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条件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2011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面扩大的态势为切入点,从正反两方面以现实为依据,较为具体地分析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条件,通过比较提出了现阶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条件并不成熟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自主招生条件分析
  [作者简介]王证之(1963-),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教学和职业教育。(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39-01
  一、引言
  继我国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后,上海率先在2005年以杉达学院、建桥学院、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民办高校为首批试点,依法试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自此,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规模逐年扩大。《中国青年报》2011年报道,“今年,已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参与申报”。其效应似乎得到了部分人的承认,但权衡各方因素和结合自主招生实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条件并未完全成熟,甚至在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局限。
  二、我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条件分析(一)有利条件
  国家政策支持和办学经验是其有利条件。国家政策的出台赋予了相关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资格。经过十几年的办学实践,通过国家办学水平评估和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或骨干高职院校争取的洗礼,自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办学软硬件都有了较为长足的提高。这样让其自主招生师出有名,同时也增强了办学信心。如果将这与以下“不利条件”进行对比,那么这有利条件未免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二)不利条件
  1.认知的局限。第一,来自社会的不认同。就现时而论,大部分人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仍然难以认同。在中国视学历、学位于职场为重要起点的社会里,高职院校也能为学生争取步入社会的高起点。诚然,高职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的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升本的学生所交学费也很高昂。又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处于末流,这客观上为人们的不认同起了导向的作用。基于上述原因,即使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置前,也无法改变人们的固有认知。
  第二,自身条件的局限导致人们的不认同。首先,高职院校先天不足。高职院校招生为高校招生末流,生源质量堪忧,这是人们不看好高职院校的首要原因。再是缺乏办学经验。虽说高职院校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史,但谈到办学经验,只能说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真正形成系统性的东西,若跟知名的本科院校相比就更相形见绌了,软硬件难以很好地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也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企业经验,于是大力倡导“双师型”或“双证型”人才,目的是弥补“短足”的缺失,极少数人(一般为年轻教师)倒是“努力”了,经过短期的“焙烤”,获取一个跟自己以前所学专业差不离的“证书”,于是就成了“双师型”人才,这种同一个物件两样标签的做法,并无多大裨益,这样“短足”的人才很难真正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尝试广请企业内专家充当兼职教师,但这些专家由于工作,很难兼顾。就实习或实训条件而论,高职院校很难凭借自身的财力满足学生实习或实训场所的需要,因为模拟的场所或仿真的情景与实实在在的企业永远有着距离,更何况有的高职院校无力仿真情景呢?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校企合作办学”上,希望借助企业广阔的场所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来达到目的,由于涉及诸如资金如何再分配等诸多难题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这种愿望只能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对高职院校并不看好,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考生、家长很不配合,报考人数少,应考人数更少,应试对象仪容不整、少礼、随意迟到、敷衍的人大有人在,说明应试对象综合素质低下,学生和家长不重视。
  2.整体规划、长远目标让人说“不”。上海、北京高职自主招生走在全国的前面,北京教育考试院要求,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原则上应包含“试点院校组织的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包括笔试部分、面试部分)、高中会考成绩(应为合格毕业生)、高中阶段成长记录、推荐材料”。北京教育考试院所要求的入学标准重视对对象的综合素质的较全面考查,其中笔试和高中会考成绩着重是对理论知识的证明,面试、高中阶段成长记录和推荐材料则着重是对综合素质的证明。以这样的标准所获取的考生,理论上应该是不错的,但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按“原则”办事。首先表现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对自主招生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对自主招生运作的全盘考虑。其次对“入学标准”的缩水。有的院校其准入条件让人堪忧,仅采用综合能力测试,即使是综合测试,也只有笔试部分,笔试质量也很低下。例如某校2011年为自主招生院校,笔试总分300分,其中心理测试150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为150分(语文60分,数学、英语各45分),通过计算机答题,由于顾及农村应试对象,全拟为选择判断题。而某些高职院校自降身价的应试方式是对职业教育不负责任的做法,人们对这样的作为难持肯定态度。
  3.招生渠道和对象遭到质疑。即使高职院校一如北京教育考试院要求的入学标准施行自主招生,但由于各环节(笔试除外)的操作有着较大的弹性,招生渠道及对象受到极大质疑。主要表现在面试、高中阶段成长记录和推荐材料这几个环节的弹性最大,因为这些环节主观色彩最浓。面试的标准很难量化,有的压根就没做量化工作,因此其考量的度就难以一定,多受考官的心理左右,其好恶心理难免作祟。事实上,有的学生的成长记录很不完整,有的几乎归零。更让人忧心的是“作秀”,成长记录可以临时作秀,“推荐材料”也可以作秀。因此,其可信度不能不让人们持怀疑态度。
  4.报考时间带来的局限。尽管各院校自主招生报考时间不尽相同,但都早于高考时间,这似乎将招生的优先权赐予了高职院校,但就是这样的优先权让考生身置两难境地。我们深知高职院校在高校中的地位,凡自认为有一定基础的考生绝不把报读高职院校放在首位,毕竟高职的大专学历比本科学历低了一等,读了高职再获取本科学历要走较长的弯路。再者,侥幸心理人皆有之,考生即使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多大把握,但高考一搏,义不反顾。这样,考生的压力加大了,“双应付”会让考生顾此失彼。其实,考生的心是悬着的,应试中想着更为重要的考试还在后面,心不安;而专心应付自主招生,心不甘。这样“优先权”的作用几乎发挥不了作用,时间差让高职院校所执“宝贝”变成了废料。如果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时间置于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揭晓之后,那么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天地将是另一番景象。
  三、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效果显示
  第一,生源带来的困惑。教育部允许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和国家高职骨干院校按一定比例自主招生,这是给予其人才选拔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其目的是通过自主或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构建以‘知识+技能’为主体的考试科目体系,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然而事实告诉我们,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获取的生源其质量并不高,无论知识水平还是综合素质都不能与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获取的生源同日而语。
  第二,教学的艰难,让教师说“不”。笔者今年所从教的院校也参加了自主招生,共录取学生二百多人,一次报到率达95%,比全国统一高考生一次报到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这是个好现象。然而教学过程却让教师头痛,这些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不高,没有参与自主招生的系部、专业甚为庆幸,没有担任因自主招生方式而入学的学生课程的教师也暗自欢喜。
  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条件可以说还不完全具备,至少目前如此。要想让高职院校有效地行使自主招生的权力,主管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方式方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在法律法规上作出更加具体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国胜.教育部:今年200所高职院校可申报自主招生[N].中国青年报,2011-02-14.
  [2]张亚丽.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4).
  [3]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4]陈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其他文献
[摘要]独立学院自有教师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主体,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入  职时专业知识结构并不完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所欠缺,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探索、交往、反思的过程,不断促进  其专业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施平(1957-),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责任感弱、自主性强、自律性差,这些道德素质问题存在的根源是道德养成教育的缺失
针对伸缩臂臂架动力学模型过程繁琐、求解复杂和精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引入用于表示截面翘曲和畸变的高阶特征形变,提出了一种考虑截面变形模式的伸缩臂臂架动力学模型及其求解
本文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出发,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探讨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中航宝胜海洋工程电缆项目101号电缆车间工程,建成后生产高强度耐热铝合金导线及高端装备用特种电线电缆,将助力中国5G通信发展。厂房所在位置地基软弱,吊装施工过程困难;单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各级应急救援部门都制定了灾害预案,相应建立了通信指挥体系,但在救援现场指挥工作仍存通信不畅、管理体制不健全、协同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灾害救援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