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两个学生的老师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岁少女的“光芒”
  
  梅香全名王梅香,她是一只深山俊鸟,是太行山深处一道美丽的光芒;梅香更像一株野菊花,娇艳而不妖冶,质朴而不卑微,在悬崖峭壁、石隙秃岩,开出一片灿烂,活出一片精彩。即使是秋冬时节,百草凋零,万木萧萧,她也能微笑着给人们送去醉人的幽香。
  梅香的家在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行政村石门村,位于太行山区,从石门步行到临淇镇,要走3个多小时。由于石门村偏僻,离当地小学较远,石门便有了一个教学点,梅香就是这个教学点惟一的老师。
  梅香成为山村教师,有点偶然。
  还是梅香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特别好,当时的老师李朝阳非常宠爱她,对她也抱着很大的期望,梅香也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是,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一次上课的时候,李朝阳轻轻地蹲在梅香的课桌前,抚摸着梅香的头问:“将来,如果老师走了,你愿不愿意做一名老师?”
  梅香点了点头。
  后来,李朝阳老师真的走了,接任的老师来了一个又一个,结果一个也没有留下来。
  2000年,16岁的梅香初中毕业,村里惟一的女老师因结婚离开了石门教学点,公派老师派不来,眼看学校就要散了,梅香想起了李朝阳老师的话,就接过教鞭,成了村里惟一的老师,一个人教一至四年级的所有课程。
  石门教学点条件差,学生到五年级以后,就要到15公里外的镇上或者邻县卫辉上学。所以,有的学生读完四年级就辍学了,有的转到了外地。因此,很多家长都把男孩子的户口迁到了山外,因为他们认为给女孩子迁户口不值得。
  后来,梅香的教学点就剩下了两名学生,都是女孩儿。这个教学点一度连个固定的地址都没有。最初,学校就是三间破旧的石头房子,由于年久失修,石头连接处的水泥多处脱落,窗户没有玻璃,屋顶部分瓦片破碎。外面下大雨,屋里面就会下小雨。梅香担心教室倒塌,就领着孩子到野外上课。一遇风雨,只能钻进山洞里。最后,梅香把学校落在了自己家里。
  梅香教学用的黑板,是用3块木板拼成的。晴天,院落就是孩子的教室,两张凳子就是孩子的课桌;每逢雨雪天,梅香的床铺就成了孩子们的课桌……
  这几年,随着太行山的旅游开发,有些村民迁出了大山,而梅香一直执著地坚守着,尽管只剩下两个学生。
  
  太行山中野菊花
  
  梅香教书一年多后,乡里通知她,说上面要派一个公办教师过来,让她暑假过后就不用再去了。但暑假过后,这个公办教师没有来,于是,梅香又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又过了一年,乡里又给梅香打电话说,又给石门派了一个公办教师。同样,艰苦的教学环境又阻止了第二个公办教师的脚步。
  当梅香第三次被叫回学校时,她心里充满了委屈,甚至是愤怒。正在这时,梅香儿时伙伴回乡向她讲述了外面的世界,梅香心动了。但到了秋季开学,一直没有公办老师来,乡里又让她教。梅香想,还是放弃吧,但后来想了想,还是不行,还得教。
  教师节里一个孩子的一束野菊花,让梅香彻底打消了弃教的念头。
  那天上午,上课将近一个小时了,3年级的王金丽仍未到来。发生了什么事?梅香向王金丽家走去。
  路上,梅香迎面碰到了王金丽,小姑娘的手上,正捧着一束野菊花,野菊花上面还闪耀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那份灿烂,动人的生机令梅香动容。
  小姑娘看到梅香,把野菊花伸到梅香胸前:“祝梅香老师节日快乐!”
  梅香接过野菊花,低头看着小姑娘:她的裤子湿透了,鞋上沾满了泥巴。梅香心疼地把她揽在了怀里。在梅香的追问下,小姑娘才说,她早上5时就起床上山了,要摘最大、最好看的菊花给她的梅香老师。
  梅香流泪了。是啊,在所有的花中,野菊花大概最普通最不起眼,但在秋天,漫山遍野的黄色小花散发着苦涩的清香一丛丛一簇簇灿烂地绽放,好像在深秋的风中举起了她们金色的旗帜,向自然展示她们的骄傲和梦想。
  这束野菊花深深打动了梅香!她暗下决心,只要有一名学生,也得坚持下去。
  坚持其实很难,因为大山深处太单调。
  灰色是这里的主色调,灰色的天,灰色的地,在灰色的山谷边横卧着几个萧瑟的山村,偶尔从那里升起一缕炊烟,却不见层林尽染的风韵,只有零星的老树在浸着寒意的风中摇摆着……
  但是,这里也有鲜亮的色彩,就是梅香和她的两个学生,每天叽叽喳喳地闹着,笑声不断地划过灰色的天幕,他们好像习惯或者并不在意这样的环境。他们的身影,随着下午最后一次铃声响起,渐渐离去;朗朗读书声,又在每天的晨钟中开始……
  “老师,山里的野菊花又开了,我们摘了几朵送给你。”孩子就像花。多纯真的愿望,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温暖着梅香的心。梅香小心翼翼地把花插进花瓶,摆在书桌上。
  一个年头又一个年头过去了,梅香的书桌前,总有几朵金黄的菊花相伴,点缀着梅香那拥挤的书桌和闺房。
  在没有菊花开放的季节,梅香也会倚在裸露的石头上,脑海里浮现出孩子们粘着泥土、浸着汗水的笑脸。透过笑脸,梅香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开得好艳,好艳!
  梅香的婚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梅香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山里面的女孩往往结婚很早,漂亮的梅香更是吸引了远近的小伙子的眼球,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梅香因为舍不得村里的孩子,错过了很多好姻缘。前年,林州市委书记来亮来到石门,说要给梅香在林州或者安阳介绍个好对象,把她嫁到城里,问梅香愿意不愿意去。
  梅香羞怯地说:“男方得同意俺留在山里教书。”
  后来,68岁老支书张福根急了,就把邻村西牛村的小伙子张云强介绍给了梅香,虽说是邻村,但两地之间也有十多里路程。
  张云强尝试着想让梅香放弃这个学校,但是她死活不依。梅香说:“要放弃,你就先放弃我吧。”
  张云强舍不得放弃梅香,只好答应梅香的要求,还向梅香保证,婚后还回娘家住,继续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有了保证,梅香答应嫁给张云强。
  2006年12月14日,梅香结婚了。她仅有的两个学生哭了,学生说:“老师要走了。”
  附近村里的人都赶来参加梅香的婚礼,他们说:“拖了这么久,梅香终于嫁出去了,她没有离开太行山。”
  那天,梅香穿着红色的长大衣,崭新的牛仔裤。平时的披肩长发也扎了起来,好看的瓜子脸涂着胭脂。梅香家聚满了前来道喜的村民,很多人干脆站在院子里。随着梅香走出家门,不到3米宽的石头路两边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按照习俗,梅香的父母在村口停了下来,石门村的乡亲也停住了。山村婚礼比较简单,没有轿车,也没有花轿,梅香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向新郎家走去。
  听说张云强娶了一只金凤凰,张云强所在的小山村和方圆几个村子沸腾了,纷纷前去道贺。院子外面的10个煤炉上放着装满食物的吊锅,“扑扑”向外冒着热气,所有的人都在议论着这场婚礼,90岁的村民王新民说:“活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来这么多人。有10个吊锅炖菜呢,之前我见过最多的一次婚宴是6个吊锅炖菜。”
  婚后,梅香舍不得让学生翻山越岭去婆家上课,但她也不能天天住在娘家,这样对老公张云强也不太公平。
  张云强常年在外打工,走的地方比梅香多。由于梅香舍不得孩子们,又不愿意放弃教学,他也就依了王梅香的意思。现在,梅香住在娘家,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每星期五,张云强把梅香和两个学生接到婆家住,星期一早上,再把她们送回去。
  梅香只有这两名学生了:8岁的王冬梅,7岁的王林芬,都读一年级。她走到哪里,就把学生带到哪里。
  张云强听梅香的,他说:“我会一直支持梅香的工作,除非她自己有什么想法了。有这么多人关注她,我心里也特别舒服。”
  
  感动中国的“网络红人”
  
  梅香的美,使她很快成了“网络红人”,这是梅香始料未及的。
  长在深山里的这朵野菊花进入公众视野,不能不提到一个地方论坛——水冶论坛。
  水冶是河南省安阳县的一个镇,2007年1月26日,水冶论坛一个名为“故乡的云”的网友看到一篇有关梅香的报道后,组织了7个网友赶到石门村去探望梅香。
  梅香老师和她的两个学生带着网友们在山里转了转,拍了一些照片。网友们问梅香,能不能把照片发到网上,她说:“我的照片让那么多人看,不太好,在大山里习惯了,我不希望见陌生人。”
  后来,“故乡的云”终于说服了梅香,把照片发到了水冶论坛。
  “故乡的云”没有想到,这些照片会在网络中迅速传播,梅香在深山中纯洁嫣然的笑容“俘虏”了众多网民的眼睛,天涯、凯迪、网易论坛都转载了。
  网友纷纷对梅香给予极高的评价:“感动”、“中国最美的女教师”、“敬佩”、“人美心更美”等赞美之词溢满论坛。
  2006年2月1日,正在网络好评如潮时,北京青山影视工作室艺术总监申青林也在网上看到了梅香的消息。原来,申青林早在2005年就开始关注梅香了。为了记录梅香真实生活情景,申青林前后去了梅香所在的村庄七八趟,拍下了许多珍贵而又感人的镜头,后来,制作成纪录片《梅香》。2007年1月19日,《梅香》荣获2006年度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奖,全球范围内获得优秀奖的仅有13部作品,包括《梅香》在内的这些优秀作品将角逐最高奖——TVF摄影大奖。
  申青林说,梅香已经产生了“国际影响”。
  2007年2月2日,梅香又收到大河网的邀请,大河网对梅香进行了网络直播。那天,很多网友都对梅香进行留言, 网友“清源”说:“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美女’更不怕山窝窝深!她,以德育人,她是当地山民的骄傲,她是两个小学生的骄傲。她以自己的‘美’照亮整个山区教育事业!她是教育界的光荣!”
  在大河网聊天之后,工作人员带着梅香和她的两个学生游览了郑州。
  目睹都市的繁华,梅香不好意思地说:“我经常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也知道外面很好,那里确实很繁华,但不属于我。”
   梅香说,她的事业在家乡,在石门村。
  多么纯朴美丽的女孩,就这样,风风雨雨,有欢喜也有悲伤,走过了8个年头……
  (责编/张俊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A    大三的时候,我在校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艺对对碰”的节目。在每个周二、周五的中午,伴着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我和我的搭档就会为全校师生送上一篇精美的散文或一首精致的诗歌。这个节目在校园里很受欢迎,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我的搭档就是我的男朋友李金波,我们的爱情让我们的工作充满默契。  在蔷薇迎风摇曳的一个午后,我在上课的途中经过留学生宿舍。往日淹没在摇滚乐中的小区一派和煦宁静。突然,一个声
期刊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八点半,医院来了一位老人,看上去八十多岁,是来给手指拆线的。他急切地对我说,9点钟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照顾一下。  我先请老人等待一下,我看了看他的病历,心想,如果按照病历,老人应去找另一位大夫拆线,但那至少得等一个小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正好当时我有一点空闲时间,我就来为老人拆线。  我拆开纱布,检查了一下老人的伤势,看到伤基本上已经痊愈,便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拆了线
期刊
1    刚和他认识那会儿,他在城里,她则在城郊一家公司上班。她周末回父母家,顺便和他见面,周一再搭早班车回公司。那时,这个城市的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每个周一早上,她会走十多分钟的路,赶到一个岔路口的站牌去等班车。班车不太准时,应该六点半来的车,有时早来有时晚来。为了按时上班不迟到,她不得不六点就起床,站在路边等车。冬天早上六点,还是漆黑一片,路上更没有几个行人。她一个人站在路边,孤零零地在寒
期刊
我和汪海平静地离婚    1998年春天和汪海结婚时,我才22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汪海是我父亲一位老同事的孩子,我们在父母的安排下认识了,交往了不到半年,我们就结婚了。  汪海比我大4岁,是那种不爱说话的男人,但对我很体贴。我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婚后,我渐渐对这份看似稳定的工作失去了兴趣。2000年9月,我不顾汪海的反对向学校提出了辞职。我的不顾后果令他很失望。好在我很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期刊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相由心生”。国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一个人要对他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就是说,人的相貌除了先天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修行。表情是心的折射,经常的表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容颜。所以,养颜必先养心。   养心,首先要不断学习。因为当你在学习的时候,你的心境是单纯的,你的神态是认真好奇的。单纯的心境和好奇的神态,不就如同心无杂念的孩童吗?而经常的好奇与单纯,又会引导你的身心接近年轻人
期刊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亲人、身边的爱人的关心和付出漠然置之,认为那是应该的,没想到她们也有委屈,她们也需要你的安慰和关心。    有一位表演艺术家,在功成名就之时,被电视台邀请去做了一档访谈节目。与表演艺术家一同受邀的嘉宾有他以前的同事、朋友、他的弟子、以及不少热心观众,还有他的妻子。在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下,我们知道:他不但艺术成就极高,得过不少奖项,在同行中可谓德高望重。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和睦、子女
期刊
老贾是做餐饮业的,在本城很有名气。他的名气不是因为他的资产在业界数一数二,也不是因为他的菜品有多么出色。  老贾的出名另有原因。  老贾有三家店。一家经营中餐,一家经营火锅,还有一家称为平民餐馆。这家平民餐馆其实是一家民工餐馆。老贾是这样经营的:早餐是馒头与稀饭,馒头两毛钱一个,稀饭不要钱。中餐与晚餐,店里最贵的菜是红烧肉与盐菜烧白,每份三块,其他的菜都是一块、八毛和五毛,米饭不要钱。一到开饭时间
期刊
的祖父是林场的老会计,二十多年前,他从林场退休,却依然闲不下来,于是就在林场不远的地方开了附近第一间便民小店,卖些日常用的小东西。自从小店开门的那一天起,小店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那间二十平米不到的砖瓦小屋,立在常有薄雾笼罩的山间的马路旁,显得古朴而安详。  那时,林场附近的农民还很贫穷,也没有什么娱乐,不像如今享受着风景区的待遇。于是,山间的老人就喜欢去祖父的小店里小坐,下一会象棋,泡一壶茶。祖父
期刊
我的哥哥对我说:我开了个小工厂。我要努力一次,免得老后悔。行了就挣点钱发点小财,失败了大不了再去打工。离儿子上大学还有八年,为了他吧,我也得试一试。我说这话说得真委屈,你要是为了你儿子上大学,大可不必去开厂,实在没钱了,贷款上也行。说到底,你还是为了自己。别给自己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你不想过那种有钱人的生活?  男人一说到努力赚钱,多数是说为了老婆,为了孩子,从来不说为了他自己。说得好听些,你是真正
期刊
A    周日,仍没盼来加班的电话。寂寞冷雾般弥散开来,恐慌一点一点地爬上心头。逃也似地,我跑出刚刚买下的小公寓,直奔闹市区。而后,如同以前的许多次,将自己定格在喧嚣的街头。  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看着熙熙攘攘过往的人群,听着车声人声混杂的交响,摇摆着的心开始安定下来。跟卖报的大嫂要了份报纸,又在小吃推车里买了根玉米,坐到花坛边上,一粒一粒地啃着玉米,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报纸——这一天,看来又要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