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贷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交易和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长久的、艰难的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结合国外先进实践经验和国内具体操作环境,本文进行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一、引言
银行业是我国传统金融业的主要构成之一。银行业体系具有天生的脆弱性,风险管理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给个体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不良影响。信贷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所以信贷风险管理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不斷扩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管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显得日益重要和必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体系初步建成。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采取贷款分类、信用评级、授权管理等措施,初步建成了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体系。信贷风险识别体系的核心是贷款五级分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第一是正常、第二是关注、第三是次级、第四是可疑、第五是损失。贷款五级分类原则根据客户所具有的对贷款本息的最终清偿能力划分等级,同时还要把客户的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分类基础。信贷风险度量体系的核心是信用评级制度。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针对信贷客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其中针对企业的较为成熟。信用评价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财务质量、盈利能力、经营规模、信誉损失、管理者素质等。
2.信贷风险决策和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信贷风险决策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授权管理,二是审贷分离。在授权管理这方面,我们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比如权力下放到支行,权力集中在贷款的审批委员会,以及权力集中在各个分行信贷部门等。“审贷分离”则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这个原则有以下作用:将对客户的调查权与对贷款的批准权放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以此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权力均衡与制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水平不高。
1.1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银行需要学习国外的信贷风险量化治理方案,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量化管理制度,以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评判标准存在问题,例如银行缺乏针对信贷风险处理工作的计量机制,银行的信用评级工作存在人为成分的影响。
1.2缺乏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手段。银行最常用的两种贷款方式是提供抵押和提供第三方担保。提供贷款和提供第三方担保方式可以部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但贷款人无法按期如数偿还贷款的问题仍屡屡出现。对于抵押贷款银行可以掌控偿还的其他方式,但数额往往会产生亏损。除此之外,银行还要承担担保人的诚信危机。
2.信贷风险内部监管不健全。
2.1信贷风险内部监管机构不完整。中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内部监管机构,缺少贯穿始终的既相互垂直又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信贷风险监管的制度规定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实际的操作性。而且信贷风险监管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制度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制度更新完毕,新的问题又要出现。风险监管因此缺失了时效性和动态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构对各自权责的规定不够详细明确。在权责不明晰的情况下,各监管部门在办理业务时不愿放权,出现问题时又互相推诿,内部监管的作用大大削弱。
2.2计算机监管系统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全面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业务操作也基本全部在专用系统上进行。但是在信贷风险监管工作这方面,计算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为达到特定目的进行的违规操作等行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追根溯源。在加强电子化监管以提高信贷质量这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改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1.1细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日趋成熟,但许多细节上和执行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银行应将信用评级、客户分类、五级分类等工作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当前,银行缺乏独有和完善的中介评估的功能。第一步是对客户门槛的要求和判定,这对风险控制很重要。为了增强分析客户信用的能力,银行应辩证地判别客户情况,科学地判断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密切注意贷款客户的财务以及经营情况,同时银行的信用等级要随着客户现实情况改变。
1.2系统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可以严格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相互掣肘的准则进行。在组织框架、业务操作和管理流程的调整方面,构建垂直化、独立化、权威化的内部管理组织构造。在银行内部设置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要定期开展,听取风险管理部门的报告,审核并修订风险管理政策。审计稽核委员会是银行内部管理的最高监督机构,稽核委员会领导下的稽核部门作为执行机构,自力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其对下属机构的全面稽核是周期化的,循环反复进行,同时安排特定的专项稽核。
2.强化信贷风险内部监管建设。
2.1建立完整的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监管机构。银行要建立完整的信贷监管机构需要按照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流程划分责任,维护客户由分行客户经理负责;贷前的考核和评审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或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贷中以及贷后的工作交由分行的相应部门负责,不良贷款的抵押资产由总行最后进行处理。各部门工作相辅相成,银行建成一个完整的信贷风险监管机构。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监管系统。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银行监管工作的完善应更仰仗于计算机技术,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在计算机监管的加持下会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内部监管的需求研发出专业的操作系统,以实现对信贷业务进行点对点的风险掌控。银行在使用计算机监管系统时要坚持审慎态度,各部门权力要独立,工作人员权限要清晰,软件设计、开发等相关人员不得进行信贷业务的办理。
参考文献:
[1]. 郭丹,董影.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3.
[2]. 王娜. 招商银行信货风险管理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3.
[3]. 李舒.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5.
[4]. 闫珏炜. 银行信货风险管理中Logistic模型的引入[J]. 财会月刊,2009,(32):7-9.
作者简介:孙愫(1993—)女。民族:汉。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金融学学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信贷风险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一、引言
银行业是我国传统金融业的主要构成之一。银行业体系具有天生的脆弱性,风险管理上的任何疏忽都可能给个体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给整个金融业带来不良影响。信贷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所以信贷风险管理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不斷扩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管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显得日益重要和必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体系初步建成。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采取贷款分类、信用评级、授权管理等措施,初步建成了信贷风险识别和度量体系。信贷风险识别体系的核心是贷款五级分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第一是正常、第二是关注、第三是次级、第四是可疑、第五是损失。贷款五级分类原则根据客户所具有的对贷款本息的最终清偿能力划分等级,同时还要把客户的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分类基础。信贷风险度量体系的核心是信用评级制度。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针对信贷客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其中针对企业的较为成熟。信用评价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财务质量、盈利能力、经营规模、信誉损失、管理者素质等。
2.信贷风险决策和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信贷风险决策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授权管理,二是审贷分离。在授权管理这方面,我们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比如权力下放到支行,权力集中在贷款的审批委员会,以及权力集中在各个分行信贷部门等。“审贷分离”则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这个原则有以下作用:将对客户的调查权与对贷款的批准权放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以此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权力均衡与制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水平不高。
1.1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银行需要学习国外的信贷风险量化治理方案,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量化管理制度,以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评判标准存在问题,例如银行缺乏针对信贷风险处理工作的计量机制,银行的信用评级工作存在人为成分的影响。
1.2缺乏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手段。银行最常用的两种贷款方式是提供抵押和提供第三方担保。提供贷款和提供第三方担保方式可以部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但贷款人无法按期如数偿还贷款的问题仍屡屡出现。对于抵押贷款银行可以掌控偿还的其他方式,但数额往往会产生亏损。除此之外,银行还要承担担保人的诚信危机。
2.信贷风险内部监管不健全。
2.1信贷风险内部监管机构不完整。中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完整的内部监管机构,缺少贯穿始终的既相互垂直又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信贷风险监管的制度规定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实际的操作性。而且信贷风险监管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制度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制度更新完毕,新的问题又要出现。风险监管因此缺失了时效性和动态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构对各自权责的规定不够详细明确。在权责不明晰的情况下,各监管部门在办理业务时不愿放权,出现问题时又互相推诿,内部监管的作用大大削弱。
2.2计算机监管系统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全面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业务操作也基本全部在专用系统上进行。但是在信贷风险监管工作这方面,计算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为达到特定目的进行的违规操作等行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追根溯源。在加强电子化监管以提高信贷质量这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改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1.1细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日趋成熟,但许多细节上和执行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银行应将信用评级、客户分类、五级分类等工作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当前,银行缺乏独有和完善的中介评估的功能。第一步是对客户门槛的要求和判定,这对风险控制很重要。为了增强分析客户信用的能力,银行应辩证地判别客户情况,科学地判断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密切注意贷款客户的财务以及经营情况,同时银行的信用等级要随着客户现实情况改变。
1.2系统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可以严格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相互掣肘的准则进行。在组织框架、业务操作和管理流程的调整方面,构建垂直化、独立化、权威化的内部管理组织构造。在银行内部设置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要定期开展,听取风险管理部门的报告,审核并修订风险管理政策。审计稽核委员会是银行内部管理的最高监督机构,稽核委员会领导下的稽核部门作为执行机构,自力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其对下属机构的全面稽核是周期化的,循环反复进行,同时安排特定的专项稽核。
2.强化信贷风险内部监管建设。
2.1建立完整的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监管机构。银行要建立完整的信贷监管机构需要按照贷前、贷中和贷后的流程划分责任,维护客户由分行客户经理负责;贷前的考核和评审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或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贷中以及贷后的工作交由分行的相应部门负责,不良贷款的抵押资产由总行最后进行处理。各部门工作相辅相成,银行建成一个完整的信贷风险监管机构。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监管系统。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银行监管工作的完善应更仰仗于计算机技术,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在计算机监管的加持下会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可以针对内部监管的需求研发出专业的操作系统,以实现对信贷业务进行点对点的风险掌控。银行在使用计算机监管系统时要坚持审慎态度,各部门权力要独立,工作人员权限要清晰,软件设计、开发等相关人员不得进行信贷业务的办理。
参考文献:
[1]. 郭丹,董影.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3.
[2]. 王娜. 招商银行信货风险管理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3.
[3]. 李舒.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5.
[4]. 闫珏炜. 银行信货风险管理中Logistic模型的引入[J]. 财会月刊,2009,(32):7-9.
作者简介:孙愫(1993—)女。民族:汉。山东菏泽人,山东科技大学金融学学士。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