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的读书精神
陈毅元帅渊博的学识和潇洒的谈吐以及文学天赋,给很多接触过他的中外人士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知道的人却不多。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陈毅受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有一次游击队驻地被包围,陈毅立即命令部队钻进密林中。敌人搜来搜去,终于在陈毅隐蔽过的地方拾到一个包袱,里面除了一件破旧衬衣外,还有几本书。敌军官惊讶地说:“苦成这样子了,还读书呀!”在这次与敌人周旋的20多天中,陈毅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家赵瑜在古董市场得到了巴金先生70多年前书写的7封通信。凭着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敏感,他展开追踪调查,完成了这本《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书中所呈现的巴金与黛莉的7封通信,是解读20世纪新女性命运、大家族沉浮的密码,从而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命运浮沉的历史。
这7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信封上写有“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赵黛莉女士”。7只实寄信封俱在,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写“平快”二字,或写“上海李缄”字样。
巴金先生这些信,经历70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6封,只落一“金”字,更让人备感亲切。赵瑜说,夤夜灯下品读,如同聆听一位前辈作家细叙心曲。
赵黛莉,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围绕这7封信,从太原,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3年的追踪调查,终于见到了90岁的赵黛莉老人。据老人回忆,当年,她常读巴金等人的作品,也最喜欢巴金。当时太原买不到巴金新写的《家》,是她姐姐过生日,姐夫把书当作礼物送来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家》。正巧,我在家里看《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先生写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给巴金。”在信中,她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想。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黛莉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时,她把一批书和一包信放在了房间的顶棚上。赵瑜告诉老人,这院子拆了搞城建,这包信终于被人发现,又转给了古董商,才得以保留下来。
《阿Q正传》第一个俄文
译者王希礼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王希礼读过之后兴奋地对曹靖华说,鲁迅“是同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的世界大作家”。他决心把这篇小说翻译成俄文。于是就在曹靖华的帮助下动手翻译了。
曹靖华在《好似春燕第一只》这篇文章中写他译书的事情:“《阿Q正传》初稿译完时,为了翔实,把所有疑难都列举出来,写了一封信给鲁迅,信内附了王希礼的一页信,信中除请鲁迅解答疑难之外,还请他给俄译本写篇序、自传,并请他附寄最近照片等等给俄译本用。
王希礼的这个译本1929年在列宁格勒出版。□
陈毅元帅渊博的学识和潇洒的谈吐以及文学天赋,给很多接触过他的中外人士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知道的人却不多。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陈毅受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有一次游击队驻地被包围,陈毅立即命令部队钻进密林中。敌人搜来搜去,终于在陈毅隐蔽过的地方拾到一个包袱,里面除了一件破旧衬衣外,还有几本书。敌军官惊讶地说:“苦成这样子了,还读书呀!”在这次与敌人周旋的20多天中,陈毅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家赵瑜在古董市场得到了巴金先生70多年前书写的7封通信。凭着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敏感,他展开追踪调查,完成了这本《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书中所呈现的巴金与黛莉的7封通信,是解读20世纪新女性命运、大家族沉浮的密码,从而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命运浮沉的历史。
这7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信封上写有“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赵黛莉女士”。7只实寄信封俱在,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写“平快”二字,或写“上海李缄”字样。
巴金先生这些信,经历70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6封,只落一“金”字,更让人备感亲切。赵瑜说,夤夜灯下品读,如同聆听一位前辈作家细叙心曲。
赵黛莉,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围绕这7封信,从太原,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3年的追踪调查,终于见到了90岁的赵黛莉老人。据老人回忆,当年,她常读巴金等人的作品,也最喜欢巴金。当时太原买不到巴金新写的《家》,是她姐姐过生日,姐夫把书当作礼物送来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家》。正巧,我在家里看《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先生写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给巴金。”在信中,她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想。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黛莉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时,她把一批书和一包信放在了房间的顶棚上。赵瑜告诉老人,这院子拆了搞城建,这包信终于被人发现,又转给了古董商,才得以保留下来。
《阿Q正传》第一个俄文
译者王希礼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王希礼读过之后兴奋地对曹靖华说,鲁迅“是同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的世界大作家”。他决心把这篇小说翻译成俄文。于是就在曹靖华的帮助下动手翻译了。
曹靖华在《好似春燕第一只》这篇文章中写他译书的事情:“《阿Q正传》初稿译完时,为了翔实,把所有疑难都列举出来,写了一封信给鲁迅,信内附了王希礼的一页信,信中除请鲁迅解答疑难之外,还请他给俄译本写篇序、自传,并请他附寄最近照片等等给俄译本用。
王希礼的这个译本1929年在列宁格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