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在教学中的定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情节设置巧妙,人物描写生动,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可是,《项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如何提炼教学内容?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主题,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于《项链》的主题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只要从文本中发觉蛛丝马迹,便可自圆其说衍生为全文的主题,直至有人宣布:《项链》中存在着十三个主题。这实在令笔者难以置信。主题是什么?它是作品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时下很流行以新的文艺理论视角重新诠释经典,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章,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解读不同于探究主题。探究主题好比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解析大脑的指令,而解读只是通过肢体行为分析神经组织,这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逻辑关系。多元化解读并不意味着解构主题,个性化阅读也不能脱离文本。笔者搜集了近几年来学界发表的关于《项链》主题的重新认识,其中一些实在难以苟同,在此略举几例:
  其一,《项链》表现了主人公马蒂尔德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转化。此篇小说内容曲折,丢失项链前后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判若两人。从外表而言,马蒂尔德从一个娇媚动人的少妇变为“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以至于十年后佛来思节夫人完全认不出她来。但是马蒂尔德再也不耽于幻想、抱怨哭泣了,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马蒂尔德变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由于小说情节的推进,在前后对比中人物产生变化,这是理所当然。但是人物前后的变化是否就是本篇小说的灵魂所在呢?况且,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非完全截然相对、不可兼得,这样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绝不可能出自名家之手。著名学者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一书中指出:“一般情况下,悲剧典型是圆形人物,喜剧典型是扁形人物。”我们从文中看出了马蒂尔德爱美、诚信、单纯等性格,一个圆形人物的形象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些对于小说的主题而言都不是主要方面即不是小说主旨所在。
  其二,感叹命运多舛,个体面对命运的偶然性显得何等弱小而无能为力。此种观点的提出源于小说的一段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啊,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始终扮演着客观冷静的叙述者,仅此一处插入了自己的声音。那么这段话,是否道出了文章的主题?莫泊桑学习创作时期,师从于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福楼拜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传授于学生:“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到别人没有发掘过的东西;反对在作品中现身说法,要保持客观。”莫泊桑在《论小说》中也反映了自己的创作观点:作家必须保持无动于衷,要“不着痕迹,看上去十分简单,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构思,发现不了他的意图”。从这些创作原则可以推断,作者插入的那一段话并未指涉主题,它的作用是连接前后文,并且暗示了情节的难以预料。其实,短篇小说以寥寥数千字展示大千世界、浓缩百味人生,其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尾出人意料。如以宿命论来阐释《项链》的主题,那么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等都可以在其名下。关键是短篇小说曲折的情节,虽是意料之外但乃情理之中,探究其情其理才是文本的意义所在。《项链》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难以预料,而最终其人生走向乃是人物性格使然。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一定结果不同。
  其三,否定传统文学批评对于马蒂尔德虚荣心理的批判,认为这表现了小人物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虚荣”与“追求”两个概念。虚荣,指表面上的光彩。虚荣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追求,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说虚荣是一种心理在作怪,那么追求强调的是实际行动;虚荣,是一种表面文章,注重的是别人怎样看我;追求,强调实际行动,注重的是自己的真实需要。我们可以回到文本,看看马蒂尔德究竟是“虚荣”还是“追求”?
  文章开始便描述了马蒂尔德的“不幸”:她只是一个小职员的女儿、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妻子,生活并不富有,而她幻想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不断地感到痛苦。这表明马蒂尔德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沉溺于幻想之中。其次,“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害怕与有钱的女朋友比较,害怕在阔太太间露穷酸相。而只要有漂亮的衣服和华美的珠宝装饰,哪怕是借来的暂时撑门面也觉得心满意足。马蒂尔德面对生活的不尽人意,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而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挂借来的项链便可以满足她的需求。这表明她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形象,害怕因贫穷遭人鄙视而希望被人羡慕。以此来看,马蒂尔德的心理很难称得上是对于生活的更高追求,确是一种典型的虚荣。
  从语文课程论的角度看,《项链》的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对选文定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定篇”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一般情况,值得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的,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品其言才能会其意,需要悟文品字来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其阅读教学应落点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的揣摩,思想感情的熏陶也就在这样的感受之中。《项链》在教学中的定位,决定了教师如何选择《项链》的教学内容。如果将其定位于“定篇”,便应当通过悟文品字来把握主题。主题只是通过悟文品字得出的结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品析作品艺术魅力这一过程。如果仅仅将其作为讲述一则故事的“实用文”,阅读的落点自然指向文字的外面,形成自己对所涉及主题(事物、现象)的认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考与评价文中的故事与人物。笔者认为,《项链》的十三个主题就是在将此文定位于“实用文”的认识之下产生的。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定篇”的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经典”呢?刘象愚先生把经典这种本质性的特征称之为“经典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经典应该包含涉及人类社会、文化、人生、自然和宇宙的一些重大的思想和观念。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创造性,经典不仅包括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时必须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最后,经典应该具有无限的可读性。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说,除上述原则外,审美性或者说艺术性的强弱,必然是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标准。莫泊桑的《项链》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经典,应当作为“定篇”来教学,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本的艺术性,感受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与经典对话,是一番语言品味,一次心灵历程,是在体验、学习、感悟中的自我提升。我们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优秀选文太少了,而将文学经典当作议题来讨论无疑大大降低了选文的教学价值,使学生丧失了一次在经典引领下的精神成长与审美陶冶,只不过是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横向平移。
  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定篇类选文的课程内容,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作品本身,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而应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作品“权威的解释”。“权威的解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追溯到文本产生的社会语境,充分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二是立足于文本的文学性,重点考察作品的艺术价值。
  《项链》发表于1884年。19世纪下半叶,小资产阶级有了相当大的增长,构成了仅次于工人和农民的社会阶层,它所特有的社会属性逐渐显露出来。但是,小资产阶级人物在以往的小说中并未成为主角。从1872年开始,莫泊桑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他对于这一阶段的小职员生活深有感触。他熟悉这一阶层人的生活处境和追求。莫泊桑以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表象与内在心理,无疑是敏感且具有创新意义的。莫泊桑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左拉“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但是自然主义的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之中;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以平静叙述、客观呈示的风格扩展了现实主义文学描绘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之王”。因而,《项链》是一篇描写19世纪法国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性作品,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创造性。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从小说的情节而言,全文可以划分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四个部分。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理,那么后一部分马蒂尔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呢?笔者认为,马蒂尔德之所以毅然决然地打定主意偿还可怕的债务,是因为在其心目中那挂钻石项链异常珍贵,她绝不可能怀疑项链是赝品。这挂项链象征财富、象征社会地位,它抬高了佩戴者的身价,引起别人的艳羡,它使得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所以,马蒂尔德永远不会颠覆自己的梦想,即使在十年后过着清贫的日子她依然回想那个华丽的舞会,沉醉于自己荣耀的打扮。是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让她必须借一挂珍贵的项链才能够参加舞会;是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让她一心一意地坚信那挂项链价格不菲。因而,从小说开篇的铺垫开始,主人公的虚荣一直在引导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直至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那个出乎意料的真相,制造了高潮和戏剧性,具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因而,小说后一部分所谓马蒂尔德的转变并没有远离“虚荣”的主题,而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深长,点明了虚荣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因而,虚荣心理的表现以及危害是《项链》一文的中心思想。对于小资产者虚荣心理的揭露以及对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道德沦丧、追求金钱与享乐的社会陋习的极力否定,充分显示了《项链》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但是在今天,作品除了让我们能够透析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面貌,更重要的是其主题思想也为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借鉴。这也体现了《项链》的时空跨越性与无限可读性。
  据调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的作品比起初中阶段明显增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总共14篇,占全部选文17.7%;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共14篇,占全部选文13.9%;在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共26篇,占全部选文28.3%。其中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现代派文学均有入选,呈现出对文学史的观照;外国选文的典范性与时代性,凸显了外国文学自身的特点。有相当比例的堪称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其中。学生由于知识面窄,阅历尚浅,与经典对话往往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在学生的心灵与文学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审美之间搭好桥梁,那么经典带给学生的收获是深邃与丰富的,将对其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通联:北京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初,笔者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时,顺着“鸟”的话题提到:1981年国务院批转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报告,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确定每年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内为“爱鸟周”。随后,我建议学生在4月至5月初选定一个周作为自己的“爱鸟周”,读读有关鸟的诗文,观察一下校园中的鸟,当然还可以静静地站在树下等待一只鸟的
“章法”,《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的解释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比喻办事的规矩或程序。   “章法”,用于文章写作,一般的解释是:诗文布局谋篇的法则,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  “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  由于“章法”主要指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那么,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看,其视点就显得丰富而深刻。如:起承转合,重章叠句,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   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
说来有些惭愧,梭罗的《瓦尔登湖》,笔者并不比许多青年学生阅读得更早,对它的关注也是在作品入选袁行霈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普高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之后。据笔者了解,这篇诞生于150年前的佳作,当时似乎并没有为作者赢得多少声望,可是1862年梭罗去世以后,人们却逐渐重视甚至热衷起来了。随着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读者对它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于是《瓦尔登湖》便成了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本25万字的专著,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多元学习方式与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2012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总课题负责人和本书最初的读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读过该书之后,有三点感受比较深刻,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开创了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全面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   这部著作之
《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是徐江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所针对的问题是笔者和肖家芸老师合作的《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观点(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  仔细梳理徐老师的意见,似有两点: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执教者搞“活动”是为了掩饰自己“以语言解释语言”能力的孱弱;执教者要细读文本,在读的过程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就像鲁迅《故乡》一文中出现的几处“圆规”的修辞格,连语文教师及语言大家也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語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多媒体用“过了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上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只要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流畅的粉笔字,有对教材的基本的理解能力,就可以稳立讲台。随着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