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来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产党》月刊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第一份党内理论性刊物,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读材料。刊物重点介绍列宁的建党思想、布尔什维克的由来以及其他各国的建党经验,加速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建立的发展。《共产党》月刊不仅肩负着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使命,提高了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认知,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月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8-0033-05
  因为十月革命思想的影响与建党的需要,1920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刊物《共产党》月刊,主要作者是李达、沈雁冰、李汉俊、施存统等。该刊为月刊,次年7月与《新青年》合并后终刊,共出7期,最高发行量5000份,在1921年7月7日停刊。《共产党》月刊一经出刊就引起关注,各地的共产主义者积极学习并进行宣传,成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材。目前学界内对《共产党》月刊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早期建党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同时也对早期共产党人思想建党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对《共产党》月刊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知,对推进党的理论建设、促进思想建党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月刊的创立不仅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早期上海组织成员和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初心,更记录着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筹建初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学习和传播的心路历程。《共产党》月刊大多为译著和论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建党的纲领策略。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
  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社会新思潮,社会大众对其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人曲解、抹杀。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月刊便不仅是“喉舌”,还是指路人,更是“号角”。
  1.对于阶级斗争的宣传。当时很多人对于“斗争”二字,简单理解为战争,对其态度抗拒。为此,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创刊号上围绕“阶级斗争是什么”“阶级斗争是否有必要”展开了敘述,指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经过程,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不是普通意义的战争,更不是摧毁人类和平与美好的残暴武力,而是无产阶级者力求发展的途径。他还指出,我们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进行革命,正是源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才刚刚开始兴起,而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劣根性已经逐渐暴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开始显现。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也指出无产阶级终将替代资产阶级,而与以往的暴力斗争不同的是,无产阶级终将翻身成主人,不再受压迫和奴役,从而得到真正的解放。
  2.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宣传。在《共产党》月刊第1号《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一致,认为要达到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民主主义的唯一手段。因此,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非其最终目的,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方式。另外,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夺取政权,必须要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巩固政权。无产阶级要守护阶级斗争的果实,只有将无产阶级的利益紧握在手,才能不受资产阶级的欺压。只有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国家,无产阶级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宣传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宣传,李达在《社会革命底商榷》开篇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有走向衰败的态势,究其原因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原本个体的、独立的、分散的小生产者聚集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其中的生产过程也由单一性的劳动变为社会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社会化交换供应社会。按照这个逻辑,资本家不仅并不会停止对工人的剥削,而且将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对工人进行压榨,这就必然会引起生产资料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冲突,而这个冲突最终会演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关系的对立。当两个阶级矛盾愈发激烈,便会产生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要确保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这对矛盾。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就必须要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届时资本主义也会随之走向灭亡。另外,李达还着重解释了分配制度,物价根据供求关系确定,物品分配根据个人劳动成果的多少来进行,即“按劳分配”。为了确保道德水准、生产力水平等其他实际因素对于分配结果的影响,还需要施行“因人制宜”的按劳分配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对各国共产党及共产主义运动的介绍
  十月革命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条“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共产党在多个国家相继成立。《共产党》月刊通过对俄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介绍,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筹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首先,在月刊第1号文章《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主要回顾了俄国共产党的更名过程。1883年普列哈诺夫领导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劳动党,该党起初仅由少数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组织成立,历经数年才成为公开的、合法的党派,期间历经多次派别分裂和斗争,包括1898年由“劳动派”分裂为“经济主义派”和“正马克思社会主义派”;1903年由列宁派和普列汉诺夫派联合的“诚实团”内部分裂为“布尔塞维克”译为多数派和以波特列索夫为首领的“孟什维克”译为少数派;十月革命后少数派破坏国家建设,更有甚者枪杀劳动者,为了区别于少数派,以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为首领的多数派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周佛海在《俄国共产党政府成立三周年》一文中分析十月革命的意义时指出,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布尔塞维克政党的发展历程为共产主义者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现实范例。在俄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纷纷成立共产党,他们的成立也为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组织建设模版。其次,《共产党》月刊通过刊载《共产党同它的组织》等文章,对共产党支部的组织架构、支部大纲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翻译《美国共产党党纲》对美国共产党的入党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翻译《英国共产党成立》对英国共产党党纲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另外,还在“世界消息”版块中报道了包括匈牙利、葡萄牙等国成立共产党的消息,以及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社会党再次奋起等新闻内容。   二、《共产党》月刊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军阀割据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了极为尖锐的思想斗争局面。在此背景下,《共产党》月刊因其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遭受到多方势力的质疑与攻击,甚至面临查禁和延期出版的艰难局面,其中主要与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进行了三重论战。
  (一)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早期共产主义者将《共产党》月刊作为主要的舆论工具和理论阵地,遭受了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攻击,无政府主义正是其中之一。无政府主义分为两派:一派是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Communistic Anarchism),另一派是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Individualistic Anarchism)[1]。辛亥革命前,由刘师复、黄凌霜及区声白为代表,坚持无政府主义思想。而十月革命之后,指导列宁取得苏俄政党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吸引了国内先进知识分子的目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引起了国内无政府主义者的恐慌。
  总体来看,无政府主义主要对俄国劳农政府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进行了抨击。黄凌霜指出:“无政府党人以为国家的组织,从历史上观之,无非建立私权,保护少数特殊幸福的机关。……且社会主义,不应当压制个人的自由。”[2]更有人指出,“从布尔雪维克里要求无政府主义,是犹从南极里找北极”。“总之,布尔雪维克虽成功,我看比专制魔王还要坏”[3]502。因此,无政府主义不仅主张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更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对个人自由的压制,是专制系统的另一种表现。对此,《共产党》月刊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阐释了在现有社会制度下对旧社会进行改造的困难,同时合理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政治上主张自由但实际上破坏政治的矛盾;其次,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一种革命手段,并非“独裁专制”,从原理上对无政府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回应;最后,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针对无政府主义的质疑进行了系统性的批驳。
  (二)与机会主义的论战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重大影响的机会主义,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人运动规模的擴大和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影响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异军突起的。《共产党》月刊创办之初,就已经注意到了机会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恶劣影响,对机会主义的非现实性进行了批判。同时还批判了其面对资本主义压迫所展现出的软弱性,并指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和利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巩固政权的必要性。
  《共产党》月刊第4号刊登的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中提到,“国家者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结果”,而机会主义的低头不仅换不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而且还会曲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陈独秀指出,民主政治、代议政治都是欺骗劳动者的,“向老虎讨肉吃,向强盗商量发还赃物,这都是不可能的事”[4]。陈独秀还在《共产党》月刊第1号《短言》中指出,生产方法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只有认清议会派的真实面目,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建设劳动者的国家,无产阶级劳动者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
  (三)与改良主义的论战
  改良主义,又称为基尔特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梁启超。他们主张采用“联省自治”或者“代议制”的方式改造社会,在中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列宁指出:“社会党人应当把反对改良主义的斗争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因为改良主义经常用资产阶级思想来腐蚀革命的工人运动,而且它现在已经采取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5]改良主义在政治上主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促进国家制度的改革,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认为通过扩大民主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赞成就能实现政权的转移,鼓吹进行“联省自治运动”。《共产党》月刊针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批驳。
  首先,论述了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革命运动的必要性。时任《共产党》月刊主编的李达指出:“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1]50其次,对改良主义提出的议会制方案进行了批判。改良主义认为可以通过立法权来实现劳动人民的诉求。对此,《共产党》月刊认为这是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更无关“民主”二字。倘若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要通过革命运动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李达指出:“所以无产阶级的议员要想在议会中成立一种除去自己阶级痛苦的法案,是断然办不到的。”[1]48最后,《共产党》月刊对无政府主义反对强权、国家和政府的理想进行了批判,并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国家观,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夺取政权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在一次次的论战中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广大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以及劳动人民中,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界限。
  三、《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及启示
  《共产党》月刊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自身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特点,呼吁广大工人阶级通过开展工人运动来表达无产阶级的真实意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为党的早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同时也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近现代国内外各种政治思潮推动的必然结果,《共产党》月刊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综合来看,其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在破立论争中进行传播。在三次论争中,《共产党》月刊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呈现出破立结合的特点。无论是面对无政府主义的攻击、机会主义的质疑或者是改良主义的斥责,《共产党》月刊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一进行回应与批驳,整顿了当时社会各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与曲解。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共产党》月刊坚持破立并举,划清了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确立了社会改造的战略,明晰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前进方向。   2.在传播中坚守党性与政治性。无产阶级党报党刊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这是党报党刊工作必须坚持的党性与政治性原则,也是党报党刊得以在各式攻击中坚守思想底线的重要保证。《共产党》月刊以广大先进知识分子为传播对象,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烈政治反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本前提和理论基础。
  3.在传播中不断丰富理论基础。《共产党》月刊在为数不多的刊期内发表了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使命的文章,一方面是为了让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明白共产主义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筹建中国共产党而储备理论与舆论支持。此外还刊载了关于第三国际的文章,而这些内容都在1921年所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纲》中有所反映。因此,《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的筹建都与《共产党》月刊有着重要联系,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党的理论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
  (二)《共产党》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共产党》月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本前提。学习《共产党》月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助于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新时代,党的理论宣传应以党报党刊为重要抓手,宣传介绍党的创新理论,做大做强正面主流舆论宣传,坚守思想阵地。党报党刊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好喉舌效能,畅通党和人民沟通桥梁;要坚持理念创新,引领创新发展,推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实做强。
  1.党报党刊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党报党刊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养料,必须区别于一般报纸刊物。在宣传报道中要有主题主线,瞄准靶心,突出重点。重大主题宣传是党报党刊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检验党报党刊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尺。在对党和国家重大主题宣传时,要讲出大变化,讲好新变化。作为党的报纸刊物,除了及时刊登转载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内容、国内国际重要事件,使读者能够及时把握时事政治、紧跟时代脉搏的同时,还要充分围绕“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不同时期的重大主题,深入基层一线,挖掘真实感人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以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正面舆论凝心聚力,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方向。
  2.党报党刊要及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守牢思想阵地。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撼动的主打阵地,肩负着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大任务。党报党刊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宣传工具,更是指导党员与群众思想建设、与党内外一切错误及敌对思想作斗争的理论武器。党报党刊应该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时刻拿起理论武器,积极回应和批驳有关质疑,时刻准备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思想论争。通过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批驳,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厘清正确的思想路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位;另一方面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党报党刊要以人为本,发挥喉舌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關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6]331他还强调,报纸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代表党讲话的,必须是能够代表党的[7]。要发挥出党报党刊的喉舌效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心里有人、眼里有人、笔下有人。要“接地气、引人气”,掌握读者群体的迁移和阅读方式的变化,用新时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宣传。要用新语言表达新思想,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党的宣传理论真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拓宽党和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4.党报党刊要创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党报党刊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发声的主声道,如何让以往严肃的主题,跳出模式化的“老面孔”,让党的理论内容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就需要党报党刊进行理念创新,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变化,不断适应党在新时期宣传工作的需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适应媒体自身的新变革。要积极出品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原创性的新闻和文章,使之成为人民最值得信赖的“信息集散地”,以此来扩大党报党刊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中国理论、中国故事,更好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密切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使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实做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汪信砚.李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8.
  [2]凌霜.马克思学说的批评[J].新青年,1919(6).
  [3]张允候,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五四时期的社团: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02.
  [4]陈独秀.短言[J].共产党,1920(1):1.
  [5]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62.
  责任编辑:王玉倩
其他文献
[摘要]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大党的重要原因。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始终坚持并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新时代,我们要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发扬到底、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国共产党更有力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发展历程;基本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主题。在党领导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西柏坡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我们党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发展等方面致力于民族复兴。西柏坡时期是民族复兴在道路选择上的探索期、党的领导上的执政准备期和民族信心上的重塑期,激励着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民族复兴大道上不断迈出铿锵步伐。  [关键词]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历
针对各国发展石化工业出现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采取文献梳理、比较法和法教义学与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认为海洋微塑料作为法律问题亟需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一体性回应,提出规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具备初步体系化特征,各组成部分互有短长,因此应对此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各部分间协同;这种协同具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其限度;推进现有规则的协同,前提在于澄清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一元关系,路径上则有理想的缔结全球专门条约、现实的区域条约以及最容易实现的国内立法。
文章以就医为切入点,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探究家庭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门诊就医方面,儿子数量和女儿数量都对农村老年人是否门诊产生正向影响,但女儿数量的影响作用更大。在老年人发生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儿子数量以及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是否住院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就医时对于代际支持的依赖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在自己经济能力能够解决的范围内,对子女经济支持的依赖较小。但是当发生重大疾病所需费用较高时则不得不依赖子女的经济支持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城市安全、健康与韧性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素,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传统的基于政府意志或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城市社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