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运动后,瞿秋白站在俄罗斯文化、西欧文化、东方文化三者的交汇点上,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积极寻求救国存亡的道路,思索民族前途命运,同时不由得发出自我审视的回声。《赤都心史》作为瞿秋白的心灵自述,展示了他对俄国革命后社会生活的探索与思考,透露了他在俄罗斯文化的氛围里对国家命运、个人的“自我形象”的审视与反思。其中,在对“自我形象”的审视中,瞿秋白认为自己是“东方稚儿”、“积极的奋斗者”、“多余的人”,具有跨文化建构的性质。
【关键词】跨文化建构 瞿秋白 自我形象 赤都心史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作为特约通讯员被派往莫斯科采访,在俄国将近两年的社会生活里,瞿秋白深入了解了十月革命后的赤都莫斯科新的生机与旧的残羹。他身上带着古美的东方传统文化,穿梭在被西欧文化浸染过的俄罗斯文化中,以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心态审视十月革命后被社会主义救活的赤都社会。《赤都心史》即是在他访问莫斯科期间所记的见闻轶事,既是对当时莫斯科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在此期间的心路发展历程。
他声称自己是“东方稚儿”1,“‘我’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2。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革命潮流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3,瞿秋白身上浸染了相互激荡的东西方文化。赤都的革命与南国的觉醒、俄国的农家与中国的乡村、俄国的信仰与中国的宗教……他在种种的对话与实践中看到了两国社会生活的差异,窥见了蕴含其中深层的不同的文化结构。他清楚地看见了西方文化里的热烈与激进、东方文化里的古老与中庸。更为甚者,他一针见血地意识到两种文化的病态──西方文化里的“资产阶级的市侩主义”4和东方文化里死一般的寂静。
“东方稚儿”是他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对跨文化结构中的“自我形象”的首要归属。
而“东方稚儿”虽是一名“无足重轻的小卒”,却始终是“积极的奋斗者”,以光复四千年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 的重大历史使命,担负着“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瞿秋白清楚地意识到在浩荡文化之中,在复杂社会进程之中,人作为个体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价值。他果断地指出,“我”的意义即是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个人的“我”相对于社会来说,犹如民族相比于世界,即个性与集体的对立。在《心灵之感受》中,一位参加过欧战、见证过革命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俄国军人在自述战争的苦难时,舒坦地表露在自己最险恶的人生困厄里,使出仅有的力量帮助别人倒能驱逐自己的烦闷。为别人服务,反倒忘了自己的痛苦。瞿秋白即是在与这样的人交流中,点滴构建自己心中的苏俄形象,进而感化“自我形象”。
对瞿秋白影响最大的文人要数俄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访俄期间,瞿秋白参观了托尔斯泰的纪念馆与其故居,在仰望伟人的革命功绩与审读其文学作品中,他深深地受到了托尔斯泰在革命与文学方面的影响。托氏主义,是一种“宗教的真诚”,透露着 “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宽宏、克己、牺牲的精神”5。在拜访托尔斯泰故居时,瞿秋白借助贵族遗裔、苏维埃学校的大学生、俄国农家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视野,展示了托尔斯泰“忏悔贵族”式的革命坚持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秋白对托尔斯泰的社会贡献的敬仰与倾心。也正是在托尔斯泰的高尚智慧的思想灵魂冲击下,在其“忏悔贵族”的绅士意识影响下,秋白更加从容地坚定了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当他在他乡倍受肺病的折磨时,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还我的个性,还我为社会服务的精力来!”6。异国他乡的梦境中,尽是南国的梦影。
站在刚被革命的血液冲刷过的俄国土地上,秋白想着南方国家里革命动荡的现实,内心对理想的浪漫追求与不可否认的现实的对比:“内的不协调”、“现实与浪漫相敌”,他认为自己是“欧华文化的牺牲者”,是“多余的人”7,每每受疾病折磨时,身在异国的他想着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亦不禁痛苦悲鸣,忏悔忧伤。秋白极力强调现实的生活的重要性,“流动者都现实,现实者都流动”8。
回到当时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应该是站在现实的脚步里,做一个积极的奋斗者,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出正确的救国道路。这是秋白对“自我形象”的审视中积极的自我归纳,亦是对现实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寄予的希望。
两年的俄国考察,秋白考究的不仅是俄国的社会革命,更深究蕴含其中的文化背景。他不仅在建构笔下的苏俄形象,也是在审视“自我形象”。东西方文化的冲荡,异国革命的热情与南国的社会转型,个体的个性主义与国家民族的集体主义,秋白在这种种冲突中不断自我反省、审视,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独白中,“自我形象”在跨文化的构架里得以塑造。自喻是“东方稚儿”,肩负着发挥人类文化光辉的重任,在异国的土地里做一个积极的奋斗儿,以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姿态,致力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革命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瞿秋白纪念馆编.瞿秋白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韩斌生.文人瞿秋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侯桂新.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皮野.梦境旅途中的驿站——当代语境下瞿秋白之《赤都心史》[J].俄罗斯文艺,2007,(第3期).
[6]刘質灵,张伯海.瞿秋白同志的“餓乡紀程”和“赤都心史”[J].文史哲,1958,(第6期).
【关键词】跨文化建构 瞿秋白 自我形象 赤都心史
五四运动后,瞿秋白作为特约通讯员被派往莫斯科采访,在俄国将近两年的社会生活里,瞿秋白深入了解了十月革命后的赤都莫斯科新的生机与旧的残羹。他身上带着古美的东方传统文化,穿梭在被西欧文化浸染过的俄罗斯文化中,以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心态审视十月革命后被社会主义救活的赤都社会。《赤都心史》即是在他访问莫斯科期间所记的见闻轶事,既是对当时莫斯科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在此期间的心路发展历程。
他声称自己是“东方稚儿”1,“‘我’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2。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革命潮流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3,瞿秋白身上浸染了相互激荡的东西方文化。赤都的革命与南国的觉醒、俄国的农家与中国的乡村、俄国的信仰与中国的宗教……他在种种的对话与实践中看到了两国社会生活的差异,窥见了蕴含其中深层的不同的文化结构。他清楚地看见了西方文化里的热烈与激进、东方文化里的古老与中庸。更为甚者,他一针见血地意识到两种文化的病态──西方文化里的“资产阶级的市侩主义”4和东方文化里死一般的寂静。
“东方稚儿”是他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对跨文化结构中的“自我形象”的首要归属。
而“东方稚儿”虽是一名“无足重轻的小卒”,却始终是“积极的奋斗者”,以光复四千年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 的重大历史使命,担负着“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瞿秋白清楚地意识到在浩荡文化之中,在复杂社会进程之中,人作为个体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价值。他果断地指出,“我”的意义即是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个人的“我”相对于社会来说,犹如民族相比于世界,即个性与集体的对立。在《心灵之感受》中,一位参加过欧战、见证过革命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俄国军人在自述战争的苦难时,舒坦地表露在自己最险恶的人生困厄里,使出仅有的力量帮助别人倒能驱逐自己的烦闷。为别人服务,反倒忘了自己的痛苦。瞿秋白即是在与这样的人交流中,点滴构建自己心中的苏俄形象,进而感化“自我形象”。
对瞿秋白影响最大的文人要数俄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访俄期间,瞿秋白参观了托尔斯泰的纪念馆与其故居,在仰望伟人的革命功绩与审读其文学作品中,他深深地受到了托尔斯泰在革命与文学方面的影响。托氏主义,是一种“宗教的真诚”,透露着 “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宽宏、克己、牺牲的精神”5。在拜访托尔斯泰故居时,瞿秋白借助贵族遗裔、苏维埃学校的大学生、俄国农家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视野,展示了托尔斯泰“忏悔贵族”式的革命坚持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秋白对托尔斯泰的社会贡献的敬仰与倾心。也正是在托尔斯泰的高尚智慧的思想灵魂冲击下,在其“忏悔贵族”的绅士意识影响下,秋白更加从容地坚定了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当他在他乡倍受肺病的折磨时,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还我的个性,还我为社会服务的精力来!”6。异国他乡的梦境中,尽是南国的梦影。
站在刚被革命的血液冲刷过的俄国土地上,秋白想着南方国家里革命动荡的现实,内心对理想的浪漫追求与不可否认的现实的对比:“内的不协调”、“现实与浪漫相敌”,他认为自己是“欧华文化的牺牲者”,是“多余的人”7,每每受疾病折磨时,身在异国的他想着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亦不禁痛苦悲鸣,忏悔忧伤。秋白极力强调现实的生活的重要性,“流动者都现实,现实者都流动”8。
回到当时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应该是站在现实的脚步里,做一个积极的奋斗者,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出正确的救国道路。这是秋白对“自我形象”的审视中积极的自我归纳,亦是对现实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寄予的希望。
两年的俄国考察,秋白考究的不仅是俄国的社会革命,更深究蕴含其中的文化背景。他不仅在建构笔下的苏俄形象,也是在审视“自我形象”。东西方文化的冲荡,异国革命的热情与南国的社会转型,个体的个性主义与国家民族的集体主义,秋白在这种种冲突中不断自我反省、审视,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独白中,“自我形象”在跨文化的构架里得以塑造。自喻是“东方稚儿”,肩负着发挥人类文化光辉的重任,在异国的土地里做一个积极的奋斗儿,以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姿态,致力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革命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瞿秋白纪念馆编.瞿秋白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韩斌生.文人瞿秋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侯桂新.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皮野.梦境旅途中的驿站——当代语境下瞿秋白之《赤都心史》[J].俄罗斯文艺,2007,(第3期).
[6]刘質灵,张伯海.瞿秋白同志的“餓乡紀程”和“赤都心史”[J].文史哲,195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