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读书精神等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a55555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的读书精神
  陈毅元帅渊博的学识和潇洒的谈吐以及文学天赋,给很多接触过他的中外人士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知道的人却不多。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陈毅受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有一次游击队驻地被包围,陈毅立即命令部队钻进密林中。敌人搜来搜去,终于在陈毅隐蔽过的地方拾到一个包袱,里面除了一件破旧衬衣外,还有几本书。敌军官惊讶地说:“苦成这样子了,还读书呀!”在这次与敌人周旋的20多天中,陈毅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家赵瑜在古董市场得到了巴金先生70多年前书写的7封通信。凭着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敏感,他展开追踪调查,完成了这本《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书中所呈现的巴金与黛莉的7封通信,是解读20世纪新女性命运、大家族沉浮的密码,从而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命运浮沉的历史。
  这7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信封上写有“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赵黛莉女士”。7只实寄信封俱在,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写“平快”二字,或写“上海李缄”字样。
  巴金先生这些信,经历70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6封,只落一“金”字,更让人备感亲切。赵瑜说,夤夜灯下品读,如同聆听一位前辈作家细叙心曲。
  赵黛莉,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围绕这7封信,从太原,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3年的追踪调查,终于见到了90岁的赵黛莉老人。据老人回忆,当年,她常读巴金等人的作品,也最喜欢巴金。当时太原买不到巴金新写的《家》,是她姐姐过生日,姐夫把书当作礼物送来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家》。正巧,我在家里看《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先生写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给巴金。”在信中,她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想。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黛莉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时,她把一批书和一包信放在了房间的顶棚上。赵瑜告诉老人,这院子拆了搞城建,这包信终于被人发现,又转给了古董商,才得以保留下来。
  
  《阿Q正传》第一个俄文
  译者王希礼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王希礼读过之后兴奋地对曹靖华说,鲁迅“是同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的世界大作家”。他决心把这篇小说翻译成俄文。于是就在曹靖华的帮助下动手翻译了。
  曹靖华在《好似春燕第一只》这篇文章中写他译书的事情:“《阿Q正传》初稿译完时,为了翔实,把所有疑难都列举出来,写了一封信给鲁迅,信内附了王希礼的一页信,信中除请鲁迅解答疑难之外,还请他给俄译本写篇序、自传,并请他附寄最近照片等等给俄译本用。
  王希礼的这个译本1929年在列宁格勒出版。□
其他文献
Bo Yang, a Taiwan writer who passed away on April 29, 2008, was finally buried in a cemetery in Zhengzhou, the capital of his home province Henan in central China. At the burial ceremony on September
期刊
  
期刊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她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女作家笔下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部落,就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之中,因为他们以养殖驯鹿为生,被人们称作“使鹿鄂温克”。  “鄂温克”,是这个民族对自己的称呼,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使鹿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中的一支,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这一带森林密布,奇怪的却是有树无草,清凉湿润的地上
期刊
6月7日晨,我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美术家协会“杨可扬同志治丧工作小组”寄来的信,心里一沉。清明时节,可扬先生还寄给我一函25枚新出版的《新年好——杨可扬木刻贺年卡》呢。拆开信封,一纸《讣告》,通报老先生于5月31日逝世。  “刀力木刻研究会”的最后一位版画家,97高龄的可扬先生,悄悄驾鹤西去了。  “刀力木刻研究会”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新华艺专学生陈可默、陆地发起成立。成员有陈九、安林、
期刊
Nanxun, a riverside town in northern Zhejiang, boasts a long history of prosperity,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Nowadays, it boasts a unique rest home for old people to spend their golden years. It is
期刊
I visit Quzhou in southern Zhejiang on September 28, 2010. September 28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day of Confucius, the greatest scholar of China, who was born 2561 years ago.   A visit to Confuc
期刊
国际城雕艺术邀请展开锣  国际城雕艺术邀请展示于2010年5月启动,至2011年2月结束。这次跨年度的邀请展由浙江省美协、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雕塑院等承办。本次邀请展邀请了目前活跃于海内外雕塑界一批成就卓著的中青年雕塑家参展,力求打造一批文化精品。目前,已邀请中外著名艺术家到建德参观,体验生活,建立创作营地,自由创作。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本次邀请展艺委会主任龙翔表示,将秉承“
期刊
嵊州市“溪山第一楼”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区的西北隅,有修茸记载的可上溯到元代至正九年。溪山第一楼为清嘉庆九年重建,楼名来源于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登临鹿胎山时的一句赞语,称这里是“溪山第一”,因登楼可以“全揽剡中之胜”,楼成后便作为楼名。  溪山第一楼为歇山式重檐建筑,楼高两层,雄踞在雕琢灿丽的石砌台基上,显示了石雕艺人的精湛雕艺和深刻内蕴。  石彻台基均用一块块或浑圆、或方正、或矩
期刊
国学大师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旁若无人。有一天,章太炎在天井一读几个小时,嫂子怕他着凉,唤他进屋加衣,唤了许久,他才抱着书本进屋加了件衣服,又回到天井继续读书。他没有看清加的竟是嫂子的一件花衣,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个雨天,父亲邀了几个秀才饮酒赋诗。一位老先生要6岁的章太炎也吟一首。太炎略一思索即吟道;“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
期刊
位于四明山西北麓、依浙东名湖四明湖畔的余姚梁弄镇,是后唐时即“人烟凑集”的浙江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抗战时期有“浙东延安”之称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心脏。虽栖居于大山一隅,这些年来梁弄正以自己的湖光山色之美、人文古迹之胜和红色遗址之灿,吸引着越来越多寻访探游者的脚步。然而与许多去梁弄的游客一样,数次到梁弄,我却一直无缘踏入梁弄学弄路上“五桂楼”的大门。  史料记载,坐落于梁弄学弄路上的“五桂楼”,是生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