在艺术教育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或社会上一些热心的艺术工作者到学校搞讲座或进行艺术展演,开拓师生的艺术视野,激起学生的艺术热情。
4.加大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
应当指出的是,一所学校里,艺术教育绝不仅仅等同于开设几门艺术相关的课程,也不只是专任教师的事情,它还体现在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和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建设中。换言之,艺术教育是个开放的体系,需要每一个有心的教育者参与。
艺术文化教育的削弱和缺失,“会阻滞人类自身的发展,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化,会给人自身的创造带来危及自身的危险,会给假丑恶留下空间。”这绝非言过其实!让我们牢记:艺术教育唤醒人的心灵,催生人的创造力,它能给学生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带领他们进入的世界的未知领域,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