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講解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多种方法把历史讲出新意,讲出活力,讲出情感,使学生乐学且学有所获,这既符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符合培养能力型、素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也符合高中生自身的认知特点。结合对当前教学情况的认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讲解方法的探索上我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调查实践讲解法
历史课的知识讲授有着本学科自己的特点。作为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接受不单单是在短短的一节课上,而是要在社会中,在一个比较大的视域范围内。为此,老师们在讲述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社会实践调查法。社会实践调查法,其实也就是在讲述到某一历史事件,遇到某一个不容易理解的历史事物或者概念时老师可以要学生做一下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
比如,我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时,其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并沿用到今天的耕耙耱技术。由于许多学生都是90后的人,对于这种耕作技术不是特别的理解,甚至可能会把这个当做一个近似神秘的农业耕作技术。为了增强学生们对这一个耕作技术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感悟历史和认知历史,我要求学生回到家里面问问家长,什么是比较简单的耕耙耱技术,具体操作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历史不是死板的背诵课本,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
再比如,我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11、12课的时候,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还专门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作业,要学生们采访一些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的家里的长辈,主要是问他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回忆和认识。比如关于农业合作社,关于大跃进,关于人民公社,关于农村土地分配,关于粮票、油票等问题。在后来的课堂交流上,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同学调查的非常详细,还有一些相关的文字和录音记录,甚至有的同学还把家中收藏的建国之后的一些粮票、油票等拿出来展示。课堂气氛非常地活跃,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堂激情活跃的历史课,一个非常生动的历史再现。
二、情景再现讲解法
在讲述某一历史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尽量借助一些影视媒体、自身经历等手段将问题贴近化,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1单元中的第3课《中国古代的商业》时,会讲到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关于宋朝时期市的一些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许多同学都看过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片段进行讲解。其中,武松怒杀潘金莲一节的一些场景设置就是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恰当描述。其中有:武大郎的家,楼下是武大郎蒸馒头的地方,楼上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住所。他的对面王婆家一楼是茶馆,二楼就是居住的房间。并且,武大郎做完炊饼去卖的时候,也不管天早天晚就挑着担子去街上叫卖炊饼。同学们对这个场景描述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可以藉此由学生说出宋朝市的特点:坊、市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经营时间昼夜相连。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加深了一步,也便于记忆。
甚至,在看过历史画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我们还可以再幽默一下,“同学们,看到王婆在门口卖茶水吗?我可是闻到了武大郎的炊饼香味了啊!”
三、情感理解讲解法
历史教学不是干巴巴的读资料,也不是简单的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叫学生去看,去背诵。新课程的改革,其中一个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体悟和感触,服务于现实社会。
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时候,老师们会谈到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会引入相关图片讲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情感理解法进行讲解。“同学们,假如,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周末,你和你的同学来到咱们市的景观带游玩,放眼望去,绿树葱葱,垂柳绕堤岸,鸟语伴花香。你和你的朋友到水中划船,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那么,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心旷神怡!”学生们会对老师的这种描述有一种心灵上的美好认同感。老师进而说:“同学们,如果你去另外一个地方游玩,发现河岸边高立的烟囱在向天空喷着黑色的气体。堤岸边,垂柳干枝枯木,提鼻子一闻,一股臭鱼臭袜子味,于是,你来到水中划船,发现鱼儿都在仰泳,时不时的还有一两只乌龟在晒肚皮。啊!你觉得轻松惬意!”此话一出,学生们哗声一片。老师的两种描述在学生的心理情感接受方面产生了强烈反差。他们就会对工业革命有进一步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会认识到工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也更加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朱熹《观书有感》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是鲜活的,历史是灵动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发掘晶莹剔透的活水,用千变万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一、调查实践讲解法
历史课的知识讲授有着本学科自己的特点。作为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接受不单单是在短短的一节课上,而是要在社会中,在一个比较大的视域范围内。为此,老师们在讲述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社会实践调查法。社会实践调查法,其实也就是在讲述到某一历史事件,遇到某一个不容易理解的历史事物或者概念时老师可以要学生做一下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
比如,我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时,其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并沿用到今天的耕耙耱技术。由于许多学生都是90后的人,对于这种耕作技术不是特别的理解,甚至可能会把这个当做一个近似神秘的农业耕作技术。为了增强学生们对这一个耕作技术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感悟历史和认知历史,我要求学生回到家里面问问家长,什么是比较简单的耕耙耱技术,具体操作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历史不是死板的背诵课本,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
再比如,我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11、12课的时候,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还专门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作业,要学生们采访一些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的家里的长辈,主要是问他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回忆和认识。比如关于农业合作社,关于大跃进,关于人民公社,关于农村土地分配,关于粮票、油票等问题。在后来的课堂交流上,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同学调查的非常详细,还有一些相关的文字和录音记录,甚至有的同学还把家中收藏的建国之后的一些粮票、油票等拿出来展示。课堂气氛非常地活跃,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他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堂激情活跃的历史课,一个非常生动的历史再现。
二、情景再现讲解法
在讲述某一历史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尽量借助一些影视媒体、自身经历等手段将问题贴近化,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1单元中的第3课《中国古代的商业》时,会讲到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关于宋朝时期市的一些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许多同学都看过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片段进行讲解。其中,武松怒杀潘金莲一节的一些场景设置就是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恰当描述。其中有:武大郎的家,楼下是武大郎蒸馒头的地方,楼上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住所。他的对面王婆家一楼是茶馆,二楼就是居住的房间。并且,武大郎做完炊饼去卖的时候,也不管天早天晚就挑着担子去街上叫卖炊饼。同学们对这个场景描述并不陌生。那么,我们可以藉此由学生说出宋朝市的特点:坊、市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经营时间昼夜相连。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加深了一步,也便于记忆。
甚至,在看过历史画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我们还可以再幽默一下,“同学们,看到王婆在门口卖茶水吗?我可是闻到了武大郎的炊饼香味了啊!”
三、情感理解讲解法
历史教学不是干巴巴的读资料,也不是简单的制作一些精美的课件叫学生去看,去背诵。新课程的改革,其中一个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体悟和感触,服务于现实社会。
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时候,老师们会谈到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会引入相关图片讲解。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情感理解法进行讲解。“同学们,假如,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周末,你和你的同学来到咱们市的景观带游玩,放眼望去,绿树葱葱,垂柳绕堤岸,鸟语伴花香。你和你的朋友到水中划船,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那么,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心旷神怡!”学生们会对老师的这种描述有一种心灵上的美好认同感。老师进而说:“同学们,如果你去另外一个地方游玩,发现河岸边高立的烟囱在向天空喷着黑色的气体。堤岸边,垂柳干枝枯木,提鼻子一闻,一股臭鱼臭袜子味,于是,你来到水中划船,发现鱼儿都在仰泳,时不时的还有一两只乌龟在晒肚皮。啊!你觉得轻松惬意!”此话一出,学生们哗声一片。老师的两种描述在学生的心理情感接受方面产生了强烈反差。他们就会对工业革命有进一步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会认识到工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也更加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朱熹《观书有感》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是鲜活的,历史是灵动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发掘晶莹剔透的活水,用千变万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