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由此可见,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就是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使他们形成稳固的学习行为。培根也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人的习惯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老师的重要任务。“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的掌握,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掌握的熟练程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
二、阅读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其次就是阅读。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读文章只用口,不用脑。读过的文章,不知道写的内容,更不要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欣赏文章的美点了。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常常答题不得要领,甚至连题的要求都没有看清楚就做。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真阅读。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概内容,力争理解文题;在研读文章时,先让学生在每段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主要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答题的依据,不是想当然地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我带的七年级五班,通过一学期的培养,慢慢养成了较好阅读习惯,理解能力逐步增强。
三,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自于科学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上要养成自己动手,自己主动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增加,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许多时间花在识字上,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查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的掌握情况,老师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有特殊含义的在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试译,不能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勾来,上课时提出来,师生来共同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不是老师把它翻译出来,学生写在书上。
四、复习方法的应用
要提高复习效率,还必须讲究复习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对某些识记性的而又分布面广的知识,可“编制简明实用的图表”,使知识集中化、条理化。如“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这一知识点,可按“姓名”、“国籍”、“时代”、“主要作品”等项目分类编表格,填写复习;又如“识记课本中有注音的部分生字的读音”这一知识点,可将这些生字的读音按其音节分类编制表格。这种归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瞬间记忆”上升为比较牢固的“长效记忆”,而且,将原本分散的知识集中在一张表格上,便于后续的再复习。对某些理解、分析性的知识,可根据有关知识的不同特点,采用“比较法”进行复习和训练。某些知识与知识之间,由于差别细微,往往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对它们作细致的异同比较。如“近义词选用”,可将备选的几个近义词,从词性、词义、词的适用范围、词的感情色彩及搭配等方面加以比较,从中选出最恰当的词。又如分析句子成分,宾语和补语两种成分一般都出现在谓语之后,因此,常常容易“张冠李戴”。如果从句子的结构和词性上作一番细细的比较,就不难掌握它们的不同特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好方法能让人们获得成功,好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一个人好习惯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的学习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的掌握,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掌握的熟练程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
二、阅读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其次就是阅读。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现在有些学生读文章只用口,不用脑。读过的文章,不知道写的内容,更不要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欣赏文章的美点了。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常常答题不得要领,甚至连题的要求都没有看清楚就做。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真阅读。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概内容,力争理解文题;在研读文章时,先让学生在每段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主要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答题的依据,不是想当然地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增强。现在我带的七年级五班,通过一学期的培养,慢慢养成了较好阅读习惯,理解能力逐步增强。
三,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自于科学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上要养成自己动手,自己主动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的习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初中学生的阅读量逐步增加,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许多时间花在识字上,就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查学生在音形义方面的掌握情况,老师对易错的字进行强调,有特殊含义的在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试译,不能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勾来,上课时提出来,师生来共同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不是老师把它翻译出来,学生写在书上。
四、复习方法的应用
要提高复习效率,还必须讲究复习方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可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对某些识记性的而又分布面广的知识,可“编制简明实用的图表”,使知识集中化、条理化。如“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这一知识点,可按“姓名”、“国籍”、“时代”、“主要作品”等项目分类编表格,填写复习;又如“识记课本中有注音的部分生字的读音”这一知识点,可将这些生字的读音按其音节分类编制表格。这种归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复习,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瞬间记忆”上升为比较牢固的“长效记忆”,而且,将原本分散的知识集中在一张表格上,便于后续的再复习。对某些理解、分析性的知识,可根据有关知识的不同特点,采用“比较法”进行复习和训练。某些知识与知识之间,由于差别细微,往往容易混淆。这就需要对它们作细致的异同比较。如“近义词选用”,可将备选的几个近义词,从词性、词义、词的适用范围、词的感情色彩及搭配等方面加以比较,从中选出最恰当的词。又如分析句子成分,宾语和补语两种成分一般都出现在谓语之后,因此,常常容易“张冠李戴”。如果从句子的结构和词性上作一番细细的比较,就不难掌握它们的不同特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好方法能让人们获得成功,好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好习惯。一个人好习惯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总之,要提高初中语文的学习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究,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利用设问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学和人文教学的把握,整体推进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