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都县瞿昙文物管理所,青海 乐都 810700)
[摘要]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很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文物还在消失,所以,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众视域;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先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就是保护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文物正在消失,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二)文物保护的价值
文物古迹重在保护其价值,通常理解文物价值就是文物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保护好它。不仅如此,文物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之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即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价值作用。
(三)文物保护观念的创新
文物保护应认真研究、总结,借鉴国际上文物保护和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现文物从单纯的保护到保用结合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保护措施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保护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保护好文物,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保护文物
(一)金属文物
以金、银、铜、铁为主要成分的文物,因材料不同,据其腐蚀速率程度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金器一般只能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质、沉积物,对镏金金器则用酒石酸钾溶液溶去内层浮起锈,浮起严重者必须在显微镜下手工剔除。银器锈斑中有AgCl、Ag2O、Ag2S等,严重黑膜者用软布蘸CaCO3-水浆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后用浸过10%Pb(OAc)2的绢绸隔绝空气保存在温室下,无H2S、O3的环境中。铜器上铜锈成分较复杂,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可采用NH3.H2O、碱性甘油(12gNaOH、4mL甘油、100mL水组成)、碱性酒石酸钾钠(5gNaOH、15g酒石酸钾钠、100mL水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钾钠、EDTA钠盐等物质中任一种除铜锈;也可用10%NaOH和适量的Zn、Al粉调为糊状敷于锈蚀部位,还原后洗净,表面刷上苯骈三氮唑,在铜表面形成“何尊”。铜器经此处理效果良好。铁器的腐蚀尤其复杂,锈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出土时手工清除大锈块,进一步用10%HOAc并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乌洛托品中任一种做缓蚀剂以除锈。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对苯二酚1份,水39份组成的除锈剂同时还兼有表面磷化防锈功能。也可用草酸钠、EDTA钠盐、葡萄糖酸钠等有机络合剂除锈。如果铁器出土时很脆弱,则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渗,固化加固,进行表面处理,其方法有四种:第一,缓蚀保护法:亚硝酸二环已胺10份,碳酸环已胺10份,水5份,HOAc 16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5份调配而成的缓蚀树脂涂刷。第二,磷酸盐保护法:用10%H3PO4浸泡。第三,鞣酸盐保护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复涂刷6次。第四,表面封护:经上述任一方法处理后,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蜡中,不冒泡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蜡质。
以锡、铅为主要成分的文物锈蚀较轻,一般锡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锈。以Zn、Pb作阳极,10%NaOH作电解质还原即可,同时表面封护采用蜡封处理。铅器表面氧化膜结构细密,同时也是保护层。如要特殊处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馏水(煮过)浸泡数次,浸入25倍体积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1hr。取出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然后用乙醇、丙酮溶剂干燥,表面封护同样采用蜡封处理。
(二)无机非金属文物
石刻、石雕、壁画等非金属文物的保护主要是及时修复受损的纹理、字迹、画面等,恢复文物的原貌。然后,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膜,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对已受损、开裂的文物应该用树脂粘合、加固,如采用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乳液等。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蚀,受损残片可用环氧树脂粘合。
(三)有机质文物
绿色植物标本:
侵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热升温到85℃ ~90℃。待标本变绿后,取出漂洗干净,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对薄嫩的叶、茎,则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 mL ,CuCl 222g所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结果是在处理好的绿色标本涂上CMC-Na+膜加以保护。
纸制文物:
出土时须经过脱酸、杀菌、涂膜后才能收藏保存。脱酸的方法较多,分为湿法脱酸和干法脱酸两大类,湿法脱酸是将纸质品浸入碱性溶液中,或将碱性溶液喷洒在纸质品上。常用碱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饱和溶液。干法脱酸是碱性物质熏蒸。如NH3、碳酸环已胺、吗啉、二乙基锌等。常用量为:NH3:H2O(1:10),密闭24~36hr。纸质品pH降为6.8~7.2,碳酸环已胺浸在药纸上每隔50页插入书中,密闭两周;吗啉则用真空熏蒸10min;二乙基锌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于大量处理,但必须注意安全。脱酸处理常常同时起到杀菌作用,只需在纸品表面喷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机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竹、木、漆器:
出土时由于自然干燥会发生干裂、收缩变形,须用化学方法脱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机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简单,先用乙醇连续浸泡文物,不断更换新鲜乙醇,使其中乙醇浓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换出乙醇,乙醚易挥发,不致引起细胞壁的溃陷。最后,用如乙酸乙烯酯渗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环氧乙烷、CS2等熏蒸杀虫、杀菌即可保存。
纺织品文物:
保护包括清洗、漂洗、除虫、糟朽加固等步骤。先用过硼酸(1%)清洗,其过程为: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释放出的H2O2不超过0.7%,不会损伤织物。其次用还原性的Na2S2O4、Na2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钠)结合5%HOAc漂用环氧乙烷熏蒸除虫,作用于细菌、害虫体内的蛋白质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团,起到杀虫、杀菌效果。最佳使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25~50%,温度54℃。最后,选用5%尼龙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等涂刷保护层加固。皮革、骨片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步骤与此类似。
(四)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大多采用修复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饱和聚酯配成加固剂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长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树脂和181#树脂按3:1混合后,加入2%的O.P.(过氧化二苯甲酰)、0.2%的萘酸钴调配好后可使用于整个建筑部件。固化后,用地板黄、土粉调入环氧乙烷树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该处理还兼有防潮、防白蚁、防火的作用。
总之,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目的是将祖先留下的文物更好地、更加完善地保存、传承和发展,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摘要]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经过岁月的风雨洗礼,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很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文物还在消失,所以,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众视域;文物保护;文化传承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先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就是保护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文物正在消失,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二)文物保护的价值
文物古迹重在保护其价值,通常理解文物价值就是文物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保护好它。不仅如此,文物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之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即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价值作用。
(三)文物保护观念的创新
文物保护应认真研究、总结,借鉴国际上文物保护和建设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实现文物从单纯的保护到保用结合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保护措施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保护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保护好文物,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保护文物
(一)金属文物
以金、银、铜、铁为主要成分的文物,因材料不同,据其腐蚀速率程度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金器一般只能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质、沉积物,对镏金金器则用酒石酸钾溶液溶去内层浮起锈,浮起严重者必须在显微镜下手工剔除。银器锈斑中有AgCl、Ag2O、Ag2S等,严重黑膜者用软布蘸CaCO3-水浆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后用浸过10%Pb(OAc)2的绢绸隔绝空气保存在温室下,无H2S、O3的环境中。铜器上铜锈成分较复杂,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可采用NH3.H2O、碱性甘油(12gNaOH、4mL甘油、100mL水组成)、碱性酒石酸钾钠(5gNaOH、15g酒石酸钾钠、100mL水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钾钠、EDTA钠盐等物质中任一种除铜锈;也可用10%NaOH和适量的Zn、Al粉调为糊状敷于锈蚀部位,还原后洗净,表面刷上苯骈三氮唑,在铜表面形成“何尊”。铜器经此处理效果良好。铁器的腐蚀尤其复杂,锈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出土时手工清除大锈块,进一步用10%HOAc并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乌洛托品中任一种做缓蚀剂以除锈。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对苯二酚1份,水39份组成的除锈剂同时还兼有表面磷化防锈功能。也可用草酸钠、EDTA钠盐、葡萄糖酸钠等有机络合剂除锈。如果铁器出土时很脆弱,则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渗,固化加固,进行表面处理,其方法有四种:第一,缓蚀保护法:亚硝酸二环已胺10份,碳酸环已胺10份,水5份,HOAc 16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5份调配而成的缓蚀树脂涂刷。第二,磷酸盐保护法:用10%H3PO4浸泡。第三,鞣酸盐保护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复涂刷6次。第四,表面封护:经上述任一方法处理后,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蜡中,不冒泡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蜡质。
以锡、铅为主要成分的文物锈蚀较轻,一般锡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锈。以Zn、Pb作阳极,10%NaOH作电解质还原即可,同时表面封护采用蜡封处理。铅器表面氧化膜结构细密,同时也是保护层。如要特殊处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馏水(煮过)浸泡数次,浸入25倍体积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1hr。取出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然后用乙醇、丙酮溶剂干燥,表面封护同样采用蜡封处理。
(二)无机非金属文物
石刻、石雕、壁画等非金属文物的保护主要是及时修复受损的纹理、字迹、画面等,恢复文物的原貌。然后,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膜,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对已受损、开裂的文物应该用树脂粘合、加固,如采用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乳液等。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蚀,受损残片可用环氧树脂粘合。
(三)有机质文物
绿色植物标本:
侵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热升温到85℃ ~90℃。待标本变绿后,取出漂洗干净,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对薄嫩的叶、茎,则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 mL ,CuCl 222g所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结果是在处理好的绿色标本涂上CMC-Na+膜加以保护。
纸制文物:
出土时须经过脱酸、杀菌、涂膜后才能收藏保存。脱酸的方法较多,分为湿法脱酸和干法脱酸两大类,湿法脱酸是将纸质品浸入碱性溶液中,或将碱性溶液喷洒在纸质品上。常用碱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饱和溶液。干法脱酸是碱性物质熏蒸。如NH3、碳酸环已胺、吗啉、二乙基锌等。常用量为:NH3:H2O(1:10),密闭24~36hr。纸质品pH降为6.8~7.2,碳酸环已胺浸在药纸上每隔50页插入书中,密闭两周;吗啉则用真空熏蒸10min;二乙基锌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于大量处理,但必须注意安全。脱酸处理常常同时起到杀菌作用,只需在纸品表面喷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机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竹、木、漆器:
出土时由于自然干燥会发生干裂、收缩变形,须用化学方法脱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机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简单,先用乙醇连续浸泡文物,不断更换新鲜乙醇,使其中乙醇浓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换出乙醇,乙醚易挥发,不致引起细胞壁的溃陷。最后,用如乙酸乙烯酯渗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环氧乙烷、CS2等熏蒸杀虫、杀菌即可保存。
纺织品文物:
保护包括清洗、漂洗、除虫、糟朽加固等步骤。先用过硼酸(1%)清洗,其过程为: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释放出的H2O2不超过0.7%,不会损伤织物。其次用还原性的Na2S2O4、Na2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钠)结合5%HOAc漂用环氧乙烷熏蒸除虫,作用于细菌、害虫体内的蛋白质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团,起到杀虫、杀菌效果。最佳使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25~50%,温度54℃。最后,选用5%尼龙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等涂刷保护层加固。皮革、骨片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步骤与此类似。
(四)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大多采用修复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饱和聚酯配成加固剂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长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树脂和181#树脂按3:1混合后,加入2%的O.P.(过氧化二苯甲酰)、0.2%的萘酸钴调配好后可使用于整个建筑部件。固化后,用地板黄、土粉调入环氧乙烷树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该处理还兼有防潮、防白蚁、防火的作用。
总之,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目的是将祖先留下的文物更好地、更加完善地保存、传承和发展,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