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35个体育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兼具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的特点,不仅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简化要求,更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将体育图标运用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理念达到形与意的和谐统一。
受此启发,王捷将设计思路锁定为篆字。“篆书之美”深深抓住了运动精髓,以图形传达信息,完美达成了作为识别的特殊功能与审美表现的统一。由于采取中国画传统多视点观察的表现形式,图案侧面造型、正面对称,使“篆书之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容内敛,气势开张.看上去很柔和,但很有力量。
但在其后的创作中,王捷也遭遇了不少的难题,最难的是如何把运动的激情和汉字结合起来。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篆字是中国文字史上用形向意转换的一个关键点.笔划的取舍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而这个取舍的度也往往是最令王捷头痛不已的事情。他说,比如对沙滩排球的大跨度扑救动作的设计,既要照顾运动的刚劲,又要有篆字的落笔之势.这是年轻的他做不到的。此时.设计组里面的老师对最初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使他的原创进一步丰满,而更贴近理想状态下的设计。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大量的翻阅篆字字典,以及对其中每一个字及偏旁部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王捷终于做出了最初马术,乒乓球,篮球等9个项目的体育图标,参加奥组委对体育图标的公开招标。
“篆字”与“中国印”一脉相承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自从现代奥运会创立以来:每届奥运会均专门绘制体育图标,但在1964年之前大多采用通用、简陋的体育项目视觉形象符号,还往往需要配上文字说明。直到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东道主日本首次以象形图案来“图说”比赛项目,无需言语解释。从此,体育图标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标志,成为奥运景观的“规定动作”。
为了这套完美的“规定动作”,北京奥组委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综合分析了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旨在有所创新。考虑到体育图标的设计比较专业,除了要求具备相关技术.还要熟悉体育项目动作以及奥运会景观设计。同时为了高效率完成设计工作,2005年3月,北京奥组委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4家专业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定向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经过专家评选和创作小组反复雕琢,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提交的以篆书为创意来源的设计方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线为创意来源的设计方案入选,为确保创作出最高水准的作品,北京奥组委决定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设计工作小组.共同对入选的两套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支由20余位年轻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彼此融会贯通,产生了灵感的碰撞与互补。随着一系列建设性意见的提出与采纳.原创终于升华到了贴近理想状态的设计。
在设计中,如何抓住每项运动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设计组大量采纳来自运动员代表及一些项目专家的建议。例如,历届奥运会采用的篮球体育图标是投篮的动作。设计人员设计了一整套图标,单手投篮、双手投篮、静止投篮、跳跃投篮等动作,在听取了相关人员的建议后,没有采用这些动作,而是采用了更有激情和张力的扣篮动作。
为了追求细节完美,从2005年3月设计开始,一直到今年6月送交国际奥委会,“篆书之美”设计小组作了无数修改。把每个“篆字”打散后组合.再打散再组合.数不清已反复多少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千哲介绍说,如何表现蹦床?蹦床是方的.落实到画面上是用井字形、网格状还是圆形?线条的数量怎么确定?最后简化成三条线,和其他体育图标的整体风格就融合在了一起。类似带有运动器械和道具的体育图标都是创作的难点.大到运动场地,小到乒乓球拍。有时候为了保证构图的完整性,对一些动作也要特殊处理。比如羽毛球,到达最顶点的时候,那肯定跑出画面了,设计人员为兼顾画面的完整性,采用的不是羽毛球最舒展的一瞬间的画面.而是动作结束的画面。
2006年6月8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了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的设计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其实,在备选的方案中.具有中华人文特点与传统魅力的又何止“篆字”这一例? “篆书之美”的主创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杭海告诉记者,这套图标能从剪纸.木刻、线型等30多套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其在设计风格上有效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
“篆书”能够最终决胜的原因其实还有两个,一是这套图标和奥运会主徽交相呼应,一书一印颇有举案齐眉的架势。除了单线形式,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还有拓片的应用形式,就是把器物上的图形,文字用墨印在纸上,再现图文内容.它以强有力的黑白对比效果,体现了生动的激情和运动的张力。因为奥运会的主徽用印章的形式,体育图标用拓片和印章的形式都属于同一个艺术门类。二来可以突破一直以来“以图说图”的图标设计思路,用近似于象形文字却又更简洁的篆体元素表达了图说的意味.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篆书,这一文字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最有民族代表性的。”
责编/柏强
受此启发,王捷将设计思路锁定为篆字。“篆书之美”深深抓住了运动精髓,以图形传达信息,完美达成了作为识别的特殊功能与审美表现的统一。由于采取中国画传统多视点观察的表现形式,图案侧面造型、正面对称,使“篆书之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容内敛,气势开张.看上去很柔和,但很有力量。
但在其后的创作中,王捷也遭遇了不少的难题,最难的是如何把运动的激情和汉字结合起来。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篆字是中国文字史上用形向意转换的一个关键点.笔划的取舍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而这个取舍的度也往往是最令王捷头痛不已的事情。他说,比如对沙滩排球的大跨度扑救动作的设计,既要照顾运动的刚劲,又要有篆字的落笔之势.这是年轻的他做不到的。此时.设计组里面的老师对最初的设计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使他的原创进一步丰满,而更贴近理想状态下的设计。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在大量的翻阅篆字字典,以及对其中每一个字及偏旁部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后.王捷终于做出了最初马术,乒乓球,篮球等9个项目的体育图标,参加奥组委对体育图标的公开招标。
“篆字”与“中国印”一脉相承
奥运会体育图标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也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自从现代奥运会创立以来:每届奥运会均专门绘制体育图标,但在1964年之前大多采用通用、简陋的体育项目视觉形象符号,还往往需要配上文字说明。直到1964年第18届奥运会,东道主日本首次以象形图案来“图说”比赛项目,无需言语解释。从此,体育图标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标志,成为奥运景观的“规定动作”。
为了这套完美的“规定动作”,北京奥组委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综合分析了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旨在有所创新。考虑到体育图标的设计比较专业,除了要求具备相关技术.还要熟悉体育项目动作以及奥运会景观设计。同时为了高效率完成设计工作,2005年3月,北京奥组委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4家专业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定向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经过专家评选和创作小组反复雕琢,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提交的以篆书为创意来源的设计方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线为创意来源的设计方案入选,为确保创作出最高水准的作品,北京奥组委决定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设计工作小组.共同对入选的两套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支由20余位年轻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彼此融会贯通,产生了灵感的碰撞与互补。随着一系列建设性意见的提出与采纳.原创终于升华到了贴近理想状态的设计。
在设计中,如何抓住每项运动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设计组大量采纳来自运动员代表及一些项目专家的建议。例如,历届奥运会采用的篮球体育图标是投篮的动作。设计人员设计了一整套图标,单手投篮、双手投篮、静止投篮、跳跃投篮等动作,在听取了相关人员的建议后,没有采用这些动作,而是采用了更有激情和张力的扣篮动作。
为了追求细节完美,从2005年3月设计开始,一直到今年6月送交国际奥委会,“篆书之美”设计小组作了无数修改。把每个“篆字”打散后组合.再打散再组合.数不清已反复多少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千哲介绍说,如何表现蹦床?蹦床是方的.落实到画面上是用井字形、网格状还是圆形?线条的数量怎么确定?最后简化成三条线,和其他体育图标的整体风格就融合在了一起。类似带有运动器械和道具的体育图标都是创作的难点.大到运动场地,小到乒乓球拍。有时候为了保证构图的完整性,对一些动作也要特殊处理。比如羽毛球,到达最顶点的时候,那肯定跑出画面了,设计人员为兼顾画面的完整性,采用的不是羽毛球最舒展的一瞬间的画面.而是动作结束的画面。
2006年6月8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了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的设计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方案。
其实,在备选的方案中.具有中华人文特点与传统魅力的又何止“篆字”这一例? “篆书之美”的主创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杭海告诉记者,这套图标能从剪纸.木刻、线型等30多套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其在设计风格上有效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
“篆书”能够最终决胜的原因其实还有两个,一是这套图标和奥运会主徽交相呼应,一书一印颇有举案齐眉的架势。除了单线形式,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还有拓片的应用形式,就是把器物上的图形,文字用墨印在纸上,再现图文内容.它以强有力的黑白对比效果,体现了生动的激情和运动的张力。因为奥运会的主徽用印章的形式,体育图标用拓片和印章的形式都属于同一个艺术门类。二来可以突破一直以来“以图说图”的图标设计思路,用近似于象形文字却又更简洁的篆体元素表达了图说的意味.充分展示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篆书,这一文字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最有民族代表性的。”
责编/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