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健康对于我们,应该不仅仅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还要包含心理健康。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在全部意义上参与健康,做一个心理、生理都趋于完美的人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何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是情绪的一种体现。心理素质是在人的遗传的基础上,加上人文教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通过自身的实践训练,最终形成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素质的综合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素质包括情感、自信、韧性等。当代学生生理健康已经基本实现,然而校园欺凌的事件频频出现,说明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发展不平衡,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常见问题
中学阶段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属于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内,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将日益成熟,尤其以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这一阶段中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现“第二性征”。中学生的身体外形发生变化,成人感也与日俱增,在心理上渴望自己能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相比生理发展而言更为迟缓,会使身心发展在此阶段失去平衡。这种失衡会导致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现象。总的来说,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自锁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特别是不向成人倾诉,究其原因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中学生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对成人会产抗拒不满和不信任,增加其自锁的程度。
(二)自卑性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这个时候的中学生更加注重外来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较为敏感,一旦发现现实和自己的理想状态难以一致,容易走向自卑,当再遇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挫折时,自卑极大可能会导致轻生的念头。
(三)批判性
随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升较大,在对他人的思想观点上,不会轻易盲从,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但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在认识问题上有固执的一面,严重时甚至会怀疑一切。
(四)冲动性
随着中学生生理发展的日益成熟,中学生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同时由于环境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又得不到释放,使他们处于莫名的烦躁和不安。如果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某种行为受到了他人非议,还会使他们处于极大压力下,在家庭中经常会因为此事发生争吵、冲突乃至引发离家出走的事件等。
二、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要有的放矢地确定方针,实现教育目的。针对以上几种常见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融洽师生关系
当代社会,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关系,更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分量很重,优秀的教师会在这种关系中灌输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使中学生的心境发展受到正确引导。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注重挫折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學生要有意识地接受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明白饱经风霜、遭遇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更能让人学会成长,何况人生从来就不存在一帆风顺。教育过程可设置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学生围绕情景展开自己的思考,及时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同时可以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决心。
(三)进行乐观教育
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欢愉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氛围和学习动力,促进人格健全。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压力,微笑面对生活,正确意识到生活的意义。愉快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既能接纳自己,又能接受别人,培养中学生在外来的议论声中既不会因为赞扬而冲昏头脑,又不会因为批评而懊恼自责,让学生从议论声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观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注重心理辅导
中学生的敏感脆弱的心理,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并将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黄金期。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真诚和期待,会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爱不要冷漠,尤其对于成绩较差和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优秀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加以引导,给予他们快乐的体验,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味严苛待人,要让这类学生从情感中吸取到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拥有一个热爱学习的氛围。在面对心理失常的学生时,教师要张扬人本思想,将生命感、认同感从学生的心里诱导出来,将学生从扭曲、畸形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唤醒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希望。
结束语: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其更快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靳琪.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6(06):28.
[2]支二林,刘云发,陶萍.趣味游戏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3):89-93.
[3]王元元,潘月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02):44-49.
(四川师范大学)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何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是情绪的一种体现。心理素质是在人的遗传的基础上,加上人文教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通过自身的实践训练,最终形成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素质的综合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素质包括情感、自信、韧性等。当代学生生理健康已经基本实现,然而校园欺凌的事件频频出现,说明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发展不平衡,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常见问题
中学阶段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属于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内,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将日益成熟,尤其以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这一阶段中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出现“第二性征”。中学生的身体外形发生变化,成人感也与日俱增,在心理上渴望自己能进入到成人的世界。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相比生理发展而言更为迟缓,会使身心发展在此阶段失去平衡。这种失衡会导致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现象。总的来说,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自锁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特别是不向成人倾诉,究其原因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中学生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对成人会产抗拒不满和不信任,增加其自锁的程度。
(二)自卑性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这个时候的中学生更加注重外来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较为敏感,一旦发现现实和自己的理想状态难以一致,容易走向自卑,当再遇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挫折时,自卑极大可能会导致轻生的念头。
(三)批判性
随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升较大,在对他人的思想观点上,不会轻易盲从,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但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在认识问题上有固执的一面,严重时甚至会怀疑一切。
(四)冲动性
随着中学生生理发展的日益成熟,中学生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同时由于环境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又得不到释放,使他们处于莫名的烦躁和不安。如果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某种行为受到了他人非议,还会使他们处于极大压力下,在家庭中经常会因为此事发生争吵、冲突乃至引发离家出走的事件等。
二、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要有的放矢地确定方针,实现教育目的。针对以上几种常见的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融洽师生关系
当代社会,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关系,更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分量很重,优秀的教师会在这种关系中灌输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使中学生的心境发展受到正确引导。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注重挫折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學生要有意识地接受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明白饱经风霜、遭遇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更能让人学会成长,何况人生从来就不存在一帆风顺。教育过程可设置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学生围绕情景展开自己的思考,及时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同时可以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决心。
(三)进行乐观教育
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欢愉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氛围和学习动力,促进人格健全。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压力,微笑面对生活,正确意识到生活的意义。愉快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既能接纳自己,又能接受别人,培养中学生在外来的议论声中既不会因为赞扬而冲昏头脑,又不会因为批评而懊恼自责,让学生从议论声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观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注重心理辅导
中学生的敏感脆弱的心理,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并将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黄金期。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真诚和期待,会让学生充满学习动力,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爱不要冷漠,尤其对于成绩较差和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优秀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加以引导,给予他们快乐的体验,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味严苛待人,要让这类学生从情感中吸取到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拥有一个热爱学习的氛围。在面对心理失常的学生时,教师要张扬人本思想,将生命感、认同感从学生的心里诱导出来,将学生从扭曲、畸形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唤醒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希望。
结束语: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其更快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靳琪.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最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6(06):28.
[2]支二林,刘云发,陶萍.趣味游戏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3):89-93.
[3]王元元,潘月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02):44-49.
(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