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流通规律表明,货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数量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本质上看,此轮农产品涨价就是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具体反映。
案例主角:大蒜、大豆、生姜、白糖……
发生时间:2010年度
关注指数:★★★★★
案例回放:
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到“姜你军”,再到“糖高宗”,这些调侃意味的新词,把今年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疯狂”表露无遗。
蒜你狠:从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从今年初开始,绿豆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网友据此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网络潮语。
姜你军:今年雨水偏多,生姜长势不错。近几个月来,生姜价格一路扶摇直上,在一些城市的零售价近14元/公斤,直逼猪肉价格,创10多年以来新高。
糖高宗:白糖的价格变化在期货市场上一直很“鬼”,但是从10月8日至28日,短短20天时间里,白糖的价格从5700元/吨一直持续上涨至6900元/吨左右,每吨上涨约1200元,涨幅达21%,创造了同期合约的最高价。
进入第四季度,进行着农产品涨价接力赛的“先驱”们,不愁“后继无人”。在“苹什么”接过涨价的接力棒后,土豆也以价格翻番的势头悄悄跟进……
食品涨价接力赛,似乎没完没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什么不在涨,物价因素正在极大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评析
以往是房价蹭蹭地往上窜,现在却不同了,油、米、面、调料……只要是能咽下肚的通通涨价,如此下去,老百姓如何受得了?老百姓对房子这种“丈母娘的刚性需求”消费一辈子基本只有一次,但是不吃饭可不行!
货币流通规律表明,货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数量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通过货币的流通走向,可以发现通胀发生的路径:
最初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房地产、股票——资本容量大;
接下来是供给弹性小的基础型产业,比如铁矿石、农产品——即使价格大幅上涨,供给量也只能少量增加;
最后是供给弹性大的工业终端产业,比如家电、汽车——价格稍稍上涨,供给量就会大幅增加。而且当其他产品都涨价后,还可以依靠诸如压缩实际工资等在一定时间内压制价格。
国内这一轮经济涨幅中,没有涨价的产品剩得差不多了。受农产品波及较大的行业诸如餐饮、副食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涨了价。
对于农产品疯狂涨价的成因,很多“业内专家”的分析是:第一,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扛不过,涨一点;第二,货币发行多了,钞票自然贬值,涨一点;第三,农村人口往城镇里跑,劳力跟不上,涨一点;第四,热钱炒作,恶意囤货,涨一点。结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农产品涨了四点。
从本质上看,此轮农产品涨价是由货币超量供应,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结构性上涨,若不与流动性过剩碰头,一般不会引发通胀。只有流通中货币超量了,通胀就会发生,进而导致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大类商品价格上涨。
在“涨声一片”的形式下,世界银行的预测新鲜出炉:全球主要食品价格波动将持续5年。不知道世界银行是为了哄抬市价还是别有用心,总之老百姓听了这个预测,内心是拔凉拔凉的。
这就给出了一个中长期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预期。同时,由于国际粮价持续上升,长期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造成了通胀预期。因此,当前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农产品价格上升预期和通胀预期。
事实表明,通胀会造成对资源配置的错误引导。农民如果按照当前的涨价形势来判断,进行盲目扩大生产,来年必然会陷入“卖难”的困境。
启示
从涨价看企业危机
从一些专家口中的“农产品涨了四点”,笔者认为企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四个问题。
一、自然灾害:天灾人祸,讲的是不可抗力分析。
每个企业也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可抗力。在非典时期,很多商品卖不动,企业也放起了大假,但是一些茶饮料却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但在这一劫里大放异彩,还使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深深扎了根。其一,具有保健功效的茶饮料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其二,特别是在“非典”过后,人们认为添加了防腐剂、色素等物质的碳酸饮料有害健康,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逐步下降,茶饮料刚好顺势弥补其遗留的空白。
“危”其实也是“机”,就看你准备够不够充分,反应够不够灵活。
二、货币贬值:宏观经济,探讨的是市场环境分析。
货币发行多了会贬值,肉吃多了也会嫌腻。“X茶”在市场里大放异彩时,很多企业都眼馋这个“机会”,不加区隔也不深入调研,就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哪知机会却变成了枪眼,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想学黄继光也不是这样的学法,只能陪衬了主角。
“机”中藏“危”,注意切入的角度和时机。
三、劳力减少:人力资源,属内部分析的范畴。
当企业起步时雇佣不到人才,因为人才嫌企业没有施展身手的空间;而发展的企业一样很难雇佣到人才,缘于空降兵与企业较难磨合。苏州一家公司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是:不打卡;可以随时调休;可以请长假去别的公司闯荡,最长时间可达3年,保留工职和工龄;不允许员工带病坚持工作;每个员工报销不需高管签字;管理人员每月至少有一天时间到基层去顶岗……
官僚文化的条条框框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桎梏时,何不用铁榔头把它敲破?
四、热钱炒作:恶性竞争,属于渠道管理。
这其实跟屡禁不止的窜货现象一样。如果制定与实施制度的时候,能从“窜货的人赚不到钱”着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西部某省一啤酒厂的省会片区经理为得到高返点,多向偏远的小县城窜货。后来公司果断把这部分人开除,同时制定了诸如严打严惩、不再以行政区域划分市场、另外寻找有实力有辐射网络的经销商、给予小县城较高返点但不准其批发等措施,成功遏制了窜货之风。
出现渠道问题时,要从经销商立场上多多考虑。
(特约点评:杨德昭)
案例主角:大蒜、大豆、生姜、白糖……
发生时间:2010年度
关注指数:★★★★★
案例回放:
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到“姜你军”,再到“糖高宗”,这些调侃意味的新词,把今年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疯狂”表露无遗。
蒜你狠:从2009年开始,大蒜价格疯涨,网友们借鉴陈小春《算你狠》的歌名,调侃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豆你玩:从今年初开始,绿豆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网友据此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网络潮语。
姜你军:今年雨水偏多,生姜长势不错。近几个月来,生姜价格一路扶摇直上,在一些城市的零售价近14元/公斤,直逼猪肉价格,创10多年以来新高。
糖高宗:白糖的价格变化在期货市场上一直很“鬼”,但是从10月8日至28日,短短20天时间里,白糖的价格从5700元/吨一直持续上涨至6900元/吨左右,每吨上涨约1200元,涨幅达21%,创造了同期合约的最高价。
进入第四季度,进行着农产品涨价接力赛的“先驱”们,不愁“后继无人”。在“苹什么”接过涨价的接力棒后,土豆也以价格翻番的势头悄悄跟进……
食品涨价接力赛,似乎没完没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什么不在涨,物价因素正在极大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评析
以往是房价蹭蹭地往上窜,现在却不同了,油、米、面、调料……只要是能咽下肚的通通涨价,如此下去,老百姓如何受得了?老百姓对房子这种“丈母娘的刚性需求”消费一辈子基本只有一次,但是不吃饭可不行!
货币流通规律表明,货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数量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
通过货币的流通走向,可以发现通胀发生的路径:
最初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房地产、股票——资本容量大;
接下来是供给弹性小的基础型产业,比如铁矿石、农产品——即使价格大幅上涨,供给量也只能少量增加;
最后是供给弹性大的工业终端产业,比如家电、汽车——价格稍稍上涨,供给量就会大幅增加。而且当其他产品都涨价后,还可以依靠诸如压缩实际工资等在一定时间内压制价格。
国内这一轮经济涨幅中,没有涨价的产品剩得差不多了。受农产品波及较大的行业诸如餐饮、副食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涨了价。
对于农产品疯狂涨价的成因,很多“业内专家”的分析是:第一,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扛不过,涨一点;第二,货币发行多了,钞票自然贬值,涨一点;第三,农村人口往城镇里跑,劳力跟不上,涨一点;第四,热钱炒作,恶意囤货,涨一点。结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农产品涨了四点。
从本质上看,此轮农产品涨价是由货币超量供应,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结构性上涨,若不与流动性过剩碰头,一般不会引发通胀。只有流通中货币超量了,通胀就会发生,进而导致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大类商品价格上涨。
在“涨声一片”的形式下,世界银行的预测新鲜出炉:全球主要食品价格波动将持续5年。不知道世界银行是为了哄抬市价还是别有用心,总之老百姓听了这个预测,内心是拔凉拔凉的。
这就给出了一个中长期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预期。同时,由于国际粮价持续上升,长期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造成了通胀预期。因此,当前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农产品价格上升预期和通胀预期。
事实表明,通胀会造成对资源配置的错误引导。农民如果按照当前的涨价形势来判断,进行盲目扩大生产,来年必然会陷入“卖难”的困境。
启示
从涨价看企业危机
从一些专家口中的“农产品涨了四点”,笔者认为企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四个问题。
一、自然灾害:天灾人祸,讲的是不可抗力分析。
每个企业也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可抗力。在非典时期,很多商品卖不动,企业也放起了大假,但是一些茶饮料却抓住了这个机会,不但在这一劫里大放异彩,还使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深深扎了根。其一,具有保健功效的茶饮料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其二,特别是在“非典”过后,人们认为添加了防腐剂、色素等物质的碳酸饮料有害健康,碳酸饮料市场份额逐步下降,茶饮料刚好顺势弥补其遗留的空白。
“危”其实也是“机”,就看你准备够不够充分,反应够不够灵活。
二、货币贬值:宏观经济,探讨的是市场环境分析。
货币发行多了会贬值,肉吃多了也会嫌腻。“X茶”在市场里大放异彩时,很多企业都眼馋这个“机会”,不加区隔也不深入调研,就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哪知机会却变成了枪眼,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想学黄继光也不是这样的学法,只能陪衬了主角。
“机”中藏“危”,注意切入的角度和时机。
三、劳力减少:人力资源,属内部分析的范畴。
当企业起步时雇佣不到人才,因为人才嫌企业没有施展身手的空间;而发展的企业一样很难雇佣到人才,缘于空降兵与企业较难磨合。苏州一家公司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是:不打卡;可以随时调休;可以请长假去别的公司闯荡,最长时间可达3年,保留工职和工龄;不允许员工带病坚持工作;每个员工报销不需高管签字;管理人员每月至少有一天时间到基层去顶岗……
官僚文化的条条框框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桎梏时,何不用铁榔头把它敲破?
四、热钱炒作:恶性竞争,属于渠道管理。
这其实跟屡禁不止的窜货现象一样。如果制定与实施制度的时候,能从“窜货的人赚不到钱”着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西部某省一啤酒厂的省会片区经理为得到高返点,多向偏远的小县城窜货。后来公司果断把这部分人开除,同时制定了诸如严打严惩、不再以行政区域划分市场、另外寻找有实力有辐射网络的经销商、给予小县城较高返点但不准其批发等措施,成功遏制了窜货之风。
出现渠道问题时,要从经销商立场上多多考虑。
(特约点评:杨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