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耍滑头混得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max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过同盟会,后来在辛亥革命中掌握一省政权的人,在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大都被搞掉了,但山西军阀阎锡山是个例外。
  本来就算阎锡山不激进,袁世凯也不能容忍这么一個来路很像革命党的家伙当家的。但是阎锡山乖巧得很,在袁世凯尚未跟革命党人闹翻之前,就已经进京表示了十二分的恭顺,并送上了大礼。当然,阎锡山也特别会装孙子,在袁世凯气焰熏天之际,他大事小事都听袁世凯的。袁世凯把山西的军队削了又削,一个省只剩下一个旅,他也乖乖听话。袁世凯要做皇帝,他马上表示拥戴。直到反袁的枪声响起,袁世凯四面楚歌,唱歌的人中,也没有阎锡山。
  袁世凯死后,阎锡山依旧很乖。而在段祺瑞的统治下,山西的境遇宽松了许多。阎锡山开始施展抱负,治理山西。要干点儿事,得有军事实力,否则,周边的军头也会把他吞并了。于是,他把军队从一个混成旅扩张成四个。他还在山西推行村治建设,培养村干部,一时间风风火火,声名骤起。
  黎元洪和段祺瑞不和,閻锡山坚定地站在段祺瑞一边。段祺瑞被免职之后,阎锡山虽说没有立刻派兵北上,但与安徽省长倪嗣冲密电往来,都是为了段祺瑞。张勋复辟,段祺瑞讨伐,山西名义上也加入了讨伐的行列,只是动作比较慢而已。复辟失败之后,段祺瑞一手遮天,对南方用兵。这时候,段祺瑞用得着他的这个半路门生(阎锡山拜在段祺瑞门下做了弟子)了,要阎锡山派兵南下。
  阎锡山在辛亥之后从来动口不动手,出工不出力。讨伐复辟这样的大事,也就是跟着叫了几声,然而,这回段祺瑞武力统一是动真格的,不由得阎锡山推脱。无奈,阎锡山只好派出麾下大将商震带了一个混成旅,加入到南下北军之中。
  晋军南下,领兵的商震倒是豪气冲天,决心大干一场。但是,阎锡山却对自己的兵肉疼得要命,便派了一个亲信,要他盯着点,别让商震用力过猛。出兵之日,阎锡山连炮都不让带,说是到了那边,湖南给配。
  这种算计,那年月的军头都会。段祺瑞没有嫡系武力,所有南下的兵与其说都是他派出来的,不如说是他花钱请来的。那时日本人钱多,看着段祺瑞顺眼,就给段祺瑞政府大笔的贷款,段祺瑞正好用这钱来买兵打仗。
  这帮军头,钱是要拿的,但打仗的时候,没人乐意玩命。很快,交战的主力就撤火了。山西人闻着味道不对,赶紧北撤,不幸还是晚了一步,在半道中了埋伏。幸好那场仗打得比较斯文,要钱要枪不要命,所以,不仅赤手空拳的山西大兵陆续回到了老家,连商震和下面的军官也都给放了。阎锡山也很大度,特竟派人去把败军之将商震请了回来,不仅不怪罪,还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酒席,为败将们洗尘,然后让他们官复原职。阎锡山掐指一算,嘿,损失不算大。
其他文献
1902年,军统特务王蒲臣出生于浙江江山县一个行医家庭。1912年,王蒲臣进入江山县县立文溪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比他大五岁的高年级同学戴春风。作为新生,王蒲臣经常被老生欺负,戴春风知道后,出面怒斥老生,为其主持公道。同学们都以为王蒲臣和戴春风是亲戚,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戴春风后来改名为戴笠。  1935年,王蒲臣被昔日学长戴笠好说歹说,辞去江苏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的职务,进入军统局前身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被怀疑是穿越者,因为他们的眼光、业绩非常超前,深深震撼了后人。其中一位就是明朝文臣邱濬(jùn,“浚”的异体字)。以梁启超的保守估计,这位弘治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水平领先欧洲200年,钱穆更尊他为“中国第一流人物”,就连在俄国一直忙于革命的列宁也忙里偷闲,给他打了个五星好评:  “中国15世纪杰出经济思想家”。  为什么众多牛人对邱濬的评价如此之高?因為邱濬的人生贡献看似低调却令人震撼
在1147年,大理国国君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天龙八部》里大理世子段誉的原型)退位前后,大理国渐渐出现末世气象:宫廷中,诸子争位,无日无之;外面,鼙鼓声声,出现叛乱。  段正严无法,只有禅位,出家当和尚:大理国是佛国,国君退位当和尚的很多,算是个传统。段正严之子段正兴便满面春风地登上宝座,幕后掌权者则是他的女婿高量成。  让段正严深感棘手的这次叛乱来自滇东三十七部。原来,三十七部当年跟着大理国开
南朝梁时,兰陵萧氏人才济济。比之仁慈得近乎虚伪的梁武帝和完美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太子兄长,萧纲似乎更易让人亲近。  萧纲是天才,五岁就能写诗作赋,华美的文字让父亲梁武帝大大惊讶了一把。梁武帝难以置信地将他叫到跟前,亲自考问。萧纲不假思索,援笔立成。梁武帝开怀而笑,朗声道:“此吾家东阿。”东阿王曹植有八斗之才,冠绝天下。  萧纲的确很像曹植,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潇洒自信。从十岁开始,他就离京至各地任职,十几
汉宣帝时的河南太守严延年治理地方的手段就一个字:酷。古代死囚一般在秋后冬月处决,肃杀的天气总是让人无限伤感。但每年这个日子,都是严太守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他嫌杀人场面不够壮观,总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每次都弄得血流数里,腥气满城。这个嗜好为他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称谓——“屠伯”。  如果大体遵照法律行事,只是执法力度偏重,顶多算个“酷吏”。但严延年不一样,他追
刘文典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虽是个文弱书生,在民族危难面前,却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硬骨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刘文典因家庭拖累未能及时撤离,暂时蛰伏下来。随着北京日伪政权的建立,一些沉渣也随之泛起,刘文典的四弟刘蕴六也“顺应潮流”,很快在日伪政权中谋得了一个肥缺。一天中午,刘蕴六兴冲冲地去找刘文典报告“喜讯”,见到四弟回来,刘文典让夫人为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大清朝的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位年过七旬的中国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坚毅,满怀深情地唱起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位老人就是大清权臣
947685号梦盒  画梦师彩面总是很平静——噢,好吧,我说实话,事实上,他是慵懒、懒洋洋、懒死了。这一点儿都不夸张,他甚至对工作也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从早到晚,他都一个人呆在画殿里,白天对着窗外的阳光发发呆,或者“呼噜呼噜”地睡长长的午觉。  一直到了黄昏,他才算有点儿精神,晃晃悠悠地喘着粗重的气儿,将袍子下笨重的腿摆在地上,再晃晃悠悠地站起来,移动着庞大的身躯——咳,开始工作。  这时,夕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上至道光、下至普通兵卒都认为洋人必败。为什么呢?洋人的膝盖不会打弯呗!别看洋人横行海上,大炮放得欢,一旦上岸,立马完蛋。两江总督在奏折中称,“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主战派骨干、曾经的大理寺卿更是向朝廷提出必杀技:“对付洋人最好的办法是派伏兵藏在草丛里,用长竹竿击打他们的腿,必定稳操胜券。”  甚至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初到广州禁烟时也底气十足,自认为手中有两张“王牌”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李治真的很认可玄奘,这些荣誉应该一项不少,而且他的长子李显也应该去参加葬礼,因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