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丁玲的短篇小说《夜》是她初到延安时的作品,它一直被解读为革命工作者何明华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立场的革命叙事。但本文认为《夜》只是在题材上介入了革命叙事,本质上这篇小说仍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弃妇模式”,保持了丁玲五四时期所形成的文学干预社会的批判风格。
【关键词】丁玲;《夜》;“弃妇模式”
《夜》是丁玲以“晓菡”的笔名发表于1941年6月10、11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篇革命题材的小说,将这个短篇放到丁玲延安时期的总体创作中,可以发现它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手法上都堪称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丁玲在《夜》中有意要塑造何明华这样一个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最终仍坚持了革命立场的革命者形象,但实质上她在国统区时所形成的批判的风格作为一股潜在的力量引导着她的叙述,尤其是她作为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自觉关注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夜》这篇小说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可以把它看成是讲述革命者何明华如何在与老妻感情不和的情况下仍抵抗住了年轻女子候桂英的诱,是一个倡导为革命贡献自己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那就是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何明华的老妻,在年老色衰的时候如何被当上“指导员”的年轻丈夫嫌弃,暗合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弃妇模式”。
爱情与婚姻做为文学的一个母题一直为文学创作者所关注,只要有文学存在那就一定有对爱情与婚姻的书写。对爱情与婚姻的叙述也不外这样几种模式:彼此相爱的人经历挫折最终携手到白头的“团圆模式”;原本相爱的人有一方变心而抛弃另一方的“弃妇模式”;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思念模式”或“殉情模式”。中国文学早在《诗经》中就有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曹植的《弃妇诗》、顾况的《弃妇词》、杜甫的《佳人》到小说《林兰香》,弃妇形象层出不穷,成为古代文学中绵延不绝的一个主题,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即:(1)女主人公真心去爱,并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男方;(2)男人自私自利,一旦妻子色衰就无情无义地将其抛弃;(3)遭抛弃的女子有着很深的怨弃之情,但并无过激的行为。”[1]
丁玲所在的革命根据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所在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代表穷苦人民利益的新式政权的所在地。因此,在多数人的眼里这里应该是充满民主与进步的地方,可以说在这里寄托了人们的一个梦,一个未来新中国的梦。解放区的妇女解放也的确比其他地方进行得迅速,女人像男人一样参加革命上前线,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同志关系,然后才是夫妻、亲属等关系,大大消减了性别上的差异,女人几乎跟男人平起平坐。但是丁玲以一个女作家的敏感发现了这表面平等下掩盖的一些问题,《夜》这个短篇就很有代表性。《夜》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学中“弃妇模式”的一个演变。何明华当年什么也没有,“挟着一个小包卷去入赘在老婆的家中,那时他才二十岁;她虽说已经三十二岁了”[2],不管怎么样是在他贫穷的时候老妻接纳了,给了他一个可以安身的家。最初他们刚结合的时候,他二十岁,妻子三十二岁,十二岁的差距已经摆在那里了,“可是即使现在他也不能在回忆中搜出一个难看的印象”,[2]并且“这些过去的印象带着一些甜蜜、辛酸和兴奋来抚慰他”[2],可见最初他并未对老妻有什么反感,甚至他们平静的生活中还有几分甜蜜。如果后来何明华没有当上指导员而一直是原来的何明华,那么他也就缺少了抛弃的资本,可以想像他们可能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
然而当何明华成了指导员之后,问题随之而来。因为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挟着一个小包入赘在老婆的家中”的何明华,而是“牵了驮着老婆的小驴回来”的指导员何明华。身份的变化引起了他情感态度的变化。从他面对清子与候桂英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已经深深的被这两位年轻的女性所吸引,只是他内心残存的一些理智告诉他,那样做“影响不好”,而他也只是从“指导员”的身份出发考虑会给自己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他丝毫不想如果他真的抛弃了老妻对老妻意味着什么。
最终何明华因“闹离婚影响不好”而放弃了离婚的念头,也许在形式上他并没有抛弃妻子,在心理上何明华早已抛弃了老妻。对何明华来说有了合法的理由,提出离婚也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这篇小说所遵循的还是“弃妇模式”,这里的“弃妇模式”跟中国传统的“弃妇模式”比稍有不同,这里男主人公对女性的抛弃不像传统文学中叙述的那样明显,而是在新的社会中男主人公给自己找了个新的理由――“女性的落后”。“落后”在延安是政治色彩很浓的词语,何明华这个政治话语权的掌握者可以强行的、随意的把老妻定性为“落后”,有了这个定性抛弃老妻也变得合理合法了,只是小说并未给我们一个老妻被抛弃的明确结局,但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心里都会有答案,何明华抛弃老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篇小说从本质上说还是“弃妇模式”,是形式上的暂未抛弃却是精神上的抛弃。
丁玲作为解放区的外来者,她想融入解放区的生活,在创作上也努力与其相顺应。但这种题材上的靠拢并不意味着她能完全掌握解放区的话语体系,能真正的融入解放区的创作。在《夜》中她努力想塑造何明华这样一个排除困难坚守革命立场的革命者形象,但她原有的话语体系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无意识地倾向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对老妻这一“弃妇”形象的刻画就是要向人们敲响警钟,妇女工作不是像何明华在半睡半醒时所想到的那样“宣传工作不够罗,农村落后呀,妇女工作等于零……”[2],不只是几句口头上空话,而是要从每个人做起,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丁玲.夜[A].丁玲选集:第二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丁玲.三八节有感[N].解放日报(第四版),1942-03-09.
作者简介:李旭敏,女,辽宁朝阳人,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建平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丁玲;《夜》;“弃妇模式”
《夜》是丁玲以“晓菡”的笔名发表于1941年6月10、11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篇革命题材的小说,将这个短篇放到丁玲延安时期的总体创作中,可以发现它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手法上都堪称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丁玲在《夜》中有意要塑造何明华这样一个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最终仍坚持了革命立场的革命者形象,但实质上她在国统区时所形成的批判的风格作为一股潜在的力量引导着她的叙述,尤其是她作为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自觉关注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夜》这篇小说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可以把它看成是讲述革命者何明华如何在与老妻感情不和的情况下仍抵抗住了年轻女子候桂英的诱,是一个倡导为革命贡献自己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那就是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来观照何明华的老妻,在年老色衰的时候如何被当上“指导员”的年轻丈夫嫌弃,暗合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弃妇模式”。
爱情与婚姻做为文学的一个母题一直为文学创作者所关注,只要有文学存在那就一定有对爱情与婚姻的书写。对爱情与婚姻的叙述也不外这样几种模式:彼此相爱的人经历挫折最终携手到白头的“团圆模式”;原本相爱的人有一方变心而抛弃另一方的“弃妇模式”;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思念模式”或“殉情模式”。中国文学早在《诗经》中就有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曹植的《弃妇诗》、顾况的《弃妇词》、杜甫的《佳人》到小说《林兰香》,弃妇形象层出不穷,成为古代文学中绵延不绝的一个主题,并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即:(1)女主人公真心去爱,并竭尽自己的全力帮助男方;(2)男人自私自利,一旦妻子色衰就无情无义地将其抛弃;(3)遭抛弃的女子有着很深的怨弃之情,但并无过激的行为。”[1]
丁玲所在的革命根据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所在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代表穷苦人民利益的新式政权的所在地。因此,在多数人的眼里这里应该是充满民主与进步的地方,可以说在这里寄托了人们的一个梦,一个未来新中国的梦。解放区的妇女解放也的确比其他地方进行得迅速,女人像男人一样参加革命上前线,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同志关系,然后才是夫妻、亲属等关系,大大消减了性别上的差异,女人几乎跟男人平起平坐。但是丁玲以一个女作家的敏感发现了这表面平等下掩盖的一些问题,《夜》这个短篇就很有代表性。《夜》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学中“弃妇模式”的一个演变。何明华当年什么也没有,“挟着一个小包卷去入赘在老婆的家中,那时他才二十岁;她虽说已经三十二岁了”[2],不管怎么样是在他贫穷的时候老妻接纳了,给了他一个可以安身的家。最初他们刚结合的时候,他二十岁,妻子三十二岁,十二岁的差距已经摆在那里了,“可是即使现在他也不能在回忆中搜出一个难看的印象”,[2]并且“这些过去的印象带着一些甜蜜、辛酸和兴奋来抚慰他”[2],可见最初他并未对老妻有什么反感,甚至他们平静的生活中还有几分甜蜜。如果后来何明华没有当上指导员而一直是原来的何明华,那么他也就缺少了抛弃的资本,可以想像他们可能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
然而当何明华成了指导员之后,问题随之而来。因为此时他已经不是那个“挟着一个小包入赘在老婆的家中”的何明华,而是“牵了驮着老婆的小驴回来”的指导员何明华。身份的变化引起了他情感态度的变化。从他面对清子与候桂英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已经深深的被这两位年轻的女性所吸引,只是他内心残存的一些理智告诉他,那样做“影响不好”,而他也只是从“指导员”的身份出发考虑会给自己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他丝毫不想如果他真的抛弃了老妻对老妻意味着什么。
最终何明华因“闹离婚影响不好”而放弃了离婚的念头,也许在形式上他并没有抛弃妻子,在心理上何明华早已抛弃了老妻。对何明华来说有了合法的理由,提出离婚也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这篇小说所遵循的还是“弃妇模式”,这里的“弃妇模式”跟中国传统的“弃妇模式”比稍有不同,这里男主人公对女性的抛弃不像传统文学中叙述的那样明显,而是在新的社会中男主人公给自己找了个新的理由――“女性的落后”。“落后”在延安是政治色彩很浓的词语,何明华这个政治话语权的掌握者可以强行的、随意的把老妻定性为“落后”,有了这个定性抛弃老妻也变得合理合法了,只是小说并未给我们一个老妻被抛弃的明确结局,但每一个读过它的人心里都会有答案,何明华抛弃老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篇小说从本质上说还是“弃妇模式”,是形式上的暂未抛弃却是精神上的抛弃。
丁玲作为解放区的外来者,她想融入解放区的生活,在创作上也努力与其相顺应。但这种题材上的靠拢并不意味着她能完全掌握解放区的话语体系,能真正的融入解放区的创作。在《夜》中她努力想塑造何明华这样一个排除困难坚守革命立场的革命者形象,但她原有的话语体系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无意识地倾向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对老妻这一“弃妇”形象的刻画就是要向人们敲响警钟,妇女工作不是像何明华在半睡半醒时所想到的那样“宣传工作不够罗,农村落后呀,妇女工作等于零……”[2],不只是几句口头上空话,而是要从每个人做起,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丁玲.夜[A].丁玲选集:第二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丁玲.三八节有感[N].解放日报(第四版),1942-03-09.
作者简介:李旭敏,女,辽宁朝阳人,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建平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