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和生活结合的重要阅读方式,是新课标着重推进的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真切需要。如何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探究非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回归生活本体,并形成与连续性文本阅读形成互补是有效途径,阅读策略的继续探索是长久之事。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生活;连续性文本
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发展,快餐性阅读、碎片性阅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应运而生。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该时代发展的产物,既复杂、多样,又跳跃且不确定。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信息时代中,学生须掌握的能力。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发展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渐入人们视野,然其发展并不乐观。
1、远非“占据鳌头”:相对于连续性文本的“主体”地位,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缺失地位。现行教材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照,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数量少,且不设专章专节。
2、教学策略缺失: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少,考試涉及少,使得该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往往被忽略,更别谈内容的拓展和课型的精心设计。在此情况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呈现出教学目标盲目,教学要求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使得课型严重偏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精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和内容之中新增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要求。在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连续性文本”。【1】无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已成为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核的一个新目标。
(二)从思维发展需求出发
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兼容的特点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视觉表达,兼顾图的直观与文字的凝练,能够将文本意义形象准备地传达出来。另外,非连续性文本多维分布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文本意义的间断,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须不断完成思维的跳跃和切换,同时,为获得完整连续的信息,学生须对碎片化的文本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这些都符合且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三)从功能性出发
“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和来源致力于学生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角度设计,学生习得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易迁移到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2】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活性和普遍性在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明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今后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提前习得的一项“技能”,是语文教学指向“为生存做准备”的时代诉求。
三、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如何在连续性文本“占据鳌头”的传统阅读模式中发展非连续性文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回归
1、现实回归,现实取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作为施教者,应该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材,从社会热点关注的话题中取材,让学生在“熟悉”和“关注”中激发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和接受度。
2、现实回归,现实实践
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能力不是纸上谈兵,所有的阅读教学最终都是为实践服务。非连续性文本的现实性让他在阅读实践时就具备了先天优势。
教师可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需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的,强化非连续文本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非连续文本信息的快速准确处理。
除此,教师还可带学生亲身投入到现实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嫁接课堂和生活的桥梁。找一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比如帮助老人服药,帮助家人看地图……在实际演练中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而强化其能力。
(二)常态教学
1、整合教材,提纲挈领
寻找材料间的关联性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的选编课文都依据一个主题开展的特点刚好与其契合。如果我们把每一篇文章当做非连续性的一个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跟导语,整合文本,探究文本间的联系,既为学生构建了紧密的知识网,又大大锻炼了学生寻找文本关联性的能力,从而提高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2、文本互补,提高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洁性、直观性的强优势。在“占据鳌头”的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如果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导图,既大大提高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也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逆向训练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时常引导学生进行脉络梳理,不仅显示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把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梳理文章脉络图:
学生在梳理了脉络图的基础上,展开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板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且在阅读中主动进行写法对比,收获不小。
思维导图适合运用在该类思路清晰中,而面对信息量大、信息复杂的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采用导读单或者汇总表的方式,也可大大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在人教版四年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目标紧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但是恐龙演变的过程在教材呈现中表现为信息量大、思路不明确等问题,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阅读单:
让学生多次阅读,并归纳处理三个不同时期恐龙演化的特点,使得原本复杂的恐龙演化过程变得简单明了起来,学生整理恐龙演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这个能力恰恰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和生活结合的重要阅读方式,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回归生活本体,强化阅读的生活化,并注重传统阅读培养中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的渗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可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文本展开分类教学,这也是接下来笔者需要继续探索和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陆璟.PISA测试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永俐.浅谈倡导生活化阅读的非连续文本及其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7-8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新纪元学校)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生活;连续性文本
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发展,快餐性阅读、碎片性阅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应运而生。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该时代发展的产物,既复杂、多样,又跳跃且不确定。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信息时代中,学生须掌握的能力。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发展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时代的产物,已渐入人们视野,然其发展并不乐观。
1、远非“占据鳌头”:相对于连续性文本的“主体”地位,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处于缺失地位。现行教材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照,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数量少,且不设专章专节。
2、教学策略缺失: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少,考試涉及少,使得该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往往被忽略,更别谈内容的拓展和课型的精心设计。在此情况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呈现出教学目标盲目,教学要求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使得课型严重偏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真正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精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从课程标准出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和内容之中新增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要求。在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连续性文本”。【1】无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已成为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核的一个新目标。
(二)从思维发展需求出发
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兼容的特点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视觉表达,兼顾图的直观与文字的凝练,能够将文本意义形象准备地传达出来。另外,非连续性文本多维分布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文本意义的间断,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须不断完成思维的跳跃和切换,同时,为获得完整连续的信息,学生须对碎片化的文本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这些都符合且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三)从功能性出发
“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和来源致力于学生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角度设计,学生习得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易迁移到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2】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活性和普遍性在日后的生活中会更加明显,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今后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必须提前习得的一项“技能”,是语文教学指向“为生存做准备”的时代诉求。
三、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初探
如何在连续性文本“占据鳌头”的传统阅读模式中发展非连续性文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回归
1、现实回归,现实取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作为施教者,应该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材,从社会热点关注的话题中取材,让学生在“熟悉”和“关注”中激发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和接受度。
2、现实回归,现实实践
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能力不是纸上谈兵,所有的阅读教学最终都是为实践服务。非连续性文本的现实性让他在阅读实践时就具备了先天优势。
教师可通过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需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的,强化非连续文本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非连续文本信息的快速准确处理。
除此,教师还可带学生亲身投入到现实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嫁接课堂和生活的桥梁。找一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比如帮助老人服药,帮助家人看地图……在实际演练中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而强化其能力。
(二)常态教学
1、整合教材,提纲挈领
寻找材料间的关联性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的选编课文都依据一个主题开展的特点刚好与其契合。如果我们把每一篇文章当做非连续性的一个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跟导语,整合文本,探究文本间的联系,既为学生构建了紧密的知识网,又大大锻炼了学生寻找文本关联性的能力,从而提高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2、文本互补,提高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洁性、直观性的强优势。在“占据鳌头”的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如果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导图,既大大提高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也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逆向训练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时常引导学生进行脉络梳理,不仅显示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把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梳理文章脉络图:
学生在梳理了脉络图的基础上,展开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板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且在阅读中主动进行写法对比,收获不小。
思维导图适合运用在该类思路清晰中,而面对信息量大、信息复杂的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采用导读单或者汇总表的方式,也可大大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在人教版四年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目标紧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但是恐龙演变的过程在教材呈现中表现为信息量大、思路不明确等问题,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阅读单:
让学生多次阅读,并归纳处理三个不同时期恐龙演化的特点,使得原本复杂的恐龙演化过程变得简单明了起来,学生整理恐龙演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这个能力恰恰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和生活结合的重要阅读方式,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回归生活本体,强化阅读的生活化,并注重传统阅读培养中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的渗透,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可针对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文本展开分类教学,这也是接下来笔者需要继续探索和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陆璟.PISA测试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永俐.浅谈倡导生活化阅读的非连续文本及其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7-8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新纪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