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意串通是我国民事立法的特有术语,与虚伪表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其概念的模糊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法律效果的冲突和适用的不准确。此外,其过于绝对化的效力规定可能与第三人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不利于第三人信赖保护,反而在价值判断上造成更大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民事立法中,对恶意串通的概念加以梳理、对法条进行整合殊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