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历史课被高搁冷落,历史成了“可怜的李尔王”。作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让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因素,也总结了几点走出历史教学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教学 困境 解决对策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历史变成了“可怜的李尔王”。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开设历史学科,即使有,也都排成三流四流课,“副课”行列历史位居榜首。而更让历史教师无限尴尬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家长一听是历史教师,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一落千丈。作为历史教师,我感到无限失落。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一面教学,一面研究历史教学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获得了一点儿经验。本人以为历史之所以变成“可怜的李尔王”是和以下这些原因分不开的:
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与“正课”分数挂钩。偏见使得各学科有了主课和副课之分,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三六九等之分,这使得“正课”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毋庸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课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学校在课程活动中也极少有历史兴趣小组的设置和有关历史科目活动的举行。历史教师也就肩无多大重任,迷失了奋斗方向,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产生了困惑与失落。
二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同样一堂历史课,有的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听得入神;有的教师则讲得枯燥乏味,没精打采,学生听了就想打瞌睡。究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历史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狭窄、对时事政治热点关心不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让非专业人士代替或一些临退休的老年人去上,年轻人代历史课被认为是不可思意。
三是,部分教师重教法,轻学法指导,学生喜欢听历史课,但并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考试成绩总是平平。有的历史教师上课讲得精彩纷呈,学生听得激动不已,看似一堂非常生动有趣的好课,但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历史学科有它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不光是喜欢历史就能学好历史,还必须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懂得如何理解、分析、记忆历史知识才能学好历史。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转轨和探索阶段,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改革、转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我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如下。
历史教育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就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到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活,怎样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历史课的“低负高效”,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学好历史课呢?下面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感想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目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该树立怎样的教育思想呢?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历史,总是将史学教育提到亡国兴邦的高度来认识。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做到“史论结合”。
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历史是贯通古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突出特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史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科目)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生物、数学等)。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其次要努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多,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让他们学会怎么做人等。然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懂得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等。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
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开始在课堂上,自己热衷于讲故事,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但却很难有深度,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好;后来认识到理论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从分析背景开始,到总结性质意义结束,学生连听也不喜欢听了。这使我意识到,在历史课上,史实是血肉,理论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来;只有骨骼,又难免死板干涩。为了解决史论脱节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增加学生的参与。现在的孩子想象丰富,重情节。如我在上开国大典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30万群众中的一员,表达他们当时激动的心情。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忆历史知识。
常听学生说:我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记忆难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学习历史是免不了记忆这一关的,众多的概念、事件经过、结论及时间等都需要记忆,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好历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但历史知识并不散乱,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若按历史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就能做到理解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因此,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认知所要记忆的历史材料的知识结构。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即是说,为提高记忆效果,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加以组织、整理,使之系统化并以简化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既便于学习记忆,又可使记忆在头脑中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准确完整科学地记忆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各种记忆方法的施行创造条件。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教学 困境 解决对策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历史变成了“可怜的李尔王”。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开设历史学科,即使有,也都排成三流四流课,“副课”行列历史位居榜首。而更让历史教师无限尴尬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家长一听是历史教师,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一落千丈。作为历史教师,我感到无限失落。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一面教学,一面研究历史教学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获得了一点儿经验。本人以为历史之所以变成“可怜的李尔王”是和以下这些原因分不开的:
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与“正课”分数挂钩。偏见使得各学科有了主课和副课之分,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三六九等之分,这使得“正课”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毋庸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课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学校在课程活动中也极少有历史兴趣小组的设置和有关历史科目活动的举行。历史教师也就肩无多大重任,迷失了奋斗方向,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产生了困惑与失落。
二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同样一堂历史课,有的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听得入神;有的教师则讲得枯燥乏味,没精打采,学生听了就想打瞌睡。究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历史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狭窄、对时事政治热点关心不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让非专业人士代替或一些临退休的老年人去上,年轻人代历史课被认为是不可思意。
三是,部分教师重教法,轻学法指导,学生喜欢听历史课,但并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考试成绩总是平平。有的历史教师上课讲得精彩纷呈,学生听得激动不已,看似一堂非常生动有趣的好课,但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历史学科有它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不光是喜欢历史就能学好历史,还必须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懂得如何理解、分析、记忆历史知识才能学好历史。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转轨和探索阶段,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改革、转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我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如下。
历史教育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就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到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活,怎样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历史课的“低负高效”,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学好历史课呢?下面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感想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目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该树立怎样的教育思想呢?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历史,总是将史学教育提到亡国兴邦的高度来认识。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做到“史论结合”。
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历史是贯通古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突出特点。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史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科目)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生物、数学等)。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不但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其次要努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多,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让他们学会怎么做人等。然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懂得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等。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
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开始在课堂上,自己热衷于讲故事,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但却很难有深度,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好;后来认识到理论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从分析背景开始,到总结性质意义结束,学生连听也不喜欢听了。这使我意识到,在历史课上,史实是血肉,理论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来;只有骨骼,又难免死板干涩。为了解决史论脱节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增加学生的参与。现在的孩子想象丰富,重情节。如我在上开国大典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30万群众中的一员,表达他们当时激动的心情。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忆历史知识。
常听学生说:我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记忆难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学习历史是免不了记忆这一关的,众多的概念、事件经过、结论及时间等都需要记忆,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好历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但历史知识并不散乱,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若按历史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就能做到理解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因此,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认知所要记忆的历史材料的知识结构。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即是说,为提高记忆效果,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加以组织、整理,使之系统化并以简化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既便于学习记忆,又可使记忆在头脑中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准确完整科学地记忆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各种记忆方法的施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