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蕴含的美育内客,概括了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注重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 语文 途径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时至今日,许多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种种原因使学生弃学的现象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在于他们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我们培养的这一代,如果他们没有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本领、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就担负不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就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大致有道德的美、图画的美、音韵的美、情感的美等几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感受这些美,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去热爱美、创造美,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反复朗读,体会其意蕴。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朗读,甚至成诵。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录像,带领学生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可以采用多利一形式,如:个别朗读,或分段轮读,或分角色读,或分男女生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感受和评价。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自然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越驶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惟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后指导学生朗读,先感觉到诗句的音乐美,再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朋友问的真挚情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教学中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味”,寻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思想、品格、情操几方面受到陶冶。
2.巧妙设问,启发想象。在教学中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获得审美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展开联想,才会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这就要求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3.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感情是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语文教学中要从文章作品的艺术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事情虽小。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动人的亲情。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你们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朱老先生愛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4.优化课堂,环境育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如教室的温度、光线、通风设备、教学设备等:二是精神因素,包括师生的需要、认知因索、情感因素、注意状态:纪律情况及课堂心理气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师生都应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衣着整洁,精神饱满,遵守纪律。尊重教师,将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教师上课的信心。同样,教师大方、端庄的仪表,从容、亲切的神态,适当的手势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整齐漂亮的板书,对学生友善的态度,又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赖感。课堂上,教师哪怕是一个眼神的暗示,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心理上达到一种默契,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努力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亲和力,教学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展开。反之,如果学生纪律松散,上课无精打采,东倒西歪,甚至无视老师的存在,打瞌睡,看小说,小声谈话……都将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而教师穿戴随意,举止粗野,板着一幅面孔,只顾上课不顾学生反应,语言枯燥呆板,板书不规范……这些也将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抑制的情绪。那么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渗透美育,完成教学任务呢?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对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5.丰富课外,寓教于乐。课外语文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学生都乐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旅游可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激发对大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情。作品的朗诵、欣赏习作展览、书法比赛等,这些都是审美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专长、特长的发挥。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更能起到一种艺术审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素材十分丰富。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精心挖掘,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美的海洋中畅游。
[关键词]美育 语文 途径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时至今日,许多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种种原因使学生弃学的现象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在于他们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我们培养的这一代,如果他们没有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本领、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就担负不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就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大致有道德的美、图画的美、音韵的美、情感的美等几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感受这些美,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去热爱美、创造美,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反复朗读,体会其意蕴。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朗读,甚至成诵。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录像,带领学生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可以采用多利一形式,如:个别朗读,或分段轮读,或分角色读,或分男女生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感受和评价。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自然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境界中: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越驶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惟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后指导学生朗读,先感觉到诗句的音乐美,再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朋友问的真挚情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教学中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味”,寻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思想、品格、情操几方面受到陶冶。
2.巧妙设问,启发想象。在教学中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获得审美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展开联想,才会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这就要求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3.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感情是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语文教学中要从文章作品的艺术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事情虽小。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动人的亲情。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你们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朱老先生愛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4.优化课堂,环境育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质因素,如教室的温度、光线、通风设备、教学设备等:二是精神因素,包括师生的需要、认知因索、情感因素、注意状态:纪律情况及课堂心理气氛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师生都应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衣着整洁,精神饱满,遵守纪律。尊重教师,将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教师上课的信心。同样,教师大方、端庄的仪表,从容、亲切的神态,适当的手势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整齐漂亮的板书,对学生友善的态度,又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赖感。课堂上,教师哪怕是一个眼神的暗示,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心理上达到一种默契,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努力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亲和力,教学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展开。反之,如果学生纪律松散,上课无精打采,东倒西歪,甚至无视老师的存在,打瞌睡,看小说,小声谈话……都将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而教师穿戴随意,举止粗野,板着一幅面孔,只顾上课不顾学生反应,语言枯燥呆板,板书不规范……这些也将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抑制的情绪。那么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渗透美育,完成教学任务呢?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对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5.丰富课外,寓教于乐。课外语文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学生都乐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旅游可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激发对大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情。作品的朗诵、欣赏习作展览、书法比赛等,这些都是审美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专长、特长的发挥。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更能起到一种艺术审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素材十分丰富。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精心挖掘,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美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