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世界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出发,从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论中包含着作者许多独到的发现和精辟的见解。
关键词:美学人类学;新兴学科;评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3—0140—02
张佐邦教授的《美学人类学: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版),是作者多年努力探索的成果,是一部原创性极强的力作。这种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和研究方法原创三个方面。
一、学科体系原创
由于“美学人类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多边缘交叉学科,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名称。这部著作将学科名称定为“美学人类学”,而不取国内通行的“审美人类学”,这是较为准确的。“美学人类学”是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库特1992年在其《人类学、艺术与美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这叫“持之有据”。作者认为,“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多有交叉,“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说它们不是“审美”的。因而,取“美学人类学”,就将学科名称与“艺术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较好地区分开来。如果说学科名称是“舶来品”,那么学科体系则是绝对的原创。《美学人类学》初步建构起了一个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人类审美心理生成论和人类原始文化形态论两编,它包含了“美学人类学”研究对象的两项基本内容:上编人类审美心理生成论,主要包括人种进化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自然环境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滋养、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宗教巫术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模塑、神话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等内容;下编人类原始文化形态论,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学、民族表演艺术、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节日文化等内容。人类原发始文化形态是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外化(或曰物化)形式,两者间呈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上下两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相互环扣、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表里的整体,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学科体系的建构。
二、理论观点原创
本书首次提出以下重要理论观点:(1)一反国内外学者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与原始文化艺术同步生成的观点,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在先,原始文化艺术起源在后。没有先在的审美心理图式,原始人类的第一件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是无法打制的。只是原始人在打制过程中(相当于现今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图式又会得到提升,达到新的审美层次。如此循环往复,直达观今。(2)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进化遗传之中,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环境美的感知体验,表显于第一件石器工具(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其历史上限大约是在公元前200万年至25万年直立人前期),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的影响。(3)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起源,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滋养下,在物我交流的生存实践中,人类开始从动物到人、从生理到心理的发展。审美心理是人类从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从感官愉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随之也就有了“自意识”的觉醒,由此生成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是充满审美心理内在空间结构的全部(包括集体无意识),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心理的表层部分,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因而,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审美心理”一词是极为准确的。(4)原始文化艺术起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巫术和生产劳动等多源。其原因是为了生存实用、情感交流和审美需要,这就较好地避免了文化艺术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单源论”观点。(5)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结构形态与其外化文化艺术表现形态之间呈对应同构关系。除上述5个观点外,像人种进化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自然环境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滋养、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宗教巫术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模塑、神话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等,都是前人极少涉足的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三、研究方法原创
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美学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美学人类学》首次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文艺美学方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等,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进行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问题的突破。其中主要是:(1)文化人类学方法,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探讨原始人类审美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是原始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作为我们探索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的直接依据;(2)文艺心理学方法,作者成功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马期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的理论及相关心理学方法,使对问题的研究进入到目前文化人类学尚未深入到的深层领域,逐步接近原始人类的精神特征和生命本质;(3)文艺美学方法,文艺美学是能对原始文化艺术现象和形态作形而上的宏观阐释的美学的分支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从而较好地达到对文化艺术多层次审美规律的把握和文化艺术生命底蕴的深拓,探寻原始人类文化艺术的生命意义和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4)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其中又包含了跨民族比较、跨文化比较、跨学科比较、跨时期比较,由此建构起一种文化人类学式的整体观和整合观。
以上是我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的一些粗略看法。我觉得这部专著在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和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地地道道的一部探索的成果、原创的力作。它已构建起了一个初具科学形态的学科体系。我坚信,在全体美学人类学(或曰审美人类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在全球神野中的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基础上的“美学人类学”的大厦,一定能够建构起来。
[责任编辑:李 官]
关键词:美学人类学;新兴学科;评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3—0140—02
张佐邦教授的《美学人类学: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版),是作者多年努力探索的成果,是一部原创性极强的力作。这种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和研究方法原创三个方面。
一、学科体系原创
由于“美学人类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多边缘交叉学科,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名称。这部著作将学科名称定为“美学人类学”,而不取国内通行的“审美人类学”,这是较为准确的。“美学人类学”是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库特1992年在其《人类学、艺术与美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这叫“持之有据”。作者认为,“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多有交叉,“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能说它们不是“审美”的。因而,取“美学人类学”,就将学科名称与“艺术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较好地区分开来。如果说学科名称是“舶来品”,那么学科体系则是绝对的原创。《美学人类学》初步建构起了一个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人类审美心理生成论和人类原始文化形态论两编,它包含了“美学人类学”研究对象的两项基本内容:上编人类审美心理生成论,主要包括人种进化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自然环境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滋养、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宗教巫术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模塑、神话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等内容;下编人类原始文化形态论,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族民间文学、民族表演艺术、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服饰文化、民族节日文化等内容。人类原发始文化形态是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外化(或曰物化)形式,两者间呈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上下两编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相互环扣、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表里的整体,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学科体系的建构。
二、理论观点原创
本书首次提出以下重要理论观点:(1)一反国内外学者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与原始文化艺术同步生成的观点,认为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生成在先,原始文化艺术起源在后。没有先在的审美心理图式,原始人类的第一件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是无法打制的。只是原始人在打制过程中(相当于现今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结构图式又会得到提升,达到新的审美层次。如此循环往复,直达观今。(2)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进化遗传之中,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环境美的感知体验,表显于第一件石器工具(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其历史上限大约是在公元前200万年至25万年直立人前期),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的影响。(3)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起源,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滋养下,在物我交流的生存实践中,人类开始从动物到人、从生理到心理的发展。审美心理是人类从生理快感到心理快感、从感官愉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随之也就有了“自意识”的觉醒,由此生成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是充满审美心理内在空间结构的全部(包括集体无意识),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心理的表层部分,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因而,作者在本书中使用“审美心理”一词是极为准确的。(4)原始文化艺术起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巫术和生产劳动等多源。其原因是为了生存实用、情感交流和审美需要,这就较好地避免了文化艺术产生于生产劳动的“单源论”观点。(5)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结构形态与其外化文化艺术表现形态之间呈对应同构关系。除上述5个观点外,像人种进化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奠基、自然环境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滋养、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培育、宗教巫术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模塑、神话对人类审美心理的浸润等,都是前人极少涉足的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三、研究方法原创
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由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美学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美学人类学》首次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文艺美学方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等,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进行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问题的突破。其中主要是:(1)文化人类学方法,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探讨原始人类审美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是原始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作为我们探索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的直接依据;(2)文艺心理学方法,作者成功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马期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的理论及相关心理学方法,使对问题的研究进入到目前文化人类学尚未深入到的深层领域,逐步接近原始人类的精神特征和生命本质;(3)文艺美学方法,文艺美学是能对原始文化艺术现象和形态作形而上的宏观阐释的美学的分支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从而较好地达到对文化艺术多层次审美规律的把握和文化艺术生命底蕴的深拓,探寻原始人类文化艺术的生命意义和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奥秘;(4)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其中又包含了跨民族比较、跨文化比较、跨学科比较、跨时期比较,由此建构起一种文化人类学式的整体观和整合观。
以上是我对《美学人类学》一书的一些粗略看法。我觉得这部专著在学科体系原创、理论观点原创和研究方法原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地地道道的一部探索的成果、原创的力作。它已构建起了一个初具科学形态的学科体系。我坚信,在全体美学人类学(或曰审美人类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在全球神野中的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及其文化表现形态基础上的“美学人类学”的大厦,一定能够建构起来。
[责任编辑:李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