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学校,却又不止是学校,正如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样,是围墙内外的关键地带,是“象牙塔”与“商业社会”的融合区。王燕、韩冰、孙龙、吴以隽和黄智颖,他们被尊称为“老师”:遴选生源、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他们在很多方面的确是老师,却又不止是老师。也许有些人还说不出“MBA”的全称到底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当前职场上最热门的名词之一。而在设有多样化工商管理项目的复旦管理学院,一批年轻人正在为“MBA”添加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它不仅专业,并且足够前沿。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朝气与活力感染了百年复旦,让“小资胜地”和“一流商学院”这两个名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车水马龙的邯郸路,将有着“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分成了“两半”:这边是古朴幽静的复旦主校园,那边却是由儿幢现代化大楼围成的“管理学院”。
王燕在学院已经工作了十年,她看着项目课程越来越丰富、出现在教室里的学生面孔也越来越“国际化”。而在外企工作多年的韩冰,“跳”到复旦管理学院的时间并不长。在她看来,复旦这座百年名校的人文气质更多地体现在她的同事们身上:“大家都很投入地工作,同时也很投入地享受生活,心里都怀着很高的热情,我想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吧。”
复旦管理学院现在已经设立了多个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项目,其中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办的EMBA项目更是在每年的英国《金融时报》排名中稳居大陆第一位。光环之下,压力随之而来,这让担任该项目营销主管的Celine连连感叹:“项目的学生大多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他们的眼界高、见识广如果我们不练好外语、不做好各项策划和安排,又怎么能给出令他们满意的教育服务呢?”
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被学生尊称为“老师”。他们和学院一样正值青春好年华,也以各自的灵感与妙思,让复旦的MBA既专业又有“范儿”。
王燕: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复旦EMBA项目副主任 双鱼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王燕和同事们最喜欢用来描述复旦管理学院的话。想当年她也是一个怀揣着“外企梦”的小姑娘,在进入欧莱雅两年后,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了复旦管理学院。“我一直对复旦非常向往,而那时正值学院MBA起步不久,很需要人,我就这样动了心。”除了“复旦情结”之外,真正促使王燕下决心“跳槽”的,还因为年轻的学院管理层所做出的一个重要改变:将老师的时问还给他们,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由此开始全面筹备和成立行政队伍。王燕有幸成为第一批行政“元老”之一,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她从一个“完全不懂MBA”的人成为同事们口中“管理教育推广的能手”。不久前,王燕刚刚结束了她在“复旦大学一香港大学IMBA项目”的学习生涯,她将之称为“人生中最有收获的经历”。尤其是运动为她带来的健康身体使她顺利度过了这段“又要为MBA项目工作,又是MBA的学生,同时还怀着宝宝”的特殊时期。现在,身边也会有人问她:“你已经有了MBA学位和数年工作经验,为什么不换家公司?”而王燕却说:“这里见证了我的努力和成长,我实在舍不得离开。”
韩冰: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水瓶座
看看韩冰的履历,仿佛是画了好大一个圈:十年前毕业于复旦大学与MIT合作的国际MBA项目,同样怀着“外企梦”的她也进入了知名国际500强公司工作。从事营销多年之后,如今她又选择了回到母校。“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追求,”韩冰坦言,“我希望让我的职业生涯更多元化一些。”
回想读书时的情形,韩冰感叹“非常美好”:“我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感情都很好。好多同学都由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韩冰看来,复旦各个MBA项目招进来的都是青年精英,他们在此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定位自己,借助复旦的平台和资源来实现蜕变。“我有同学之前是搞技术的,后来去了金融行业;还有的原来在化工企业,现在却成为财务总监。学习带来的影响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在接手作为学院公益教育的品牌“蓝墨水”之后,韩冰感到特别兴奋:“复旦的资源真是太可观了,儿乎每天都有2-3场论坛讲座,内容除了经管,还涉及时尚产业、文化艺术,甚至修身养性。”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这样的“知识大餐”,她索性引入了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在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优酷等平台上来了个全方位展示。在学院以及“蓝墨水”的微博上,每天都有不少网友留言。来这里短短两年,她已经成功组织了多场活动,“我的目标是成为教育营销的专家,而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
吴以隽:一个人干掉好几个人的事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营销主管 处女座
在复旦管院最具盛名的EMBA项目做营销工作,吴以隽绝对是“忙并快乐着”:“我的全新一天都是从疯狂地回复各路媒体的邮件开始的,”她如此描述道,“刚刚写完邮件,马上便会被铺天盖地的电话声淹没。领导又会派出新的任务和学习目标……时间总是一眨眼就过去了”
“同事们都很年轻,却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我们往往能一个人干掉好儿个人的事!”她自豪地说。吴以隽自己就曾在法国学习工商管理,又曾供职于汇丰银行,现在来到这个“中西合璧”的EMBA项目工作,她感到既有趣又有益:“因为学生全都是精英企业家,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正如韩冰所说,忙归忙,吴以隽却也深涪“享受生活”之道。“我的减压方式就是随时做做深呼吸。有时候我也会去参加学院的舞蹈社,学习跳肚皮舞。当然,目前还处在自娱自乐的阶段。”
在她眼里,复旦管院高度专业化的行政队伍里其实“藏龙卧虎”除了工作出色之外,好多同事都有堪称“专业”的生活才艺:“有的会调制鸡尾酒,有的会做烘焙,还有的会弹吉他、打鼓,甚至写书法小楷,全都‘真人不露相’呢!”
黄智颖:“青春无敌”的秘诀
校友中心主任 巨蟹座
“这是我们头儿!”在学院的校友中心,同事们都喜欢这么称呼黄智颖。顺着大家的视线望过去,你会发现这个“头儿”实在年轻得令人惊讶:有着一脸阳光笑容的黄智颖乍看上去仿佛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但只要一坐到办公桌前,或是身处校友活动的“最前沿”,他的“领导”范儿便展露无遗。
当年本科毕业通过复旦“人才工程”而留校的黄智颖,几乎没想过去企业工作,“我太喜欢学校的氛围了!”他说。最初几年,他被分配到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工作,专门负责为商学院学生和校友打造职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2006年,他又在领导的“鼓励”下兼管了校友中心的事务。
与校友打交道这么多年,黄智颖对于每一场校友活动都印象深刻。在有的活动现场,校友们会不约而同穿上印有“复旦管院”字样的T恤,站得整整齐齐地来拍照,“场面非常壮观,也很动人。”还有的时候,校友会带着他们的“复二代”回到母校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行的‘校友健康跑’、‘龙舟赛’等,”黄智颖颇为自豪地介绍道,“它们都 是专为校友及其家庭量身打造的时尚运动,非常有爱!”
如今,复旦管院在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全球12个地方建立了校友联络处。“当地校友经常会以此为纽带,自发组织各类讲座分享新知,还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出去郊游。即使离开了学院,他们依然是活力十足!”或许,这也是黄智颖自己“青春能量”的来源吧?
孙龙:“贵人”一直在身边
MBA项目副主任、国际MBA项目主任 天秤座
人称“龙哥”的孙龙看上去实在很年轻,而他的确很年轻:2006年,还在一家通讯企业做销售的他来到复旦与挪威BI管理学院合作的MBA项目学习。临近毕业,院长对这一届学生发出了留校工作的邀请,让当时正在“纠结”未来职业发展的孙龙眼前一亮。
“我做了好几年销售,却发现这世上真有这么一种‘产品’,能让人掏了钱还觉得很开心、很受用。这就是教育。”于是,他决定“改投”复旦的怀抱,换一种方式来继续自己的营销生涯。等到真的从“台前”的学生转换为“幕后”的工作人员,孙龙才感到其中的辛苦;但更让他惊喜的却是学院MBA教育内蕴的“时尚范儿”:“去年底我们举行了时尚与奢侈品系列讲座,还专门邀清了香港时尚界的资深专家王丽仪过来分享心得,而且我们的学生组织‘聚贤荟’经常会办一些诸如形象设计、商务礼仪、美酒赏析之类的活动……”在孙龙看来,学院的时尚氛围很浓,却又绝不浅俗;而总是走“青春路线”的他也似乎正与这样的气场相得益彰。
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思索与成长,这是孙龙最看重的MBA价值。因为要经常带领团队飞赴各地进行MBA项目的宣讲,他经常会邀请一些已毕业多年的校友前来分享经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天津的一位校友,他告诉大家自己选择来读MBA的初衷就是想多多认识“贵人”,进来以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不免感到失望。毕业多年来,他和昔日同窗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如今再坐到一起,他不禁惊觉:原来“贵人”一直就在身边啊!“这就是MBA的意义:优秀的人汇聚到一起,潜力是无穷的”孙龙说。
Q&A
Q:就你的观察和感受而言,为什么MBA会成为当前职场人士的热门“充电”途径?
A:一是因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太快,很多人担心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会不够用,所以求新知的愿望非常强烈;二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职场脱颖而出。
Q:复旦管院目前有哪几类工商管理类硕士项目?
A:有复旦自己的MBA项目;复旦与香港大学、MlT、挪威BI管理学院以及亚洲其他高校等合作开设的MBA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培养会计人才的MPAcc以及面向高管的复旦EMBA项目、复旦-台大EMBA、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
Q:白领们如果想参与复旦管院的公益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A:在我们的网站上关注活动信息并在线报名即可:www.fdsm.fudan.edu.cn/blueink
车水马龙的邯郸路,将有着“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分成了“两半”:这边是古朴幽静的复旦主校园,那边却是由儿幢现代化大楼围成的“管理学院”。
王燕在学院已经工作了十年,她看着项目课程越来越丰富、出现在教室里的学生面孔也越来越“国际化”。而在外企工作多年的韩冰,“跳”到复旦管理学院的时间并不长。在她看来,复旦这座百年名校的人文气质更多地体现在她的同事们身上:“大家都很投入地工作,同时也很投入地享受生活,心里都怀着很高的热情,我想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吧。”
复旦管理学院现在已经设立了多个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项目,其中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办的EMBA项目更是在每年的英国《金融时报》排名中稳居大陆第一位。光环之下,压力随之而来,这让担任该项目营销主管的Celine连连感叹:“项目的学生大多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他们的眼界高、见识广如果我们不练好外语、不做好各项策划和安排,又怎么能给出令他们满意的教育服务呢?”
管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被学生尊称为“老师”。他们和学院一样正值青春好年华,也以各自的灵感与妙思,让复旦的MBA既专业又有“范儿”。
王燕: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复旦EMBA项目副主任 双鱼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王燕和同事们最喜欢用来描述复旦管理学院的话。想当年她也是一个怀揣着“外企梦”的小姑娘,在进入欧莱雅两年后,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了复旦管理学院。“我一直对复旦非常向往,而那时正值学院MBA起步不久,很需要人,我就这样动了心。”除了“复旦情结”之外,真正促使王燕下决心“跳槽”的,还因为年轻的学院管理层所做出的一个重要改变:将老师的时问还给他们,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由此开始全面筹备和成立行政队伍。王燕有幸成为第一批行政“元老”之一,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她从一个“完全不懂MBA”的人成为同事们口中“管理教育推广的能手”。不久前,王燕刚刚结束了她在“复旦大学一香港大学IMBA项目”的学习生涯,她将之称为“人生中最有收获的经历”。尤其是运动为她带来的健康身体使她顺利度过了这段“又要为MBA项目工作,又是MBA的学生,同时还怀着宝宝”的特殊时期。现在,身边也会有人问她:“你已经有了MBA学位和数年工作经验,为什么不换家公司?”而王燕却说:“这里见证了我的努力和成长,我实在舍不得离开。”
韩冰: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水瓶座
看看韩冰的履历,仿佛是画了好大一个圈:十年前毕业于复旦大学与MIT合作的国际MBA项目,同样怀着“外企梦”的她也进入了知名国际500强公司工作。从事营销多年之后,如今她又选择了回到母校。“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追求,”韩冰坦言,“我希望让我的职业生涯更多元化一些。”
回想读书时的情形,韩冰感叹“非常美好”:“我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感情都很好。好多同学都由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韩冰看来,复旦各个MBA项目招进来的都是青年精英,他们在此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定位自己,借助复旦的平台和资源来实现蜕变。“我有同学之前是搞技术的,后来去了金融行业;还有的原来在化工企业,现在却成为财务总监。学习带来的影响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在接手作为学院公益教育的品牌“蓝墨水”之后,韩冰感到特别兴奋:“复旦的资源真是太可观了,儿乎每天都有2-3场论坛讲座,内容除了经管,还涉及时尚产业、文化艺术,甚至修身养性。”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这样的“知识大餐”,她索性引入了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在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优酷等平台上来了个全方位展示。在学院以及“蓝墨水”的微博上,每天都有不少网友留言。来这里短短两年,她已经成功组织了多场活动,“我的目标是成为教育营销的专家,而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
吴以隽:一个人干掉好几个人的事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营销主管 处女座
在复旦管院最具盛名的EMBA项目做营销工作,吴以隽绝对是“忙并快乐着”:“我的全新一天都是从疯狂地回复各路媒体的邮件开始的,”她如此描述道,“刚刚写完邮件,马上便会被铺天盖地的电话声淹没。领导又会派出新的任务和学习目标……时间总是一眨眼就过去了”
“同事们都很年轻,却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我们往往能一个人干掉好儿个人的事!”她自豪地说。吴以隽自己就曾在法国学习工商管理,又曾供职于汇丰银行,现在来到这个“中西合璧”的EMBA项目工作,她感到既有趣又有益:“因为学生全都是精英企业家,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正如韩冰所说,忙归忙,吴以隽却也深涪“享受生活”之道。“我的减压方式就是随时做做深呼吸。有时候我也会去参加学院的舞蹈社,学习跳肚皮舞。当然,目前还处在自娱自乐的阶段。”
在她眼里,复旦管院高度专业化的行政队伍里其实“藏龙卧虎”除了工作出色之外,好多同事都有堪称“专业”的生活才艺:“有的会调制鸡尾酒,有的会做烘焙,还有的会弹吉他、打鼓,甚至写书法小楷,全都‘真人不露相’呢!”
黄智颖:“青春无敌”的秘诀
校友中心主任 巨蟹座
“这是我们头儿!”在学院的校友中心,同事们都喜欢这么称呼黄智颖。顺着大家的视线望过去,你会发现这个“头儿”实在年轻得令人惊讶:有着一脸阳光笑容的黄智颖乍看上去仿佛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但只要一坐到办公桌前,或是身处校友活动的“最前沿”,他的“领导”范儿便展露无遗。
当年本科毕业通过复旦“人才工程”而留校的黄智颖,几乎没想过去企业工作,“我太喜欢学校的氛围了!”他说。最初几年,他被分配到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工作,专门负责为商学院学生和校友打造职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2006年,他又在领导的“鼓励”下兼管了校友中心的事务。
与校友打交道这么多年,黄智颖对于每一场校友活动都印象深刻。在有的活动现场,校友们会不约而同穿上印有“复旦管院”字样的T恤,站得整整齐齐地来拍照,“场面非常壮观,也很动人。”还有的时候,校友会带着他们的“复二代”回到母校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比如我们每年都会举行的‘校友健康跑’、‘龙舟赛’等,”黄智颖颇为自豪地介绍道,“它们都 是专为校友及其家庭量身打造的时尚运动,非常有爱!”
如今,复旦管院在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全球12个地方建立了校友联络处。“当地校友经常会以此为纽带,自发组织各类讲座分享新知,还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出去郊游。即使离开了学院,他们依然是活力十足!”或许,这也是黄智颖自己“青春能量”的来源吧?
孙龙:“贵人”一直在身边
MBA项目副主任、国际MBA项目主任 天秤座
人称“龙哥”的孙龙看上去实在很年轻,而他的确很年轻:2006年,还在一家通讯企业做销售的他来到复旦与挪威BI管理学院合作的MBA项目学习。临近毕业,院长对这一届学生发出了留校工作的邀请,让当时正在“纠结”未来职业发展的孙龙眼前一亮。
“我做了好几年销售,却发现这世上真有这么一种‘产品’,能让人掏了钱还觉得很开心、很受用。这就是教育。”于是,他决定“改投”复旦的怀抱,换一种方式来继续自己的营销生涯。等到真的从“台前”的学生转换为“幕后”的工作人员,孙龙才感到其中的辛苦;但更让他惊喜的却是学院MBA教育内蕴的“时尚范儿”:“去年底我们举行了时尚与奢侈品系列讲座,还专门邀清了香港时尚界的资深专家王丽仪过来分享心得,而且我们的学生组织‘聚贤荟’经常会办一些诸如形象设计、商务礼仪、美酒赏析之类的活动……”在孙龙看来,学院的时尚氛围很浓,却又绝不浅俗;而总是走“青春路线”的他也似乎正与这样的气场相得益彰。
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思索与成长,这是孙龙最看重的MBA价值。因为要经常带领团队飞赴各地进行MBA项目的宣讲,他经常会邀请一些已毕业多年的校友前来分享经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天津的一位校友,他告诉大家自己选择来读MBA的初衷就是想多多认识“贵人”,进来以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不免感到失望。毕业多年来,他和昔日同窗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如今再坐到一起,他不禁惊觉:原来“贵人”一直就在身边啊!“这就是MBA的意义:优秀的人汇聚到一起,潜力是无穷的”孙龙说。
Q&A
Q:就你的观察和感受而言,为什么MBA会成为当前职场人士的热门“充电”途径?
A:一是因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太快,很多人担心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会不够用,所以求新知的愿望非常强烈;二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职场脱颖而出。
Q:复旦管院目前有哪几类工商管理类硕士项目?
A:有复旦自己的MBA项目;复旦与香港大学、MlT、挪威BI管理学院以及亚洲其他高校等合作开设的MBA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培养会计人才的MPAcc以及面向高管的复旦EMBA项目、复旦-台大EMBA、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
Q:白领们如果想参与复旦管院的公益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A:在我们的网站上关注活动信息并在线报名即可:www.fdsm.fudan.edu.cn/blu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