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年级开始,我与一位同学之间的“世纪之战”拉开了帷幕。就像超级丹和李宗伟一样,双方棋逢对手,不分伯仲。这位同学就是俞海越。
记得第一次考试时,我俩双双得了100分。于是我暗自庆幸,心想总算找到竞争对手了,并下决心要搬掉这块“挡路石”。时光飞逝,第二次考试到来了,我斗志昂扬地赶赴“战场”。考试时,我气势如虹般扫视着难题,不禁笑出声来,感觉试题就像是为我量身订制的。昔日要埋头苦思的题目,今天全部迎刃而解。考试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公布成绩。“丁锐橙,100分;俞海越,98分;周成成,93分……”哈哈,我终于超过她啦!
可是好景不长,第三次考试我只得了94分,而俞海越却还是100分,我和她拉开了6分的差距,真是驕兵必败啊!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明白,每当骄傲懈怠的时候,对手却依然在努力地反超着。所以无论输赢,我都要努力坚持。
转眼间,我升六年级了。昔日的小不点,已经是学校最高年级的老大哥了。我们都长大了,“世纪之战”还在继续着,也许会伴随着我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在此期间,我或赢或输,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角逐。一旦我想“投降”,就会想到当第一名时的快感,想到失败时的眼泪。想到这儿,我又重拾笔头,继续奋战!
我的对手,你给了我奋斗的力量,给了我力争上游的勇气,给了我战斗到最后的信念。谢谢你,我的对手,俞海越同学!
点评
开篇将“我”与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形象地说成是超级丹与李宗伟的“世纪之战”,可谓构思巧妙。接下来叙述了三次考试不同的分数之比:先是“我俩双双得了100分”;再是“丁锐橙,100分;俞海越,98分”;最后,“我”94分而她还是100分,突出了“我”与对手竞争的不同状态。最后一段通过对对手的感谢,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对“对手”一词的认识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手并非“挡路石”,而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助推器”。
(周小凤)
记得第一次考试时,我俩双双得了100分。于是我暗自庆幸,心想总算找到竞争对手了,并下决心要搬掉这块“挡路石”。时光飞逝,第二次考试到来了,我斗志昂扬地赶赴“战场”。考试时,我气势如虹般扫视着难题,不禁笑出声来,感觉试题就像是为我量身订制的。昔日要埋头苦思的题目,今天全部迎刃而解。考试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希望公布成绩。“丁锐橙,100分;俞海越,98分;周成成,93分……”哈哈,我终于超过她啦!
可是好景不长,第三次考试我只得了94分,而俞海越却还是100分,我和她拉开了6分的差距,真是驕兵必败啊!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明白,每当骄傲懈怠的时候,对手却依然在努力地反超着。所以无论输赢,我都要努力坚持。
转眼间,我升六年级了。昔日的小不点,已经是学校最高年级的老大哥了。我们都长大了,“世纪之战”还在继续着,也许会伴随着我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在此期间,我或赢或输,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角逐。一旦我想“投降”,就会想到当第一名时的快感,想到失败时的眼泪。想到这儿,我又重拾笔头,继续奋战!
我的对手,你给了我奋斗的力量,给了我力争上游的勇气,给了我战斗到最后的信念。谢谢你,我的对手,俞海越同学!
点评
开篇将“我”与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形象地说成是超级丹与李宗伟的“世纪之战”,可谓构思巧妙。接下来叙述了三次考试不同的分数之比:先是“我俩双双得了100分”;再是“丁锐橙,100分;俞海越,98分”;最后,“我”94分而她还是100分,突出了“我”与对手竞争的不同状态。最后一段通过对对手的感谢,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对“对手”一词的认识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手并非“挡路石”,而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助推器”。
(周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