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隐性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启示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
  如果说有一门课程是伴随整个教育过程或是人的一生,那一定是思政课。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像其他课程一样能教给人某项技能或是培养某种特长,但是它却能改变人的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在社会生存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它作为基础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思政课如此重要,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政课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既是一门“好上”的课,又是一门非常“难上”的课,它的“好上”是因为不限于课堂,生活中处处都能开展,“难上”则是由于它是作用于思想改变人的精神的课程。
  习主席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深入阐释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也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八个相统一”中所提到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从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要用好主干道、开发多渠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历史发展积淀了不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成果,对今天思政课改革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丰富言论中,可以梳理出“身教示范”“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等关于隐性施教的一些理论主张,这些主张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可谓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尽管这些论述较之当代意义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定的理论距离与落差,但其中闪烁的关于德治教化中隐性施教的智慧火花,值得加以发掘和借鉴。
  “身教示范”启示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示范”就是在道德教化中以自身作为楷模,给受教育者以示范和启发,强调以行示人、以行教人、以行感人,是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主张的德育教化方式,儒家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最为丰富,以身示教在儒家德育理论与实践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强调的是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历来尊崇那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行胜于言的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表面上主要是说,其实更重要的是做。教育者最大的教育资源是我们自己,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有威力就在于行胜于言。高校思政课教育中,教育者要时刻牢记身教是教育者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影响、感染教育对象,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要想教育好大学生,就必须首先向大学生学习,在大学生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去引导教育大学生。
  “熏陶化育”启示高校思政课要重视环境建设。教育环境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先秦儒家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能动作用,提倡教育者主动创造优越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得到熏陶教化。
  孔子从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人受社会关系影响而在德行方面产生的差异,看到了客观环境的决定作用,重视通过环境选择、塑造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孔子注意把人的成长和道德修养同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他特别重视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的人际环境。他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坚持“近君子,远小人”的交友原则。孔子从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人受社会关系影响而在德行方面产生的差异,看到了客观环境的决定作用,重视通过环境选择、塑造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谈到了“看不见的宣传”,指出“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就是讲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符合教育规律中“思想形成三维律”,人的思想形成因素包括教育、环境、人自身都在起作用。但是,我们现在采用正面灌输等有意识教育多,而對无意识教育(隐性教育)渗透重视不够。隐性教育载体包括很多,除了正面灌输方式以外,仪式教育、心理行为训练、校园文化环境、典型激励等等都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除了要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效益,还应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改革精神引领高校文化环境建设,让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学问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个高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发展。
其他文献
读书还是听书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听大人们说“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之类的话。  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也认为听书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呢?不妨听听我的分析。  “读书”与“听书”都是一种阅读书籍的形式,但读书时,你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字斟句酌地去感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美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够身临其境地去品味字词句背后作者
期刊
我的父母亲都是生于30年代的人,先后经历了8年抗战、4年内战、新中国成立、58~60年三年大饥荒的苦难年代;也见证了新中国从成立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到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历史过程;也是膝下子女多、负担重的一代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也就预示着他们前大半生都是在劳苦受累中度过的,好不容易熬到了生活进入了富足时代,辛辛苦苦把子女都安排成家任务完成了,可是也老了。  我作为70后,见证了父母
期刊
摘 要:《薛大娘》是汪曾祺后期的作品,他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一位不拘礼法道德,大胆开放的健康女性。汪曾祺小说中的巧云亦或是薛大娘都有一种自由的人格,她们不拘礼法道德的约束,对生命的自由努力追寻,可以感受到她们身上那种对自由之美的向往。这是自在的生命形态,是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为女性打造的一个自由生存的“桃花源”。可以看到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生命率真追求的女性,她们活的肆意潇洒,不惧世俗的眼光,拥
期刊
第一次炒菜  赵一鸣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中心小学三(3)班  在这个暑假,我有时坐在书城看书,有时坐在钢琴房弹钢琴,有时坐在家里看电视,有时我会在社区游泳池游泳,有时我会和爸爸一起做饭。  这个暑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炒菜,我做了一道菜叫:西红柿炒鸡蛋!我从冰箱里拿出四个鸡蛋和两个西红柿,我洗了西红柿,开始切,很容易切成块。然后我拿了一个鸡蛋,把它放在碗边。我抓住鸡蛋的裂缝,把它撕开。新鲜
期刊
日夜星辰,我是三百六十度园圈中心卑微的那么一个小点。虽然我在地球的某一个位置上活动生活,思维万千浮想联翩、聪明睿智、敛迹敛财无数、恋爱恋栈着那一小小屋舍。养生养命奢侈品过往烟消云散,路途璀璨夺目、或者跋山涉水历经险阻修身养性辞珍摄。或者舒适的下榻豪门洒店,袅袅余音盘旋耳伴,不象过去那样的邋邋遢遢了。掬着一抔汉江之水,朦朦胧胧记起一点儿得意的事来。睁开醒松眼睛,两拃宽的世界里,一眨巴眼往事不堪回首看
期刊
我的父亲是一名山村教师,受着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从小就悄悄萌生了一个“教育梦”,在1991年的中考志愿中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万州幼儿师范学校。后来,我真的成了一名机关幼儿园的老师,在自己平凡普通的教学岗位上,默默地工作了二十余载。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辛酸有欢乐,但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的骄傲和自豪。  我清楚地记得,1994年7月,我到机关幼儿园上班报道的第一天,幼儿园教学楼上的“一切为了孩子”几个鲜红大
期刊
关于生日的畅想  曾记得,你畅想过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的时候,你想做一回东道主,将那些爱过你的人,你爱过的人,相邀在一起,把酒言欢,一笑泯恩仇!  但我却阻止了你,不是因为我的自私,而是这原本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爱你的人,因为你的拒绝,也许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尽管他已经淡忘了对你曾经的那份爱恋,但他内心怎会没了几许失落;如果因为你的拒绝,而沉沦的男人,他会为了祝福你生日而来赴约吗? 
期刊
摘 要:随着文旅融合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其对图书馆工作也提出诸多要求。深度助推文旅融合、建立全民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本文首先介绍文旅融合时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机遇,并从贯彻文旅融合思想、发挥机构职能、促进业务融合等方面出发阐述文旅融合时代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和创新发展思路。  关键词: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3月合并成立,正式拉开我国“诗和远方”
期刊
在广东虎门的海滩上,一望无际的波涛一股一股地向岸边涌来。海浪亘古不变地冲刷着海岸,又默默退去,正如同多年前它将林则徐倾倒在此的鸦片烟带走一样。“哗,哗”,海水不停歇地涌上来,退去,再涌上来,再退去。我耳边似乎传来林则徐豪迈的声音:“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只是在这激昂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对自己实力的误判,和沉浸在昔日霸主中的自负。恍惚间,似乎有一个舰队朝这边开来,一发炮弹撕破了空气,眼前霎
期刊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班长小李已经站在讲台上,翻开语文书,带领大家背诵《春晓》一诗。可是,教室里的喧闹声几乎盖住了小李的声音。讲台下,只能隐隐约约听到零零星星的背书声。咦!那不是“皮大王”吗?他表面上是很认真,其实是在捣乱呢!他故意拖起了音:“春——晓——。”这还不算什么,他居然背起了歪诗:“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旁边坐着的几个“小傻瓜”也跟着他起哄。班长小李气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