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修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途远大。”可见,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学会修改,学会润色,是提高作文质量和能力的保障。提高认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养成习惯,保证修改作文的实施。掌握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增加;删减;改换;调动
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修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途远大。”可见,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学会修改,学会润色,是提高作文质量和能力的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修改”这一重要环节。作文写完便万事大吉,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遍,匆匆忙忙往书包里一塞,第二天交上去算数。他们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至于老师改了些什么,他们并不去多想。待老师斟词酌句,煞费苦心地批评过后,只是打开本子看一眼自己所得成绩是“优”,“良”,还是“达标”,全然没有注意老师精心修改之处,更没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改。要使学生真正重视作文修改,就必须帮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认识,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
学生不重视修改作文,存在严重的“认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修改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说,我们在给学生讲道理时,还没有把修改的重要性讲深讲透。过去,我们在给学生讲修改的重要性时,往往停留在“文章越改越好”上,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还远远不够,光讲这个道理,学生有时不以为然,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1、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2、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篇文章从写出到发生作用,分四个阶段:摄取、构思、表达、传播。这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修改属于表达阶段的一部分。学生作文,同一般写作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审题”、“构思”、“成文”、“修改”、“批改”,这也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作文“成文”了,并不等于作文的任务完成了,还有“修改”这一作文任务中的关键一步未完成。从这一角度去教育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小对写作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修改”看成天经地义的,应该做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一篇作文比写一篇作文的收获还要大。尤其是自己修改作文,能改得出、改得好,就说明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跨进了一步。因此,修改不仅仅能使文章越改越好,而且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明白了道理就初步激发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们再顺势利导,要求学生在行动中落实,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感受到修改作文的好处,学生才会重视作文的修改,并逐步形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二、养成习惯——保证修改作文的实施
“习惯问题”指孩子没有养成写好作文必改的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靠培养,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前提下,应给学生确定三条原则:1、写作文必须打草稿;2、不修改不誊写;3、誊写后不看一遍不交。这三条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道理,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明明发现问题也不去修改了,怕卷面不整洁,要求学生打草稿,意味着准备修改。“不修改不誊写”,这是硬标准,学生一定要琢磨一番,非修改不可,誊写过程中,有时会漏字、多字、笔误,再看一遍,把这些再修改一下,学生长期这样做,修改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掌握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不易,改更难”是我们成年人共有的体会。在班里,即使那些学习成绩偏上的学生,让他们照命题写一篇,两课时内准能交卷,让他们把自己的文章再改一遍,交回时很可能没有什么进展,“改”与“写”比,的确要立脚点站得高一些。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有效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修改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干脆代笔修改,因为这样会干扰和碍学生的更大进步,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自己改。
一、发现问题
自己修改自己写的作文时难免越看越“顺眼”,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改点,就迈出了学会修改作文的关键一步。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说明学生写作能力已经有了提升。为了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以下几种方法:
A、自我提问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对照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即《大纲》中谈到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进行检查,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我写这篇作文要表达什么?说些什么?哪些材料表现了这个中心?有没有与中心无关的内容?2、开头在哪里?结尾在哪里?它们是否能够突出文章中心?3、文章段与段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这样自问自答,剖析作文,就易于发现问题了。
B、朗读体味法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名句曰“新诗改罢自长吟”,现代作家老舍说过:“为多修改就须多念自己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吟”和“念”都是是朗读的意思,文章写在纸上,我们不容易知道它们的声音好不好,音节好不好,用词恰当不恰当。嘴里念,耳朵听,脑子辨,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文字的毛病来。有的句子太长了应当改短;有的句子念着绕嘴,一定是音节或是字眼安排得不对劲,要设法调换修正;有的句子意思好,可是念起来不嘹亮,不干脆,听着不起劲,一定是句子结构不妥当,或某几个词使用不恰当,应当再加工……杜甫和老舍如此重视“长吟”、“朗读”,就是因为这样更容易发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他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乍一看或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读一读就会觉得拗口,冒着蒙蒙细雨的说法是很好的,但是怎么能冒着泥泞的小路前进呢?这一句显然应该改为“他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在泥泞的小路上前进。” C、讨论学习法
请别人看自己的文章。并且虚心听取意见,交换想法。别人的意见反映了他的感觉、认识、见解,可能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但却可以成为修改的一个着手点。听了意见后,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急于解释、说明,就会失去发现修改点的方法。当然对于别人说的,也并不是兼收并蓄,应该反复思考、辨别。
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换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多种:
1、同桌的两人互看,用铅笔画出修改符号或是写上意见。然后再各人看自己的作文,根据他人意见考虑如何修改。
2、小组讨论,几个人共同讨论一篇作文,发表各自意见,被提意见的同学在充分听到意见之后再作修改。
这一修改过程,除了发现语言文字上的问题外,还要注意内容、结构、思想等方面的表达。被修改者可以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修改会有一定难度,但也正因此,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提高的机会。
D、间歇停滞法
将写好的作文搁置一个阶段后再拿出来发现修改点。有人称这种方法是“冷处理”,是等头脑冷静之后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在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后,相隔时间越短重复同样思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自己的文章,一般人都含有感情,因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成的,在这时修改,思考容易受原来思路的限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为自己出作文选辑。以学期为单位,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让学生集中自己所写的文章,逐篇细读,挑选出比较满意的,作一些修改后收入自己所编的作文选中。当学生重读几个月前或几个星期前所写的作文时,一般都会重新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并且在修改中提高。
二、修改润色
在发现问题,确定修改点后就要着手修改,至于如何修改,当然要看具体作文而言,一般来说,可指导学生根据“增、删、改、调”四个字进行。
A、“增”就是增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增加,一是词句的增加。在一篇作文中,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尽可能写得丰满一些,如果学生在紧要关头几笔带过了,修改时就要加上一些内容,把不明确、不生动的语句改得明确、生动。例如,“我走进校园,空荡荡,静悄悄的”这个句子,如果加上“校园”两字,变成“我走进校门,校园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就具体明确了。
B、“删”就是删减,把多余的字、词、句删去,把罗嗦的语句改得简结明白。如“一轮明月出现在头上的白云间”,“头上的”三个字是多余的。“我从来没有到过井冈山,这一次是头一次到井冈山”,只要保留“我头一次到井冈山”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多余的。
C、“改”就要改换。把不合理,不顺口的语句划掉,换上合理、顺口的语句。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同学们当时便提出异意:有兴趣的问题怎么会使大家争吵起来呢?应该把“争吵”换成“争辩”或“争论”又如,“这个儿童乐园真有吸引力,我真想立即变小”改成“我多么希望自己还是一个儿童”,就通顺明白了。
D、“调”就是调动。如果文章的结构布局不合理,就要把段落调动一下。如果在一个句子里词的次序不对,也要调动,比如,某生文中写道:“在树梢上小鸟在歌唱”,同桌互改时,同学便在一旁批上:“语序颠倒”的字,于是便调整为“小鸟在树梢上歌唱”,这样就顺口了。
每一次的修改润色过程都是艰巨的、重要的,如果学生能真正掌握其方法,不但使自己的作文越改越好,无形中还提高了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即初步培养了作文鉴赏能力,又养成了自评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自评自改作文的方法,养成自评自改作文的习惯,就是交给了学生打开写作殿堂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才会成为写作殿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娟.小学创新作文修改100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裴海安编.名师这样教作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增加;删减;改换;调动
俄罗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修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途远大。”可见,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学会修改,学会润色,是提高作文质量和能力的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修改”这一重要环节。作文写完便万事大吉,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遍,匆匆忙忙往书包里一塞,第二天交上去算数。他们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至于老师改了些什么,他们并不去多想。待老师斟词酌句,煞费苦心地批评过后,只是打开本子看一眼自己所得成绩是“优”,“良”,还是“达标”,全然没有注意老师精心修改之处,更没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改。要使学生真正重视作文修改,就必须帮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认识,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激发修改作文的兴趣。
学生不重视修改作文,存在严重的“认识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修改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说,我们在给学生讲道理时,还没有把修改的重要性讲深讲透。过去,我们在给学生讲修改的重要性时,往往停留在“文章越改越好”上,这固然是正确的,但还远远不够,光讲这个道理,学生有时不以为然,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1、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2、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篇文章从写出到发生作用,分四个阶段:摄取、构思、表达、传播。这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修改属于表达阶段的一部分。学生作文,同一般写作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审题”、“构思”、“成文”、“修改”、“批改”,这也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作文“成文”了,并不等于作文的任务完成了,还有“修改”这一作文任务中的关键一步未完成。从这一角度去教育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小对写作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修改”看成天经地义的,应该做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一篇作文比写一篇作文的收获还要大。尤其是自己修改作文,能改得出、改得好,就说明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跨进了一步。因此,修改不仅仅能使文章越改越好,而且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明白了道理就初步激发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们再顺势利导,要求学生在行动中落实,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感受到修改作文的好处,学生才会重视作文的修改,并逐步形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二、养成习惯——保证修改作文的实施
“习惯问题”指孩子没有养成写好作文必改的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靠培养,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前提下,应给学生确定三条原则:1、写作文必须打草稿;2、不修改不誊写;3、誊写后不看一遍不交。这三条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道理,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不打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明明发现问题也不去修改了,怕卷面不整洁,要求学生打草稿,意味着准备修改。“不修改不誊写”,这是硬标准,学生一定要琢磨一番,非修改不可,誊写过程中,有时会漏字、多字、笔误,再看一遍,把这些再修改一下,学生长期这样做,修改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掌握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不易,改更难”是我们成年人共有的体会。在班里,即使那些学习成绩偏上的学生,让他们照命题写一篇,两课时内准能交卷,让他们把自己的文章再改一遍,交回时很可能没有什么进展,“改”与“写”比,的确要立脚点站得高一些。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有效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修改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干脆代笔修改,因为这样会干扰和碍学生的更大进步,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自己改。
一、发现问题
自己修改自己写的作文时难免越看越“顺眼”,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改点,就迈出了学会修改作文的关键一步。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说明学生写作能力已经有了提升。为了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以下几种方法:
A、自我提问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对照好作文的基本条件(即《大纲》中谈到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进行检查,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我写这篇作文要表达什么?说些什么?哪些材料表现了这个中心?有没有与中心无关的内容?2、开头在哪里?结尾在哪里?它们是否能够突出文章中心?3、文章段与段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这样自问自答,剖析作文,就易于发现问题了。
B、朗读体味法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名句曰“新诗改罢自长吟”,现代作家老舍说过:“为多修改就须多念自己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吟”和“念”都是是朗读的意思,文章写在纸上,我们不容易知道它们的声音好不好,音节好不好,用词恰当不恰当。嘴里念,耳朵听,脑子辨,我们就会立刻发现文字的毛病来。有的句子太长了应当改短;有的句子念着绕嘴,一定是音节或是字眼安排得不对劲,要设法调换修正;有的句子意思好,可是念起来不嘹亮,不干脆,听着不起劲,一定是句子结构不妥当,或某几个词使用不恰当,应当再加工……杜甫和老舍如此重视“长吟”、“朗读”,就是因为这样更容易发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他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乍一看或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读一读就会觉得拗口,冒着蒙蒙细雨的说法是很好的,但是怎么能冒着泥泞的小路前进呢?这一句显然应该改为“他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在泥泞的小路上前进。” C、讨论学习法
请别人看自己的文章。并且虚心听取意见,交换想法。别人的意见反映了他的感觉、认识、见解,可能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但却可以成为修改的一个着手点。听了意见后,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急于解释、说明,就会失去发现修改点的方法。当然对于别人说的,也并不是兼收并蓄,应该反复思考、辨别。
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换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多种:
1、同桌的两人互看,用铅笔画出修改符号或是写上意见。然后再各人看自己的作文,根据他人意见考虑如何修改。
2、小组讨论,几个人共同讨论一篇作文,发表各自意见,被提意见的同学在充分听到意见之后再作修改。
这一修改过程,除了发现语言文字上的问题外,还要注意内容、结构、思想等方面的表达。被修改者可以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修改会有一定难度,但也正因此,学生可以得到更多提高的机会。
D、间歇停滞法
将写好的作文搁置一个阶段后再拿出来发现修改点。有人称这种方法是“冷处理”,是等头脑冷静之后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在思考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后,相隔时间越短重复同样思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自己的文章,一般人都含有感情,因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成的,在这时修改,思考容易受原来思路的限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为自己出作文选辑。以学期为单位,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让学生集中自己所写的文章,逐篇细读,挑选出比较满意的,作一些修改后收入自己所编的作文选中。当学生重读几个月前或几个星期前所写的作文时,一般都会重新发现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并且在修改中提高。
二、修改润色
在发现问题,确定修改点后就要着手修改,至于如何修改,当然要看具体作文而言,一般来说,可指导学生根据“增、删、改、调”四个字进行。
A、“增”就是增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增加,一是词句的增加。在一篇作文中,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尽可能写得丰满一些,如果学生在紧要关头几笔带过了,修改时就要加上一些内容,把不明确、不生动的语句改得明确、生动。例如,“我走进校园,空荡荡,静悄悄的”这个句子,如果加上“校园”两字,变成“我走进校门,校园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就具体明确了。
B、“删”就是删减,把多余的字、词、句删去,把罗嗦的语句改得简结明白。如“一轮明月出现在头上的白云间”,“头上的”三个字是多余的。“我从来没有到过井冈山,这一次是头一次到井冈山”,只要保留“我头一次到井冈山”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多余的。
C、“改”就要改换。把不合理,不顺口的语句划掉,换上合理、顺口的语句。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同学们当时便提出异意:有兴趣的问题怎么会使大家争吵起来呢?应该把“争吵”换成“争辩”或“争论”又如,“这个儿童乐园真有吸引力,我真想立即变小”改成“我多么希望自己还是一个儿童”,就通顺明白了。
D、“调”就是调动。如果文章的结构布局不合理,就要把段落调动一下。如果在一个句子里词的次序不对,也要调动,比如,某生文中写道:“在树梢上小鸟在歌唱”,同桌互改时,同学便在一旁批上:“语序颠倒”的字,于是便调整为“小鸟在树梢上歌唱”,这样就顺口了。
每一次的修改润色过程都是艰巨的、重要的,如果学生能真正掌握其方法,不但使自己的作文越改越好,无形中还提高了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即初步培养了作文鉴赏能力,又养成了自评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自评自改作文的方法,养成自评自改作文的习惯,就是交给了学生打开写作殿堂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才会成为写作殿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娟.小学创新作文修改100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裴海安编.名师这样教作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