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之语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lao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是春天牵在手上的婴儿,是夏天揽在怀里的情人。是春天,将草的灵魂唤醒;是夏天,让草的梦想疯长。相辅相成的是:是草,将春天的讯息传递;是草,给夏天的皮肤涂抹浓妆。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草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没有草,大地至少会光秃七成,氧气至少会减损大半,沙尘暴的频率会成倍地增持,病榻上的患者会几何级地上升。
  曾经,草像动物的奶妈,喂养过猪,喂养过羊,喂养过兔子,喂养过牛马——那些活蹦乱跳,最终或化为人盘中的餐食,或化为人苦役的动物,谁又没有接受过草的恩惠呢?
  曾经,草像人的贱奴,或被脚蹂躏,或被锄头锄除,或被镰刃割断脖子,或被铡刀铡成碎末,或被填进炉膛或炕洞焚烧成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之饥馑,祸及草木。当猪羊饿得皮包骨头时,当人因燃料的缺失做不熟一顿饭食或烧不热一片土炕时,草的悲剧性命运,就已注定。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比起动物来,植物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草,则属于弱者中的弱者。面临屠刀,动物至少还可以逃窜,可以挣扎,甚至可以撕咬反抗,但植物,却只能原地不动地任其凌辱和宰杀。植物疼痛的抽搐,绝望的呐喊,人看不到,亦听不到,于是便想当然地以为草木本是无情物,既无痛感,亦无伤感。这样的误判,呈现的,恰恰是人习以为常的偏颇与肤浅。
  就植物的生物链而言,草身处低端末梢,不像庄稼被悉心照料,不像树木被精心栽培,不像花卉被倾心怜惜,加之又体态微茫,既无妩媚之姿,又无花月之貌,生性怯懦而敏感,遇一丝微风就颤栗,浇几滴雨水就啜泣。
  然而可敬的是,草的生命力异常顽强,意志力格外强大,既不会轻易被剿灭,也不会随意被打倒。哪怕遭受白眼,哪怕遭遇屠戮,哪怕风霜践踏,哪怕牛羊啃食,哪怕冰雪覆盖,哪怕烈火焚毁,只要心还在,根未除,就能起死回生,并在适宜的气候里,用细细的嫩芽,捅破土层的封堵,探出毛茸茸的头颅和笑盈盈的脸庞,以显示自己不屈不挠的存在。一场飓风,可以刮倒百年老屋,可以掀翻千吨船舶,可以让汽车化为空中轻飘的风筝,可以把一棵棵粗壮的古木连根拔起,但那些匍匐于地的草,微不足道的草,卻悉数安然无恙。草的谦卑,草的低姿,之于俗世自我膨胀的迷路者,是一种精神的指引;之于自己,则是一种护佑生命的盾牌。
  低,不一定是真低,低中也許包含着不羡不妒不争不夺的高境界;愚,不一定是真愚,愚中也许蕴藏着悟透世间至理故作糊涂的大智慧。草貌似无一用,实则有百用;貌似渺小,实则高大;貌似低贱,实则高贵——无草不成人间,缺草难塑未来。草正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和绵薄之情,编织温暖生命的襁褓,抒发对大地的深情厚意。
  选自《美文》
其他文献
她问我:我到底该站在谁一边?   我说:站在你自己一边。   她大学寝室里有个脾气坏、不拘小节的女生,渐渐被人疏远。她作为寝室一员,有空时,并不介意和那个女生聊聊天。她的想法:这女生虽然有些烦人,却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是孤立这个行为,难道不是显得更加狭隘卑鄙吗?女生当她是挚友,她也确实怀着善意,向女生提过一些为人处世上的建议。   当然,她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其他女生在一起玩儿。有时候,大家说起
太过较真,往往被视作矫枉过正:当全世界已开始妥协,偏偏有人依旧冥顽不化;当“难得糊涂”大行其道,也偏偏有人总要活得清醒。一份执着,不知适可而止,于是,成了不讨喜的偏执。   “较真”的标签,也许没有恶意,但也决无褒意。   生活,自是少不了围魏救赵的玲珑。不就方圆,才能给出更多可能。但也不妨偶尔较真,不轻易改航,也不轻易降帆,既已坐莊下注,就要经得起输赢,既已启程,风雨或是晴,总要抵达。  
盛唐有三大“明月诗”。排在第一的是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誉为“孤篇横绝”。闻一多曾经这样称赞这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共有36句,每4句换一个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历来被广为传诵。还有一首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近日,频频收到文友所赠的毛边书,这样的毛边书有匠气,亦有粗粝感,似抱朴守拙的人。所谓毛边书,即在书的装订时“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顾名思义,即不切光,故意留有毛边,从民国时候开始,很多作家在做自己图书的时候,故意会让出版社多印一些毛边书来送文友,一般,所赠之人是最知交的同频共振之友。朋友不在多,在精;藏书也不在繁,在于稀缺。阅读毛边书的妙趣横生的。冬日,一室端坐,一茶在手,眼角有阳光,眼前有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尤以“春江水暖鸭先知”被作为冬寒尽褪的标志性形象。但清代,却引起了毛奇龄的质疑。有一次,他与汪蛟门论宋诗,汪举此句以为“不远胜唐人乎”,毛答:“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以鸭,妄矣。”一时传为笑谈,而王渔洋、袁子才乃讹毛言为“定该鸭知,鹅不知耶?”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以为:“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
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黑白色,拍于清末。照片中的两人,一个是长着胡子的老翁,一个是膝头般高的小童,都穿着长袍马褂,两人互相作九十度的鞠躬,面露笑容。   这是基本,这是中国人的礼貌。   曾几何时,中国人忘了。   我们那一辈的人,见到比我们年长的,都以“先生”称呼;遇到比我们年幼的,都叫“兄”。至今我与金庸先生会面,都恭敬地称他“查先生”,他也叫我“蔡澜兄”。我与香港最大的藏画家刘作筹首次见面
到底是什么心理让“凡尔赛体”悄然兴起?   记不起是从哪年开始,因为憋不出小说,无聊中抓起毛笔胡乱涂鸦。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人铺纸,就肆无忌惮地横涂竖抹。围观者出于客套,胡乱喝彩,我皆当真,一脸嘚瑟。   直到京城一位朋友见我勇气可嘉,寄来一堆古代名家字帖,供我鉴赏研习。翻过几册,我如梦方醒,一身冷汗淋漓。从此罢笔,再不敢气壮如牛地糟蹋笔墨纸砚了。非写不可,就用钢笔给对方留句话纪念。   比
无论陷落在哪里,我都会一眼瞄准那里的一棵树、一枝花或者是一个大大的蜘蛛網。它们伴随着我陷落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在昌平小城生活30多年,我记不住柴米油盐的价格走势,也记不住自己穿的最贵的衣服是多少钱,而总是记得楼前那一排超过6层楼高的杨树,昌平电视台老台院子里春天的榆叶梅,几只从十三陵水库带着冰碴儿款款飞起的白天鹅。我还会每年都盼着老家的杏花准时开放,因为那时母亲会准时坐在院子外的石台上,望着她
每天早晨我都是醒在鳥声中,我躺在床上静听,大约可辨出七八种鸟。有一种鸟叫像冷笑。有一种鸟叫像凄嚎。还有一种鸟叫像小女子斗嘴,叽叽喳喳,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似乎他们都把自己当做公主,把对手当做臭丫鬟。呵嗬嘿,呵嗬嘿,呵嗬嘿——这大概就是本地人说的“懂鸡婆”了,声音特别冒失和莽撞,有点弱智的味道,但特别有节奏感,一串三声听上去,就是工地上的劳动号子。他们从不停歇地扛包或者打夯,怕是累坏了吧?我知鸟甚少
一棵红柳树活成了一块碑,矗立在刘家村通往城台乡山谷之间的河滩里,镇守着无边的孤独、空旷和荒凉。  树身底部被雨后由上游的洪水挟裹来的大石头撕裂,一大部分树皮早被揭掉,裸露的被撕裂的树干一层层如撕开的精肉。树高有20多米,树皮粗糙丑陋布满裂纹。面对这棵柳树,我不由得想起书法碑帖中的颜筋柳骨。这棵树的外形并不好看,但是裸露在外面经霜的树干,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筋骨,什么又是真正的柔韧。它在荒原,如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