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从根本上革除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端,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十多年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智能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强烈关注。有学者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近来,又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确立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方针。青少年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每一个体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各领域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对青少年智能的培养首先应关注智能间的和谐性,而不是优势方面。无视和谐发展的智能开发是野蛮的开发,甚至是对青少年和谐发展的侵害。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来认识人,来认识人才。
2 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以及观念和行为的再转变
传统智力理论只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偏颇不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从整体上导致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而最终导致教育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试化倾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智力理论支撑了教育应试化现象,而多元智能挑战的正是这种应试化现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的合作者与伙伴以及学生意义建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同时要积极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究的欲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敏锐、耐心与机警地关注学生发展,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偶发事件,创设与学生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力地影响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一样,一所学校如果不具备高水平的团队精神,就不可能成功有效地运用多元智能。巴斯(Barth,1990)认为,决定一所学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所学校里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建设性的关系不仅仅是与他人在学校里一起和睦地工作。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的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因为教师需要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以及开发评估工具。教师以同事的身份共同制订能够反映他们的理论假设和工作特殊性的计划。以往的学校通常不大重视教师的学习。约瑟夫,P麦克唐纳(Joseph P McDonald)在《重建学校》(Redesigning School,1996)一书指出,对于教师,“严格意义上没有留出任何在工作中学习的时间,事实上在工作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受到轻视的”(P.105)。团队精神与其说是一种策略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在一所多元智能学校里。许多教育教学单位往往不再有年段、教研组之分,取而代之是诸如“初二团队”、“英语教学团队”等。
观念决定一切,教师的准确定位必然会带来观念的转变。
第一是主体观。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
(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
第二是评价观。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综观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越来越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和这种发展潮流方向一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评价内容生活化、评价过程民主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基于对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特点的了解,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进取。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第三是教学观。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校课程的构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大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不是强的。素质教育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使命。但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十多年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智能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强烈关注。有学者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近来,又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确立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方针。青少年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每一个体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各领域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对青少年智能的培养首先应关注智能间的和谐性,而不是优势方面。无视和谐发展的智能开发是野蛮的开发,甚至是对青少年和谐发展的侵害。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哲学,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来认识人,来认识人才。
2 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以及观念和行为的再转变
传统智力理论只通过传授学业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偏颇不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不良影响,而且也从整体上导致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而最终导致教育难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试化倾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智力理论支撑了教育应试化现象,而多元智能挑战的正是这种应试化现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的合作者与伙伴以及学生意义建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同时要积极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究的欲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敏锐、耐心与机警地关注学生发展,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偶发事件,创设与学生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力地影响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一样,一所学校如果不具备高水平的团队精神,就不可能成功有效地运用多元智能。巴斯(Barth,1990)认为,决定一所学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所学校里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建设性的关系不仅仅是与他人在学校里一起和睦地工作。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的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因为教师需要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以及开发评估工具。教师以同事的身份共同制订能够反映他们的理论假设和工作特殊性的计划。以往的学校通常不大重视教师的学习。约瑟夫,P麦克唐纳(Joseph P McDonald)在《重建学校》(Redesigning School,1996)一书指出,对于教师,“严格意义上没有留出任何在工作中学习的时间,事实上在工作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受到轻视的”(P.105)。团队精神与其说是一种策略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在一所多元智能学校里。许多教育教学单位往往不再有年段、教研组之分,取而代之是诸如“初二团队”、“英语教学团队”等。
观念决定一切,教师的准确定位必然会带来观念的转变。
第一是主体观。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
(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
第二是评价观。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综观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越来越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和这种发展潮流方向一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坚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评价内容生活化、评价过程民主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基于对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发展特点的了解,教师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进取。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第三是教学观。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校课程的构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大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不是强的。素质教育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使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