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性,只有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身的感悟,也只有真正产生情感的共鸣,方能彰显教学的实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或实践“移情”
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移情”教学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移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移情教学;初中;语文教学
一、“移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移情又叫感情移人,是指在情感交流中,自己能与对方产生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方的心来理解世界,从而实现与对方的情感交流。
1.强化教学效果
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闼教师用富有表现力的言行,去激发学生的共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探求新知。感情的共鸣,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促进教师传授的欲望,使师生间的互动得以激活,师生关系得以优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和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必须作为一种人文内涵的传承载体。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对于学生良好的文化内涵的培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披文人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有效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尽量发挥其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才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波动的趋势下,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歌曲《父亲》,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回想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事,父亲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爱,等等,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是怎样理解父爱的。实际上,对于父爱,学生的内心感受都是一致的,联系到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被轻易的调动起来,这时再带领学生体验一下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学生就会更容易的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与作者达到情感的互动。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阅读语文文本,并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同学们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自然也无法体会苏州园林带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美感,这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时候,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饱含深情的朗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情感转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达情感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途径,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向学生传达恰当的情感韵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避免平铺直叙的阅读方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朗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时,教师要选择一种低缓又略带忧伤的语调,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同时,教师也可借助音乐的特有效果,来渲染教学气氛,播放一曲《送别》,学生在婉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中,更能体会作者那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再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典型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时,流浪在成都,然而茅屋却遭到了暴雨袭击,那时那刻的忧思之情。这样会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诗中,与作者表达出的感情相互渗透。
4.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学生的情感升华
语文教师在使用移情教学法时,要时刻立足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确保将正确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切实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真情。教师可以从文字表达方面切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诗中概述了作者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然而文天祥当时的爱国思想与当前的爱国思想还是有区别的,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借助正被大家关注的“钓鱼岛争端”,让学生将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那些勇敢的保钓人士相比较,更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再如讲解《七根火柴》时,重点选择那位牺牲同志的话和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来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出这位无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再联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能吃得饱、穿得好,又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都是由无数这样的革命先烈为我们用生命营造的,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文章的教育意义,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结束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移情法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感情,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同时通过朗诵一些富有感情的文章和诗来培养学生感受情感的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品味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实现感情升华,使学生由课本与自身形成共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曾翠红.试论“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人时代,2011(23).
[2]戴广磊.植入移情教学法,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生根发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移情”教学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移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移情教学;初中;语文教学
一、“移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移情又叫感情移人,是指在情感交流中,自己能与对方产生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用对方的心来理解世界,从而实现与对方的情感交流。
1.强化教学效果
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闼教师用富有表现力的言行,去激发学生的共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探求新知。感情的共鸣,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促进教师传授的欲望,使师生间的互动得以激活,师生关系得以优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和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必须作为一种人文内涵的传承载体。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对于学生良好的文化内涵的培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披文人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有效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导入的设计,尽量发挥其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语的设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才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波动的趋势下,顺利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歌曲《父亲》,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回想一下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过哪些事,父亲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自己的爱,等等,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是怎样理解父爱的。实际上,对于父爱,学生的内心感受都是一致的,联系到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感被轻易的调动起来,这时再带领学生体验一下朱自清笔下的父爱,学生就会更容易的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与作者达到情感的互动。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阅读语文文本,并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章描写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同学们可能多数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自然也无法体会苏州园林带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美感,这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时候,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描述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饱含深情的朗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情感转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传达情感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途径,结合教材中的文章,来向学生传达恰当的情感韵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文章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避免平铺直叙的阅读方式,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朗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时,教师要选择一种低缓又略带忧伤的语调,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同时,教师也可借助音乐的特有效果,来渲染教学气氛,播放一曲《送别》,学生在婉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中,更能体会作者那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再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典型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时,流浪在成都,然而茅屋却遭到了暴雨袭击,那时那刻的忧思之情。这样会帮助学生将情感转移到诗中,与作者表达出的感情相互渗透。
4.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学生的情感升华
语文教师在使用移情教学法时,要时刻立足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确保将正确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切实地感染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真情。教师可以从文字表达方面切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诗中概述了作者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然而文天祥当时的爱国思想与当前的爱国思想还是有区别的,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教师可借助正被大家关注的“钓鱼岛争端”,让学生将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那些勇敢的保钓人士相比较,更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再如讲解《七根火柴》时,重点选择那位牺牲同志的话和当时恶劣环境的描写来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出这位无名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再联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使学生明白,我们今天能吃得饱、穿得好,又能在温暖的教室里读书,都是由无数这样的革命先烈为我们用生命营造的,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文章的教育意义,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结束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移情法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感情,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同时通过朗诵一些富有感情的文章和诗来培养学生感受情感的能力,最后通过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品味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实现感情升华,使学生由课本与自身形成共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曾翠红.试论“移情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人时代,2011(23).
[2]戴广磊.植入移情教学法,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生根发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