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中国社会在近三十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发生裂变,社会处于变革中的转型时期。底层叙事文学作品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崛起的。无独有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的民主化运动同样孕育了其民众文学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韩都涌现了大批关注底层人民,叙写其苦难生活的文学作品。本文聚焦于文学角度,对中韩在社会转型时期描写底层人民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底层文学 韩国民众文学 叙述对比
中国底层文学和韩国群众文学的大量涌现都是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中,很多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底层群众,以自己的良知和强烈的责任感,用文学描摹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突出他们的生存问题。这一时期中韩不仅都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还都在文坛上引起了关于文学性的话题争论。虽然民众文学和底层文学产生于社会制度背景迥异的两个国家,出现在相隔几十年的不同时期,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变革时期,对底层人民的关注是一致的。
一、概念比较
(一)中国“底层”和韩国“民众”的定义
如何理解“民众文学”的定义取决于如何理解民众这一词汇,“民众”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在上个世纪“民众文学”这一概念产生时,韩国学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学术论点,其中朴玄采的论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众以工人阶级为基本成员,农民、小工商者、城市平民以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后来有学者将“民众”的概念延伸到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更广泛的范围。
而“底层”一词其空间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自近代以来,中国学界里说的“底层”和劳苦大众、劳动人民以及阶级分析中的无产阶级有一定的联系。国内的分层研究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指出,底层包括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类资源的人。
从定义的范围来看,中国的“底层”和韩国的“民众”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指非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的人,但是韩国“民众”的概念涵盖了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以及中产阶级等更广泛的范围。
(二)社会历史背景比较
众所周知,韩国是亚洲地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后半期韩国社会进行了长期的民主化运动的抗争,韩国民主化社会制度可以说是建立在半个世纪的民主的血泪史之上的。民众文学的发展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民主运动最激烈的时期。正如我们在韩国“民众”定义里所论述的,“民众”的概念范围不断延伸,其实是民主运动进程中为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而进行的策略。可以说,韩国文坛上民众文学的崛起是伴随其民主化运动的进程的。
与韩国文坛出现的“民众文学”建立在社会制度变化的基础上不同,中国“底层文学”的兴起更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迅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富豪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底层叙事的评论中,往往会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讨论的重点并不在于“底层问题是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底层问题”。很多有责任感的作家直面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通过描绘小说人物,表现了中国底层百姓面临的一些问题。
二、价值观比较
从2004年起,以曹征路的《那儿》和陈应松的《马嘶岭学案》等文学作品为标志,众多的底层文学作品中,作家以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文学性地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悲剧,深刻地揭示出底层生活的困境,同时也批判了底层人民身上的愚昧性和劣根性。作家通过文学将底层农民生存的贫困、痛苦和迷惘展现出来,传达出作家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启蒙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而韩国民众文学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南北韩分裂,独裁专制限制民众自由,分散造成了无数离散家庭的民众的伤害,文坛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民众文学凸显底层民众的困境,反对朴正熙的强压政策,呼吁民主自由。说明其传播和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需求,成为了知识分子表达政治思想的一种途径。民众文学在实践性运动中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其除了关注弱势群体之外,亦是民主斗争在文坛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中国底层文学还是韩国民众文学,都在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困难、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两个概念都是从它们各自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都有其特殊的文学意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悄然流淌。
参考文献:
[1]秦洁.关于“底层”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报,2010(12).
[2]阮南.新世纪“底层文学”中农民题材小说的启蒙叙事[J].湘南学院学报,2013(02).
[3]崔元直,等.韩国民众文学访谈录 [J].天涯,2015(04).
[4]苑英奕.中国“底层叙事”与韩国“民众文学”的概念比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02).
(作者简介:杜翠芳,女,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韩国文学)
关键词:底层文学 韩国民众文学 叙述对比
中国底层文学和韩国群众文学的大量涌现都是在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中,很多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底层群众,以自己的良知和强烈的责任感,用文学描摹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突出他们的生存问题。这一时期中韩不仅都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还都在文坛上引起了关于文学性的话题争论。虽然民众文学和底层文学产生于社会制度背景迥异的两个国家,出现在相隔几十年的不同时期,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变革时期,对底层人民的关注是一致的。
一、概念比较
(一)中国“底层”和韩国“民众”的定义
如何理解“民众文学”的定义取决于如何理解民众这一词汇,“民众”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在上个世纪“民众文学”这一概念产生时,韩国学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学术论点,其中朴玄采的论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众以工人阶级为基本成员,农民、小工商者、城市平民以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后来有学者将“民众”的概念延伸到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更广泛的范围。
而“底层”一词其空间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自近代以来,中国学界里说的“底层”和劳苦大众、劳动人民以及阶级分析中的无产阶级有一定的联系。国内的分层研究中,《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指出,底层包括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类资源的人。
从定义的范围来看,中国的“底层”和韩国的“民众”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指非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的人,但是韩国“民众”的概念涵盖了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以及中产阶级等更广泛的范围。
(二)社会历史背景比较
众所周知,韩国是亚洲地区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后半期韩国社会进行了长期的民主化运动的抗争,韩国民主化社会制度可以说是建立在半个世纪的民主的血泪史之上的。民众文学的发展就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民主运动最激烈的时期。正如我们在韩国“民众”定义里所论述的,“民众”的概念范围不断延伸,其实是民主运动进程中为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而进行的策略。可以说,韩国文坛上民众文学的崛起是伴随其民主化运动的进程的。
与韩国文坛出现的“民众文学”建立在社会制度变化的基础上不同,中国“底层文学”的兴起更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迅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富豪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底层叙事的评论中,往往会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讨论的重点并不在于“底层问题是什么”,而在于“怎样表现底层问题”。很多有责任感的作家直面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通过描绘小说人物,表现了中国底层百姓面临的一些问题。
二、价值观比较
从2004年起,以曹征路的《那儿》和陈应松的《马嘶岭学案》等文学作品为标志,众多的底层文学作品中,作家以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文学性地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悲剧,深刻地揭示出底层生活的困境,同时也批判了底层人民身上的愚昧性和劣根性。作家通过文学将底层农民生存的贫困、痛苦和迷惘展现出来,传达出作家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启蒙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而韩国民众文学主要是在20世纪后期南北韩分裂,独裁专制限制民众自由,分散造成了无数离散家庭的民众的伤害,文坛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民众文学凸显底层民众的困境,反对朴正熙的强压政策,呼吁民主自由。说明其传播和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需求,成为了知识分子表达政治思想的一种途径。民众文学在实践性运动中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其除了关注弱势群体之外,亦是民主斗争在文坛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中国底层文学还是韩国民众文学,都在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困难、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两个概念都是从它们各自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都有其特殊的文学意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悄然流淌。
参考文献:
[1]秦洁.关于“底层”的相关概念及其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报,2010(12).
[2]阮南.新世纪“底层文学”中农民题材小说的启蒙叙事[J].湘南学院学报,2013(02).
[3]崔元直,等.韩国民众文学访谈录 [J].天涯,2015(04).
[4]苑英奕.中国“底层叙事”与韩国“民众文学”的概念比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02).
(作者简介:杜翠芳,女,硕士研究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韩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