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及2011年,由伊犁州歌舞话剧团创作的音乐话剧《充满爱的大地》及维吾尔语音乐话剧《大巴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沉寂多年后,本土话剧再次艰难启航……
出生于伊犁的作家李颖超第一次看过话剧后,严重路盲的她因为还沉浸在剧情中,结果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辗转回到学院,这一次经历却让她领略到了话剧的独特魅力。她说,喜欢看话剧是因为演员们的表演功底不是电视剧、电影里N次CUT之后才能呈现给大家的画面。话剧演员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字正腔圆的台词都在向观众表现剧情,再配合上极具渲染力的灯光,精致的布景,这种艺术的魅力是很多东西无法比拟的。
在伊犁本土话剧诞生79周年后,它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话剧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自2010年之后,伊犁本土话剧再次吸引人们的视线。2010年及2011年,由伊犁州歌舞话剧团创作的音乐话剧《充满爱的大地》及维吾尔语音乐话剧《大巴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沉寂多年后,本土话剧再次艰难启航……
边缘化的话剧
伊犁州话剧团成立于1980年,前身为伊犁州吕剧团。此时,也是中国话剧最辉煌的时刻。1979年,农四师66团文工团带着话剧《于无深处》在绿洲电影院演出,一演几十场,场场爆满。
“话剧团刚刚成立的第一年,就排演了话剧《猎狼》,在最初的几年中,几乎每年都有1到2部新剧推出。”王卫东说。在此期间,州话剧团也先后创作与排演了《猎狼》、《赛里木湖的传说》、《十五的月亮》、《都市牛仔》、《黑暗中的喜剧》、《唐布拉》、《乌孙魂》等几十部大型话剧,其中1991年排演的英国著名话剧《黑暗中的喜剧》以及反映牧区改革开放的《唐布拉》话剧先后在国内话剧节中获得20多项大奖。“在话剧团刚刚成立的那几年,除了在伊宁市演出外,其他的大部分时间,演出人员全部下乡演出,一下去就是几个月。演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一个角色抢着演,一个主角不得不安排A、B角,甚至是C角。一旦A角有什么意外上不了场,根本不用发愁替代的人选。”王卫东说。此时,尽管话剧团科班出身的创作人员寥寥无几,也依然创作出《塞里木湖的传说》、《唐布拉》、《乌孙魂》等颇受好评的话剧作品。
转折始于上世纪90年代,身处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的全面包围中,话剧的市场迅速萎缩。更为严峻的是,在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双轨制后,排演一部话剧意味着话剧团需要自筹资金。面对一个日渐低迷的市场,这无疑将承受巨大的风险。
生存环境的恶化,这只是一个缩影。“现在戏剧演出已失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这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的发展,话剧的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王卫东感慨道:“当时话剧团举步维艰,不得不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市场,比如组织小分队到基层演出,演出课本剧等,但仍是惨淡经营。比如演一场课本剧,只有1000多元甚至几百元。”尽管如此,中小学课本剧也仅仅维持了几年的时间。“看到话剧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当时,团里也在想方设法进行转型。1997年,采用个人集资的方式购置了乐器、服装等设备,对演员进行强化培训成立了军乐队、管乐队。”王卫东说。即使如此,观众有时也并不买帐。“有一次,我们下乡演出,演第一场时,下面还有20多个观众,演第二场时,观众竟然只有5个。”州话剧团演员卢雪桔说。
困 境
新千年后,伊犁话剧的再度活跃始自一部叫做《充满爱的大地》的话剧。
2010年,在自治区“春满天山”专业文艺会演中,州歌舞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充满爱的大地》荣获“最佳剧目奖”、“编剧奖”、“最佳表演奖”等8项大奖,同时,《充满爱的大地》还被自治区党委“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主题教育活动巡展剧目以及第一阶段“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优秀剧目。
《充满爱的大地》之后,根据新疆话剧团《大巴扎》翻译并排演的维吾尔语音乐话剧《大巴扎》也延续了前者的红火。2月5日,《大巴扎》在霍城县影剧院为期两天的演出中,便吸引了当地千余名各族群众前来观看。“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看话剧。看完话剧后,他们说,没有想到话剧竟然这么好看。”州歌舞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关孝芳激动地说。
伊犁真的迎来了春天吗?采访中,记者发现,前景并不乐观。“话剧是集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向观众形象地展现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世间真善美,从而达到了创造生命的永恒艺术魅力。”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龙海说。
艰难启航
伊犁话剧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应对未来的商业化运作。多年以来,伊犁话剧都和“商业演出”搭不上边,均属于公益性演出,但从长远来看,话剧走市场路线势在必行。“商业化的话剧必然需要一个观众群体,这点在伊犁不成立,还有更多的人,连伊犁是不是有话剧团都不知道。”关孝芳说。
尽管观众的培养需要时间,对此,业内人士却并不担心。“我们的演出,凡是看过的都认为非常好。有些观众,甚至边看边掉泪。话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和观众是面对面的交流。它是一门现场的艺术。”关孝芳说。
话剧的商业化之外,其他因素也制约了伊犁话剧前进的脚步。“剧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工作环境制约。”王卫东说。州话剧团成立32年来,已先后搬过四五次家。州歌舞话剧团现在的办公地址也是2005年,在州文化局的协调下,使用的原州话剧团废弃的团址。
而一旦面对市场化运作,排演话剧还面临着如何收回投入成本。“由于缺少编剧、导演、舞美等人才,只能外聘疆内知名专家、导演、舞美来排演,虽然在作品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增加了开支,时间也难以保证。同时,到目前为止,伊宁市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剧场可供演出。”关孝芳说。
“伊犁话剧观众已经断代十余年了,实际上,观众,特别是自愿掏腰包看话剧的观众是可以培养的,关键还是要出震撼观众心灵、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马哈木提说。目前,本地话剧团均将希望寄托在两年后建成的伊犁大剧院。今年年初,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推出的“舞动的伊犁”设计方案出炉,成为伊犁大剧院建设首选方案。按照计划,两年后,当伊犁大剧院建设完工后,将包括容纳1200人的大剧场、容纳250人的小剧场、容纳700人的音乐厅、10个小型会议室、4个中型会议室、三团(州歌舞团、话剧团、歌舞话剧团)业务用房等。
然而,有专业人士指出,伊犁大剧院的建成也仅仅只是解决这三家文化单位的办公和演出场所的需求以及接待国内外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如何让演出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需要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且需要通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培养观众。
出生于伊犁的作家李颖超第一次看过话剧后,严重路盲的她因为还沉浸在剧情中,结果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辗转回到学院,这一次经历却让她领略到了话剧的独特魅力。她说,喜欢看话剧是因为演员们的表演功底不是电视剧、电影里N次CUT之后才能呈现给大家的画面。话剧演员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字正腔圆的台词都在向观众表现剧情,再配合上极具渲染力的灯光,精致的布景,这种艺术的魅力是很多东西无法比拟的。
在伊犁本土话剧诞生79周年后,它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话剧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自2010年之后,伊犁本土话剧再次吸引人们的视线。2010年及2011年,由伊犁州歌舞话剧团创作的音乐话剧《充满爱的大地》及维吾尔语音乐话剧《大巴扎》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在沉寂多年后,本土话剧再次艰难启航……
边缘化的话剧
伊犁州话剧团成立于1980年,前身为伊犁州吕剧团。此时,也是中国话剧最辉煌的时刻。1979年,农四师66团文工团带着话剧《于无深处》在绿洲电影院演出,一演几十场,场场爆满。
“话剧团刚刚成立的第一年,就排演了话剧《猎狼》,在最初的几年中,几乎每年都有1到2部新剧推出。”王卫东说。在此期间,州话剧团也先后创作与排演了《猎狼》、《赛里木湖的传说》、《十五的月亮》、《都市牛仔》、《黑暗中的喜剧》、《唐布拉》、《乌孙魂》等几十部大型话剧,其中1991年排演的英国著名话剧《黑暗中的喜剧》以及反映牧区改革开放的《唐布拉》话剧先后在国内话剧节中获得20多项大奖。“在话剧团刚刚成立的那几年,除了在伊宁市演出外,其他的大部分时间,演出人员全部下乡演出,一下去就是几个月。演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一个角色抢着演,一个主角不得不安排A、B角,甚至是C角。一旦A角有什么意外上不了场,根本不用发愁替代的人选。”王卫东说。此时,尽管话剧团科班出身的创作人员寥寥无几,也依然创作出《塞里木湖的传说》、《唐布拉》、《乌孙魂》等颇受好评的话剧作品。
转折始于上世纪90年代,身处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的全面包围中,话剧的市场迅速萎缩。更为严峻的是,在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双轨制后,排演一部话剧意味着话剧团需要自筹资金。面对一个日渐低迷的市场,这无疑将承受巨大的风险。
生存环境的恶化,这只是一个缩影。“现在戏剧演出已失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这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的发展,话剧的形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王卫东感慨道:“当时话剧团举步维艰,不得不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市场,比如组织小分队到基层演出,演出课本剧等,但仍是惨淡经营。比如演一场课本剧,只有1000多元甚至几百元。”尽管如此,中小学课本剧也仅仅维持了几年的时间。“看到话剧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当时,团里也在想方设法进行转型。1997年,采用个人集资的方式购置了乐器、服装等设备,对演员进行强化培训成立了军乐队、管乐队。”王卫东说。即使如此,观众有时也并不买帐。“有一次,我们下乡演出,演第一场时,下面还有20多个观众,演第二场时,观众竟然只有5个。”州话剧团演员卢雪桔说。
困 境
新千年后,伊犁话剧的再度活跃始自一部叫做《充满爱的大地》的话剧。
2010年,在自治区“春满天山”专业文艺会演中,州歌舞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充满爱的大地》荣获“最佳剧目奖”、“编剧奖”、“最佳表演奖”等8项大奖,同时,《充满爱的大地》还被自治区党委“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主题教育活动巡展剧目以及第一阶段“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优秀剧目。
《充满爱的大地》之后,根据新疆话剧团《大巴扎》翻译并排演的维吾尔语音乐话剧《大巴扎》也延续了前者的红火。2月5日,《大巴扎》在霍城县影剧院为期两天的演出中,便吸引了当地千余名各族群众前来观看。“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看话剧。看完话剧后,他们说,没有想到话剧竟然这么好看。”州歌舞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关孝芳激动地说。
伊犁真的迎来了春天吗?采访中,记者发现,前景并不乐观。“话剧是集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向观众形象地展现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世间真善美,从而达到了创造生命的永恒艺术魅力。”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龙海说。
艰难启航
伊犁话剧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应对未来的商业化运作。多年以来,伊犁话剧都和“商业演出”搭不上边,均属于公益性演出,但从长远来看,话剧走市场路线势在必行。“商业化的话剧必然需要一个观众群体,这点在伊犁不成立,还有更多的人,连伊犁是不是有话剧团都不知道。”关孝芳说。
尽管观众的培养需要时间,对此,业内人士却并不担心。“我们的演出,凡是看过的都认为非常好。有些观众,甚至边看边掉泪。话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和观众是面对面的交流。它是一门现场的艺术。”关孝芳说。
话剧的商业化之外,其他因素也制约了伊犁话剧前进的脚步。“剧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和工作环境制约。”王卫东说。州话剧团成立32年来,已先后搬过四五次家。州歌舞话剧团现在的办公地址也是2005年,在州文化局的协调下,使用的原州话剧团废弃的团址。
而一旦面对市场化运作,排演话剧还面临着如何收回投入成本。“由于缺少编剧、导演、舞美等人才,只能外聘疆内知名专家、导演、舞美来排演,虽然在作品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增加了开支,时间也难以保证。同时,到目前为止,伊宁市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剧场可供演出。”关孝芳说。
“伊犁话剧观众已经断代十余年了,实际上,观众,特别是自愿掏腰包看话剧的观众是可以培养的,关键还是要出震撼观众心灵、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马哈木提说。目前,本地话剧团均将希望寄托在两年后建成的伊犁大剧院。今年年初,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推出的“舞动的伊犁”设计方案出炉,成为伊犁大剧院建设首选方案。按照计划,两年后,当伊犁大剧院建设完工后,将包括容纳1200人的大剧场、容纳250人的小剧场、容纳700人的音乐厅、10个小型会议室、4个中型会议室、三团(州歌舞团、话剧团、歌舞话剧团)业务用房等。
然而,有专业人士指出,伊犁大剧院的建成也仅仅只是解决这三家文化单位的办公和演出场所的需求以及接待国内外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如何让演出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需要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且需要通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培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