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观的嬗变历程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自卑、自省和自信的嬗变历程,因此打开了文化开放的大门,激活了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时代应该汲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观的精华,以理性态度审视传统文化,将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实现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远目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55-0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曾对沿袭5000年的传统文化来了一场巨大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从最初的迷茫彷徨,质疑自己陷入自卑全盘否定自己,到冷静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摒弃其糟粕,再到秉信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省思。而在新时代,如何使文化之路走得更远,在联系传统与现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文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的传统文化观,总结其当代价值,汲取其当代启示。
  一、自卑: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观的初始态度
  从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到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国人大多只是觉得自身技不如人,“中学为用,西学为体,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才能救国救民,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又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历次革命的失败皆是因为人们在思想层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以先进知识分子们开始探讨从文化领域来解放思想以实现民主共和,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来巩固辛亥革命的果实。因此,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伊始,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便开始了。一批先进的、具有民主思想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为西方列强的社会制度是非常优越的,极其先进的。保皇派甚至认为国人连做共和国民的资格都没有。西方文化则是文明的,先进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器物和制度不如他人,文化更是拿不出手,觉得中国与西方之间差距竟是如此之大,从而陷入自卑的泥沼里。经过认知与反思,一部分社会精英人群决定用西方的精神文化来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他们认为造成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是儒家传统文化、孔孟思想。他们认为儒家传统思想严重阻碍了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皆是糟粕,应该全部剔除。所以,先进知识分子在错误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不加客观分析比较,完全肯定西方文化,并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本土文化,认为绝大多数的传统都是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他们陷入了极度的民族自卑情绪中,因此首先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全面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先进的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传统文化呢?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使迫切救国救民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然而,随之出现袁世凯建立洪宪帝制,借用孔子封建等级秩序以控制人们的思想的“尊孔复古”以及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使思想得到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感到如果不打倒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救国总是无益的。恰逢迷茫中的国人的确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实现富国强兵,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一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开始对传统文化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极度自卑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因此,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开始以偏概全、矫正过激的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打倒儒学、打倒传统。这也预示着探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是一条曲折的路。
  二、自信: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观的最终走向
  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由于迫切的救国需要没有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封建专制迷信愚昧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科学有效的区分开,因而造成了前期的矫正过激。中华民族五千年开创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束缚人性的精神枷锁。新文化运动尽管在初期对传统文化陷入深深的自卑情绪中,但其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使封建旧文化旧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科学”与“民主”成为社会的主曲调,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人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及成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使其不再拘泥于少数知识分子而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这场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运动促进了国民的进一步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扫清了障碍。
  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大门,为中国文化转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帝国主义用武力撬开中国大门到救亡图存时期,国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救国的心路历程,这其中也伴随着国人一步步的文化自省自觉。也正是在这自省自觉的基础上,才有了学习先进文化的内在追求,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变化极端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差别呢?毋庸置疑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领导。
  历经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又有苏联成功实践的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几经磨难,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辉煌转变。细观当时的中国,在民主科学思想的启蒙下,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包容性、优越性提供的便利和条件,体现为无论是在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还是在危急存亡之秋的军阀混战时期,以厚德载物,博大精深著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能能够把既有的优秀思想观念或合理因素融为一体,而且能够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或综合创新,形成新的理念和思想体系,实现了批判吸收与超越。先进的知识分子慢慢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张力,这正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恒久不衰的原因。就这样,在华夏民族这片广阔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扎根生芽开花并结出了硕大的果实,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三、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观嬗变历程的当代启示
  新文化运动初期处于自卑时的自省自觉是有限的也是片面的,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时的文化自省自觉才发展成熟。承上启下的新文化运动为之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了思想和历史的准备;运动中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文化自信更加有底气。新文化运动疏通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激活了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给了中华文化一次振兴的契机。因此,其当代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这是一个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简单重复的喊口号。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大,不仅仅指的是经济,政治,国防科技之强大,更指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提供的精神力量,才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因此,新时代综合国力的发展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者,文化自信是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意志力与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处理实际问题的科学性。内含于解决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中;包容于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至上中;也融入于保持自身特色兼收并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中,更服务于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中。习近平曾多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就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挥其自身当代价值,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新时代,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精华萃取,将其积累与沉淀,实现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同时汲取他国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结合中国实际,紧跟时代文化发展潮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凝聚人心,唤醒人民群众文化创新意识;要追求大同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求同存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学文化、始祖文化发源地,建设旅游文化基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建设传统优秀文化示范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让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生活方式更加高尚,更加文明;要顺应人民,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根植于优秀传统的文化形式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都有广阔无比,蓬勃发展的空间。
  最后,中国文化也不仅仅是针对本民族文化而言,作为这个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不仅要实现自己文化的翻身,更要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文化为经济政治服务,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需要以一种世界眼光来发展文化。以“天下士”标榜的中国读书人,需要向全世界文化文明贡献一份力量,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理念,彰显文化精华和内核,最终实现文化翻身,实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鲁俊茹,胡国胜.近年来新文化運动研究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03):104-108.
  [3]南艳.论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自信[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05-106.
其他文献
【摘要】 宝玉的身边有很多小厮,如伴鹤、锄药、扫红等,他们在作品中是最平庸的一群小人物,文本中对他们的描写并不多。但茗烟作为宝玉第一得用的小厮,作者对其使用笔墨最多,他机敏聪明、善解人意、忠诚可靠,对宝玉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红楼梦;茗烟;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21-02  《
期刊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讲全国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电影中的悲剧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研究方向:美学与20世纪文化理论。译注《唐诗三百名篇与佳句》,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美学原理》、“华大博雅”文学史系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外国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湖北省
期刊
【摘要】 对于龙意象,中西文化有着不同寓意。在中国文化中,龙先是呼云唤雨的神兽,后成为至高皇权的图腾,同时也是优秀人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魔鬼的化身,也是宝藏的守护者。  【关键词】 意象;龙意象;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0-02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是人类的这种意识活动总是
期刊
【摘要】 对《昭明文选》赋列诗前的独特体例,学界议论颇多,但基本上都是整体探究为何赋类置于诗类之前,从《昭明文选》首篇《两都赋》的个体篇章角度研究则尚乏问津。对内把握萧统太子身份之意义、对外关注社会历史背景,可知《两都赋》成为《昭明文选》首篇其来有自。对此问题的解答可补充今人对《昭明文选》“赋居首”原因的探索。  【关键词】《昭明文选》;《两都赋》;昭明太子;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女性的生育行为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工作,致使她们的职业期待偏低。在家庭中,妻子也总是被牺牲的一方,她们既要工作,又要兼顾琐碎的家务,却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敬重。有需要照料的老人,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女性分内之事。然而,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任何一个领域缺少了女性文化都是不完整的。本文从《恍惚的人》出发,以立花昭子为例,探讨了职业女性的困境和现状,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为她们的发展积极创造有
期刊
【摘要】《文镜秘府论》所引王昌龄《诗格》的真实性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可。在对《文镜秘府论》本《诗格》真实性可靠的证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别从《诗格》与《文选》的关系、王昌龄对《诗格》引诗的熟悉及其诗歌创作实践与《诗格》诗论的一致三个方面,补证该本《诗格》的真实性,进一步证实《诗格》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而其中存在的少数问题是《诗格》在传播过程中经后人补辑增录造成的,《十七势》篇前六势中,部分引詩没有诗题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实体书店受互联网大潮冲击,纷纷寻求转型发展。学界对实体书店名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银川市实体书店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了解银川市实体书店名的常用语符、命名规律、命名特点及在新时期“书店+”模式下命名的一些新变化。  【关键词】 实体书店;店名;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6
期刊
【摘要】 朱湾《咏玉》诗,其诗题是“咏玉”或“咏三”,多有争论。钱曾据所藏影宋本录诗题为“咏三”,可信度最高。从全诗内容看,“咏三”诗名与全诗意义相合,而“咏玉”之名与全诗内容意蕴相龃龉。同时,题名“咏三”之诗出自朱湾之手也具有合理性。朱湾此诗诗名误题,由三大原因造成。古典文献的整理校勘工作应当审慎辨误,读者的鉴赏活动更应当勤学善思,不盲目从古,以避免误区。  【关键词】 朱湾;《咏玉》;诗题;辨
期刊
【摘要】 近代《史记》接受与此前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的学术分野。林纾、梁启超等人破除传统路子,力图以新的视角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史记》,为《史记》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本论文重点探讨晚清民初过渡派的《史记》接受。  【关键词】 晚清民初;史记;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9-02  本论文系
期刊
【摘要】 在我国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孔子的阅读思想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孔子一生酷好读书,并总结了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他不仅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而且还致力于阅读教学,他是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的奠基人,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读书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阅读方法论体系,本文以孔子阅读思想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孔子读书法的基本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阅读思想;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