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智则国智,学生富则国富,学生强则国强,学生进步则国进步。”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奠基。小学教育应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小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为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
【关键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51-01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冲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情怀也逐步减弱。作为国家的教育根基,传统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小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知识架构外,更应注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道德品质的新境界。
一、改进教育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要改进教育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材范围,引入传统文化事例,使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华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底蕴。
1.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熟记知识点,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寻找到民族精神之根,现代文明之本。由于小学生当前的社会阅历不多,尚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涵义,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传统的内涵。同时,学校应加强德育教学,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时事政治课程展示活动,用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时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向历史先贤、英雄人物学习,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勤俭节约、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2.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育资源。
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符的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组织与学生认知相符的国学课程,将诵读经典密切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与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课程内容上,将《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著作、涉及传统文化典型的事例纳入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地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英雄人物故事。课程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古代文化经典作品,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文化,感受华夏文明。此外,将传统文化与“课前一歌”活动以及音乐课相结合,唱响古诗词,以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德育教育。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践行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书面学习,而要将华夏精髓内化于行,将德育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1.切身体会,缅怀历史。
在践行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烈士陵园,让学生走近历史,切身体会华夏文明的辉煌,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红色文化”。今天的美好是革命先烈用血肉谱写的。通过缅怀历史,在学生心中树立古代先贤、革命英雄的光荣榜样,引导他们向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学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追求。
2.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应以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建党节、国庆节等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为契机,悉心搭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德育建设的展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礼孝征文、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贴身实际展现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德育教育在悠扬的历史文化中升华。
3.从身边做起,与公益同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扬传统文化,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小德才能成大德。老师要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发扬“百善孝为先”的慈孝精神;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感恩老一辈,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传统;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团结互助,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此外,老师要积极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熏陶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一种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在橱窗、过道走廊等地方开设书画文化长廊,展示学生的创作艺术,让广大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室里张贴国学经典名诗名句,悬挂圣贤画像,时刻警醒学生为人求学之道。创设弘扬传统美德的黑板报,开辟诵读经典园地,打造宽松流畅的文化交流阵地。在充满传统特色的典雅环境中,让学生们在自由阅读、观赏、展示、交流,耳濡目染,让整个校园无处不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此外,利用校园广播、网站以及学校报刊等载体,传播华夏文明,营造体现传统文化、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千年华夏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是传承民族传统,熔铸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塑造祖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时刻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蒙.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2]高建涛.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 培养新人——关于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陕西教育,2016年第4期.
[3]程晗.《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3期.
[4]陈水利.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7).
[5]董紅亚.礼文化在生活德育中的借鉴意义刍论.理论月刊,2009,(11).
【关键词】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51-01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小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冲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情怀也逐步减弱。作为国家的教育根基,传统文化传承主阵地的小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知识架构外,更应注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道德品质的新境界。
一、改进教育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要改进教育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材范围,引入传统文化事例,使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华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底蕴。
1.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熟记知识点,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寻找到民族精神之根,现代文明之本。由于小学生当前的社会阅历不多,尚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涵义,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传统的内涵。同时,学校应加强德育教学,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时事政治课程展示活动,用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时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向历史先贤、英雄人物学习,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勤俭节约、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2.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育资源。
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符的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组织与学生认知相符的国学课程,将诵读经典密切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与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课程内容上,将《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著作、涉及传统文化典型的事例纳入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地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英雄人物故事。课程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古代文化经典作品,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知识介绍,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文化,感受华夏文明。此外,将传统文化与“课前一歌”活动以及音乐课相结合,唱响古诗词,以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德育教育。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践行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书面学习,而要将华夏精髓内化于行,将德育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1.切身体会,缅怀历史。
在践行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烈士陵园,让学生走近历史,切身体会华夏文明的辉煌,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红色文化”。今天的美好是革命先烈用血肉谱写的。通过缅怀历史,在学生心中树立古代先贤、革命英雄的光荣榜样,引导他们向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学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追求。
2.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应以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建党节、国庆节等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为契机,悉心搭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德育建设的展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礼孝征文、书画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贴身实际展现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德育教育在悠扬的历史文化中升华。
3.从身边做起,与公益同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扬传统文化,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小德才能成大德。老师要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发扬“百善孝为先”的慈孝精神;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感恩老一辈,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传统;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团结互助,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此外,老师要积极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熏陶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一种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在橱窗、过道走廊等地方开设书画文化长廊,展示学生的创作艺术,让广大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室里张贴国学经典名诗名句,悬挂圣贤画像,时刻警醒学生为人求学之道。创设弘扬传统美德的黑板报,开辟诵读经典园地,打造宽松流畅的文化交流阵地。在充满传统特色的典雅环境中,让学生们在自由阅读、观赏、展示、交流,耳濡目染,让整个校园无处不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此外,利用校园广播、网站以及学校报刊等载体,传播华夏文明,营造体现传统文化、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千年华夏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是传承民族传统,熔铸学生精神品格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塑造祖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时刻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蒙.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2]高建涛.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 培养新人——关于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陕西教育,2016年第4期.
[3]程晗.《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3期.
[4]陈水利.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7).
[5]董紅亚.礼文化在生活德育中的借鉴意义刍论.理论月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