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如锦,不如榜上题名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人间芳菲至,从阡陌小路到重楼深巷,花树闪现。于天下士子而言,除了这满眼繁华,还有一件更为动人心弦的事—放榜。唐承隋制以科举入仕,每到正月,士子们齐聚京师,将平生所学尽付卷纸,随后便惶惶不安地等待着主考官及翰林学士们的公判。
  这年的放榜之地在崇真观南楼,士子们早早来候。随着噼啪的炮仗声和惊起的缭绕烟尘,放榜的吉士娴熟有力地将榜文铺展张贴起来。士子们急不可耐地纷纷拥上,屏气敛息地对着榜单一一核对,有谁在低声念叨着榜文上的名字,少顷忽然爆发出一声哀号,人群紧接着喧哗热闹起来,有人要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庆幸此后家中九族光彩新,有人举止似要扶摇直上九万里,自然也有伤心寂寞的落榜人,筹划着继续借住酒家,留在长安,再攻读三年。
  春色如此丰盛,竹苑深深,一蹁跹少女与友人游到了此处。碧空如洗,远山笼烟,额上是花影缤纷,芬芳弥漫,此景如画,少女随即吟道:“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是啊,花一落,游人就像鱼儿见着了鱼饵一般,纷纷抬头观赏。当真是妙趣横生,友人对她的奇思盛赞不已。少女正是鱼幼微。
  几人游兴正浓,忽听远处楼台上有喧嚣之声,来到近处,听着此间众人说些相互吹捧的酸话,再观墙壁上墨迹未干的诗句,鱼幼微这才明白,原来是高中的士子们在此题诗庆贺。
  鱼幼微不禁嗤笑出声。她自是不把这些粗陋诗句看在眼里。虽为女子,她却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六岁诵《诗经》,平日好书善诗,十二岁便闻名长安,惊才绝艳。然而纵是腹中诗书万卷,于她也不过是华丽装饰。
  这是男子的仕途,男子的江湖,身为女子,从来只能默默守在帘后,百年苦乐由他人。倘若自己也能够凭借才华跻身那片广大的人生,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际遇……她不平,却又无力与宿命抗争,唯有排开众人,借得邻人之笔,潇潇洒洒地在壁间题下字字珠玑:“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山峰连绵,初春晴好,男儿们在考场尽抒胸中谋略。本是气势雄浑的前瞻,她却陡然转笔—可恨生为女儿身,裙钗掩住了才情,使得她无法在那庄严的科举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能眼睁睁看着并羡慕那一个个蕴藏大好前程的名字。
  在场士子无不瞠目结舌。古往今来,只知女子有三从四德,终日躲在闺中做针黹女红,纵然有了一位女皇帝,却也从不曾为女子的地位争取什么。而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所有人都认为天经地义的世道和规则提出如此大胆的质疑,何时才能让她们也有一举高中、衣锦还乡的资格呢?这种微弱的诉求真切惊人,却终究掀动不了泰山般牢固的伦常。
  后来,由温庭筠牵线,她结识了李亿。她终究没能让自己获得与须眉争雄的机会,从妾室又沦落为弃妇,在咸宜观出家为女冠。她恨这世道对女人的不公,纵然不能更改全局,也妄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命运,于是她在观中诗文候教,如鱼得水地混迹于高官贵人之间。只是,偶尔夜深人静时,她还是能想起那些不平之意,唱一唱“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哀叹来宽慰自己。
  —以我倾国之姿,连宋玉都可得到,何必恨那负心的状元郎?以我国士之才,自能冠绝一时,何必去艳羡那榜中之名?
  宽慰自己也罢,真的骄傲也罢,想来在年年岁岁的春光如锦里,在榜上才子烈火烹油一般的声势中,鱼幼微心中总会留有一份难言的缺憾吧。
  就如同如今许多女子,一支朱笔满以为可以闯出个书里乾坤,改写一生庸碌只知相夫教子的命运。但机会往往和运气同步。或因一时挫折,或心理不够强大,或天资所限,在打马抢过独木桥时被挤下身来。从此那些花团锦簇四时明媚的未来之景,便被一场考试生生涂画成另一团样子,无论甘与不甘,都要走一条世俗之路。
  然而至少,路途总是有的,且不止一条。
  千年前的鱼幼微,即便在年华正好才思馥郁时,也只能在描眉点唇之余,提笔写几页伤春悲秋的文字,或者在深闺寂寞时怨一怨久候不至的意中人。她纵写得了大好河山,写得了踌躇满志,也只能在放榜人群中空看着春风得意的中举士子们,用着本可与男儿一较高下的才情作着无关痛痒不咸不淡的诗词。
  春光如锦又如何?若不能有榜上题名的机会,便似早已注定了要依附于男人的一生。
  这一生现世安稳也好,坎坷飘萍也罢,都由不得自己把握。以她满腹才华,原是有能力为自己著书立传安身立命的。如果有一个科考的机会,她会折得春来第一枝的吧,或许便不会从一个靠不住的男人辗转至另一个靠不住的男人怀里,也不必借着道姑之名才能放胆求诗文候教,而是可以光明正大觅得文字知音笔墨唱酬。她的一生会是另一番光景。
  终究,命运没有假设。青史里的她背负恶名而去,少有人曾记得她张榜之日挥笔题诗空羡榜上名的才气和豪情。
其他文献
初读蒋捷的词,第一首就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眼便被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惊艳。殷红与新绿,正如春华与秋碧,这般相衬,萌生出一种自然清瘦的滋味,居然别致得无与伦比。  但凡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诗词文人,一定活得足够寂寥。这种寂寥绝不是陈乏的苦,而是有细微的涩味,甚至带着些许清甘。自顾自地居守世外的半亩绿竹山斋,像中药甘草,或生于山顶、崖隙和麓谷,有几分寂寂寡欢、甘苦相当、喧静
期刊
那晚又落起了雨,它带着一些粗粝,自天穹奔涌而来。夜已深,临海的一方小室仍燃着烛火。书案边的男子蹙眉端坐,门窗在疾风中开开合合,密集的雨水顺势跃入屋里,主人却似毫未觉察。  这是黄庭坚调任德州的第二年,也是他远离汴梁,辗转为官的第18个春秋。官职低微的黄庭坚本想悠闲自在地打发时光,可那日偶然一瞥,便被案几上的一封书信晃了眼。  昔日光洁的纸张如今已显陈旧,却好似还有阵阵香气溢出。边缘处微微褶皱,残留
期刊
春日正好,楚国的游船顺江而下,载着楚国王子和默然侍立在侧的她。  她本是越人,十几岁时流落楚国,有幸成了王子的侍从。楚国王子子皙温和贤明,百姓都敬称他为鄂君子。一想到这儿,她悄悄抬眼看他。江风吹动他白色的衣袂,日光打下来,一切都熠熠生辉。  忽然传来的一阵歌声打断她的思绪,也吸引了王子的注意。她随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只见一个着青衣的越女拥楫划桨,驾着一叶小舟从不远处向他们划来,一边划着,一边用越语唱
期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于清寂的深夜轻声诵读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并无具体名姓,心中却有一丝忧伤掠过。想着诗中这般妆容精致,穿芙蓉裙染红指甲,会抚琴作画的女子,定是生错了朝代。她那么明艳清丽,我与她理应在胭脂香浓的宋朝相遇。  诗意浅显易懂,读来却是一阵哀伤。诗中的女子心有苦衷,最好的豆蔻年华都被
期刊
那年,周至县骆口驿,诗人元稹伫立在驿馆墙壁前静静看着一首诗,久久不曾离去。原来,那是好友白居易写下的一首诗。后来随行叠声催行,马蹄阵阵,他才匆匆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诗离去:“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他离去不久,烟尘刚定,白居易恰好也路过此地,看到墙上元稹墨迹新鲜的诗,忙问驿卒此人何处。驿卒说数日前就离去了。壁上字犹存墨香,马上人早已踪迹杳然,白居易驻足长望
期刊
我后来常常会想起第一次看见先生的那个日子。书上说,我愿化身为石桥,忍受五百年的风吹雨打,只为你能从桥上走过。那天,一身青衫的先生从桥那头走向我,他在马上对我微笑,牵起我的手温柔地问我叫什么名字。  他从凶神恶煞的人贩子手里买下我,教我读书,唤我好听的名字雪浓,在街边看到一些新奇玩意儿就买回来给我。他一直当我是他的妹妹吧,我温润如玉的先生。  后来不知怎么,那些趴在他桌案边看他读书写字的春夏秋冬就这
期刊
缕缕青丝被剃掉,落在地上惹得一片纷乱,木鱼一下下传出有节奏的敲击声。檀香袅袅间,师太手捏佛珠,一声阿弥陀佛脱口而出,“入了佛门,前尘过往便如一场梦,梦醒终成空,你的法号便叫明空吧。”  四目相对时,武媚娘面露悲戚之色,穿着灰色袍子,没了头发的她再无芊芊之姿。眼前几个女子分别被几名道姑带下去,分派在各处做些粗使杂役,早晚课也是不能少的。从此吃斋念佛,却不能忘记那段红尘往事。  她们都是天家的人,确切
期刊
河图唱过一首歌,一首有故事的歌—《不见长安》。这首歌讲述了“我”痴情于长安,却终“不见”长安的故事。不同于《世说新语》所讲,这是另一个人的长安。但故事也有相同之处—他们的长安都那样远。  在屋顶想了一整晚,终于决定告别故乡,前往梦里的长安。固有不舍,但一想到长安,便更加坚定了离开的决心。曾在书里无数次看到长安二字,却不曾到过那个遥远的地方。就像《世说新语》里晋元帝问晋明帝太阳和长安哪个远一样,明帝
期刊
郗道茂被休的那年,王献之开始患足疾。  要拆散他和郗道茂的力量太过强大,他以为这样新安公主就能打消对他的痴念,逼他休妻的诏令也将撤回,他唯一能做的、最后能做的便是自残。  他点燃艾草,将双脚架了上去。烟熏火燎中,他双脚剧痛,却也比不上心痛。他的对抗只是螳臂当车,即便瘸了又如何?新安公主不在意。  这桩姻亲已不属于他个人,是整个王氏家族与皇家攀系的政治砝码,他抵不过双重威力,最后只能含泪休妻。只是这
期刊
花事纷繁,是深闺佳人的一帘幽梦,是多情公子的一卷闲愁。诗经里将女子的容颜比作桃花,灼灼其华;楚辞里将高士的品行比作白芷,自有德馨。诗词里写到花的极多,但将观花之情写得这样意气潇洒的,当数孟郊的这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是极为生动而明晓的说法。科举制度使簪缨世族与寒门百姓之间不再不可逾越,藩篱就此坍塌。登上科举的金榜便如鲤跃龙门,是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