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色彩当中,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恐怕非红色莫属。正宗的红色在古代用“赤”或“朱”来表示,那么,汉字中的“红”代表的又是怎样一种色彩呢?
据考,“红”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不过,从古至今,其字形一脉相承,形体构造变化不大。左边是“糸”(现在简化为“纟”),表示这个字跟丝织品有关;右边是“工”,表示字的读音与“工”接近。《说文解字》对“红”的解释是“帛赤白色”。赤中带白,应该是指通常所说的粉红色或桃红色,这在段玉裁的注释“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中得到了印证。可见,“红”最初指粉红色或桃红色的丝织品,后来则泛指粉红、桃红之类的颜色。这显然与我们今天对“红”这一颜色的理解有所不同。
西晋杜预在其所撰《春秋释例》一书中,从“五行”“五方”“五色”关系的角度阐释了“红”这种颜色的形成:“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间色红也。”西方属“金”,对应于“白”,南方属“火”,对应于“赤”,而“火”克“金”,所以,当“金”进入“火”,就相当于“白”融入“赤”,由此产生了二者的混合色—“红”。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恰好与色彩科学规律不谋而合。
我国古代将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而作为间色的“红”“紫”等曾被视为不庄重的颜色。《论语·乡党》中有“红紫不以为亵服”的说法,意思是粉红色和紫色不用于平常居家的衣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则说:“间色屏于红紫。”意思是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甚至还有“红紫乱朱”“红紫夺朱”等说法,字面意思是以间色乱正色,比喻以邪乱正。
然而,自然界中的“红”则别有一番景致。无论是唐代李贺《将进酒》中的“桃花乱落如红雨”,还是同时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或明艳、或娇羞、或温柔、或浪漫的粉红色总是最能撩拨人的心弦,引人无限遐想。
前面两句诗中言及桃花和美人面颊的颜色,都属于典型的粉红色或桃红色。而自然界中的花朵大多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红”,所以古人常以“红”喻花。例如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或浓或淡、深深浅浅的红色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或喜、或悲、或痴、或嗔的情感寄托。
而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红”形容为火的颜色,也就是正红色,其意思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之前的“赤”和“朱”了。其他如唐代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宋代高观国《八归》中的“新霜初试,重阳催近,醉红偷染江枫”等,其中的“红”也都符合我们现在对红色的认知。
到了今天,“红”通常指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即正红色,如“红旗”“红枣”等。可见,从古至今,“红”经历了一个由专指粉红色或桃红色,到泛指各种深浅不一的红色,再到现在主要指正红色的演变过程。
古人以“红”喻花,而女子的青春美貌总是让人联想到娇艳的花朵,所以,“红”在有些场合也被用来比喻美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女性所使用的物品以红色系的居多,从而以“红”喻指美女的说法同样成立。例如唐代陆龟蒙《置酒行》:“千筠掷毫春谱大,碧舞红啼相唱和。”又如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
“红颜”一词,原本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例如汉代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南朝陈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倡人歌吹罢,对镜览红颜。”后来也用于指美女,比如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其他如“红袖”“紅装(妆)”“红粉”等词语则与之类似,既可以指跟女性相关的物品,也可以指美女。
除了表示颜色和与颜色相关的事物,“红”还有一种特殊用法,意思与“工”相同,读成ɡōnɡ,比如“女红”(也写作“女工”)。“女红”指妇女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例如《汉书·景帝纪》:“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聊斋志异·婴宁》:“操女红,精巧绝伦。”而《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中的“红”显然也是同样的用法。
与“红”最初作为间色被摒弃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红”由“间”转“正”,它在今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多是积极和受欢迎的。比如,在“红火”“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中,“红”象征着顺利;在“当红”“走红”“红人”“大红大紫”等词语中,“红”象征着成功或受到重视;在“红军”“红旗”“红区”“红心”“红色旅游”等词语中,“红”象征着革命;在“红包”“红利”“花红”等词语中,“红”象征着利益和好处;在“红灯笼”“红白喜事”中,“红”象征着喜庆;在“红豆”“红娘”“牵红线”中,“红”象征着缘分和美好的情谊;等等。即使中间夹杂着“红脸”“红眼”“眼红”等个别“异类分子”,仍然无碍于“红”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大多数场合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红”,到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红”,可以说,红色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颜色,是最“中国”的色彩。
据考,“红”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不过,从古至今,其字形一脉相承,形体构造变化不大。左边是“糸”(现在简化为“纟”),表示这个字跟丝织品有关;右边是“工”,表示字的读音与“工”接近。《说文解字》对“红”的解释是“帛赤白色”。赤中带白,应该是指通常所说的粉红色或桃红色,这在段玉裁的注释“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中得到了印证。可见,“红”最初指粉红色或桃红色的丝织品,后来则泛指粉红、桃红之类的颜色。这显然与我们今天对“红”这一颜色的理解有所不同。
西晋杜预在其所撰《春秋释例》一书中,从“五行”“五方”“五色”关系的角度阐释了“红”这种颜色的形成:“金畏于火。以白入于赤。故南方间色红也。”西方属“金”,对应于“白”,南方属“火”,对应于“赤”,而“火”克“金”,所以,当“金”进入“火”,就相当于“白”融入“赤”,由此产生了二者的混合色—“红”。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恰好与色彩科学规律不谋而合。
我国古代将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而作为间色的“红”“紫”等曾被视为不庄重的颜色。《论语·乡党》中有“红紫不以为亵服”的说法,意思是粉红色和紫色不用于平常居家的衣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则说:“间色屏于红紫。”意思是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甚至还有“红紫乱朱”“红紫夺朱”等说法,字面意思是以间色乱正色,比喻以邪乱正。
然而,自然界中的“红”则别有一番景致。无论是唐代李贺《将进酒》中的“桃花乱落如红雨”,还是同时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或明艳、或娇羞、或温柔、或浪漫的粉红色总是最能撩拨人的心弦,引人无限遐想。
前面两句诗中言及桃花和美人面颊的颜色,都属于典型的粉红色或桃红色。而自然界中的花朵大多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红”,所以古人常以“红”喻花。例如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或浓或淡、深深浅浅的红色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或喜、或悲、或痴、或嗔的情感寄托。
而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将“红”形容为火的颜色,也就是正红色,其意思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之前的“赤”和“朱”了。其他如唐代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宋代高观国《八归》中的“新霜初试,重阳催近,醉红偷染江枫”等,其中的“红”也都符合我们现在对红色的认知。
到了今天,“红”通常指像鲜血一样的颜色,即正红色,如“红旗”“红枣”等。可见,从古至今,“红”经历了一个由专指粉红色或桃红色,到泛指各种深浅不一的红色,再到现在主要指正红色的演变过程。
古人以“红”喻花,而女子的青春美貌总是让人联想到娇艳的花朵,所以,“红”在有些场合也被用来比喻美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女性所使用的物品以红色系的居多,从而以“红”喻指美女的说法同样成立。例如唐代陆龟蒙《置酒行》:“千筠掷毫春谱大,碧舞红啼相唱和。”又如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
“红颜”一词,原本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例如汉代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南朝陈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倡人歌吹罢,对镜览红颜。”后来也用于指美女,比如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其他如“红袖”“紅装(妆)”“红粉”等词语则与之类似,既可以指跟女性相关的物品,也可以指美女。
除了表示颜色和与颜色相关的事物,“红”还有一种特殊用法,意思与“工”相同,读成ɡōnɡ,比如“女红”(也写作“女工”)。“女红”指妇女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例如《汉书·景帝纪》:“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聊斋志异·婴宁》:“操女红,精巧绝伦。”而《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中的“红”显然也是同样的用法。
与“红”最初作为间色被摒弃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红”由“间”转“正”,它在今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多是积极和受欢迎的。比如,在“红火”“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中,“红”象征着顺利;在“当红”“走红”“红人”“大红大紫”等词语中,“红”象征着成功或受到重视;在“红军”“红旗”“红区”“红心”“红色旅游”等词语中,“红”象征着革命;在“红包”“红利”“花红”等词语中,“红”象征着利益和好处;在“红灯笼”“红白喜事”中,“红”象征着喜庆;在“红豆”“红娘”“牵红线”中,“红”象征着缘分和美好的情谊;等等。即使中间夹杂着“红脸”“红眼”“眼红”等个别“异类分子”,仍然无碍于“红”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颜色在大多数场合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红”,到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红”,可以说,红色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颜色,是最“中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