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处在幼儿期的儿童不论是身体的生长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遵循了其年龄特征发展变化规律。所谓年龄特征是指在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在绘画方面,幼儿的年龄特征尤为明显,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年龄特征与幼儿绘画的关系,对于指导幼儿绘画,促进幼儿心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幼儿绘画大致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1 小班的涂鸦期
3岁左右的幼儿普遍表现出对绘画的强烈兴趣。其原因并非是幼儿先天素质的显现,而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绘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可以将幼儿的意愿用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这时的幼儿绘画只是一种涂鸦,但在涂鸦的过程中幼儿的个人愿望得到了实现,因而也激发了他们通过绘画来实现其愿望的兴趣。幼儿涂鸦作品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创造性成长的过程。在作品中每一条不完整和完整的直线和曲线都可能蕴藏着一个美好的故事或经历。形成涂鸦绘画的原因是幼儿不能对所描绘的自然物象界定其特性的形体特征。幼儿还没有掌握用来称呼它们并在意识中把握它们的符号系统,当其进行绘画时也就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所画事物的特点,再加上这时期幼儿小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小肌肉群发育较晚,因此缺乏对绘画行为的自控能力,绘画中的线条曲、直不能随其意愿。这是形成涂鸦绘画的另一个原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不了解此时的幼儿思维只是直觉行动思维,只是一味要求他们去准确的表达所看到的事物,简单地用像与不像来评价或指导他们绘画,那势必对幼儿绘画产生不良影响。
2 中班的符号化时期
经过涂鸦阶段后,中班幼儿绘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符号化特点,这种符号的产生,是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的一种概念的符号。是把经验的内容同化为自己的思维形式,再用符号化的绘画语言对所见事物进行叙述和解释的过程。符号化时期反映了幼儿对自身行为自控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幼兒对物体特征已开始注意和表现,这是发现不同物体个性特征的开始。较之涂鸦时期的绘画,画面开始产生秩序,虽然符号化图形还有些简单,但其创造这种符号绘画的思维过程已有了很大进步。通过符号化图形幼儿能够用经验来表现过去和未来,因此符号化“把预期和预知带到了幼儿适应机能的行列中”。符号也能使幼儿描绘经验以外的事物,从而扩大了他们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
3 大班的“泛灵论”时期
大班幼儿在运用符号描绘的过程中,如果所画事物的形态与实际形态有偏差,他在修改自己的绘画形象时所依赖的是他心中已有的经验性符号图形(这与成人不同,成人在调整和修改绘画时的依据是客体而非主体——作画者本身),而不是依靠对实物的观察来进行调整。这时的幼儿绘画与客观事物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符号不能有效的再现事物的其他特征。原因在于幼儿在心理上不能把自己置于所绘事物的位置,他找寻不到绘画与自然之间的相对性,因此,尽管幼儿具有那种发现新奇东西并创造符号的能力,但并不具有对符号与符号所代表事物作出清晰区分的能力。幼儿认为符号本身就具有代表事物的性质。这时的幼儿还没有具备多和少、大和小、高和矮等量的概念,表现在绘画中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形态就出现了比例失调,这种只重经验符号而缺少准确的视觉守恒的绘画就是这一阶段幼儿绘画的特点。这一阶段仍不能用成人绘画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这时幼儿绘画表现的内容有两部分:幻想和现实。幻想的世界受童话和寓言故事的影响,所描绘的事物都拥有了生命和灵性,这是幼儿的“泛灵论”时期。如果这时我们用成人的“视觉守恒”原则来要求他们,那么这种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不可能得到丰富和升华。
4 学前班的“视觉守恒”时期
经过了上述年龄阶段后,学前班幼儿绘画经常会出现以高矮区分年龄、以大小区分重量和远近等现象,这时的幼儿开始学习准确描绘物体的方法的规则。“视觉守恒”开始成为这个时期幼儿对绘画的重要要求。此时,幼儿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表现在绘画中就是人物的重叠关系,物体的远近距离等。对所描绘事物的实际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在表现事物的时候已不再是用符号代替具体的形态,他们已经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这标志着他们的心智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们也已开始步入少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1 小班的涂鸦期
3岁左右的幼儿普遍表现出对绘画的强烈兴趣。其原因并非是幼儿先天素质的显现,而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绘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可以将幼儿的意愿用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这时的幼儿绘画只是一种涂鸦,但在涂鸦的过程中幼儿的个人愿望得到了实现,因而也激发了他们通过绘画来实现其愿望的兴趣。幼儿涂鸦作品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创造性成长的过程。在作品中每一条不完整和完整的直线和曲线都可能蕴藏着一个美好的故事或经历。形成涂鸦绘画的原因是幼儿不能对所描绘的自然物象界定其特性的形体特征。幼儿还没有掌握用来称呼它们并在意识中把握它们的符号系统,当其进行绘画时也就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所画事物的特点,再加上这时期幼儿小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小肌肉群发育较晚,因此缺乏对绘画行为的自控能力,绘画中的线条曲、直不能随其意愿。这是形成涂鸦绘画的另一个原因。如果我们不了解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不了解此时的幼儿思维只是直觉行动思维,只是一味要求他们去准确的表达所看到的事物,简单地用像与不像来评价或指导他们绘画,那势必对幼儿绘画产生不良影响。
2 中班的符号化时期
经过涂鸦阶段后,中班幼儿绘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符号化特点,这种符号的产生,是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的一种概念的符号。是把经验的内容同化为自己的思维形式,再用符号化的绘画语言对所见事物进行叙述和解释的过程。符号化时期反映了幼儿对自身行为自控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幼兒对物体特征已开始注意和表现,这是发现不同物体个性特征的开始。较之涂鸦时期的绘画,画面开始产生秩序,虽然符号化图形还有些简单,但其创造这种符号绘画的思维过程已有了很大进步。通过符号化图形幼儿能够用经验来表现过去和未来,因此符号化“把预期和预知带到了幼儿适应机能的行列中”。符号也能使幼儿描绘经验以外的事物,从而扩大了他们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
3 大班的“泛灵论”时期
大班幼儿在运用符号描绘的过程中,如果所画事物的形态与实际形态有偏差,他在修改自己的绘画形象时所依赖的是他心中已有的经验性符号图形(这与成人不同,成人在调整和修改绘画时的依据是客体而非主体——作画者本身),而不是依靠对实物的观察来进行调整。这时的幼儿绘画与客观事物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符号不能有效的再现事物的其他特征。原因在于幼儿在心理上不能把自己置于所绘事物的位置,他找寻不到绘画与自然之间的相对性,因此,尽管幼儿具有那种发现新奇东西并创造符号的能力,但并不具有对符号与符号所代表事物作出清晰区分的能力。幼儿认为符号本身就具有代表事物的性质。这时的幼儿还没有具备多和少、大和小、高和矮等量的概念,表现在绘画中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形态就出现了比例失调,这种只重经验符号而缺少准确的视觉守恒的绘画就是这一阶段幼儿绘画的特点。这一阶段仍不能用成人绘画的标准来要求幼儿,这时幼儿绘画表现的内容有两部分:幻想和现实。幻想的世界受童话和寓言故事的影响,所描绘的事物都拥有了生命和灵性,这是幼儿的“泛灵论”时期。如果这时我们用成人的“视觉守恒”原则来要求他们,那么这种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不可能得到丰富和升华。
4 学前班的“视觉守恒”时期
经过了上述年龄阶段后,学前班幼儿绘画经常会出现以高矮区分年龄、以大小区分重量和远近等现象,这时的幼儿开始学习准确描绘物体的方法的规则。“视觉守恒”开始成为这个时期幼儿对绘画的重要要求。此时,幼儿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表现在绘画中就是人物的重叠关系,物体的远近距离等。对所描绘事物的实际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在表现事物的时候已不再是用符号代替具体的形态,他们已经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这标志着他们的心智已渐渐成长起来,他们也已开始步入少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