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城市基建项目考古中发现一处明代墓地,具体位置在道北二路和经八路交叉口东北、洛阳老城苗南村东南,东距定鼎北路300米,南距隋唐洛阳城宫城北城墙约800米。墓地北倚邙山,南俯洛河,据村民回忆,此前这一带地面上有石羊、石虎、石碑等,后不知所踪(2019年墓地南侧道北二路施工过程中出土2件明代石羊,可能与沈应时墓有关)。墓地共包含5座墓,根据出土的6合墓志可知,分别为沈机夫妇(父)、沈应时夫妇、沈侨夫妇(子)、沈余庆夫妇(长孙)墓,另一座未出土墓志,但从形制、年代及位置,可以确认墓主为沈应时家族成员。从墓葬排列情况看,墓地遵循昭穆制度进行规划设计,沈应时父母沈机夫妇墓居主位,沈应时夫妇、长孙沈余庆夫妇墓居昭位,子沈侨夫妇及另一座墓居穆位。墓葬虽均被盗扰,但仍然出土一批精美陪葬品。
  沈机夫妇墓
  沈机夫妇墓为斜坡墓道石封门拱顶砖室墓,南北向,总长16.8米。石封门因盗扰破坏坍塌,墓志放置于甬道与封门结合处,2合墓志东西并列,分别用楷书和篆书题盖:“明赠中宪大夫父沈公封太恭人母辛氏合葬墓志”、“明故处士沈东桥墓志铭”。封门门框为长条形柱石,内侧有凹槽,顶部横梁与两侧门柱有榫卯扣合,门框内用三块长方形青石板侧立叠砌。内侧封门为青石质,两扇对开,未经打磨,底铺石条,两侧有长条形门柱,门柱与横梁通过榫卯相连接。墓室为两层砖砌拱顶。棺床位于墓室后部,小砖包边,棺床上有两具木棺痕,南北向,东西并列,人骨完全粉化,扰乱。
  墓室虽被严重扰乱,但仍然出土大量人物、动物陶俑和陶制生活用具、墓志、石祭台等各类随葬遗物83件(套)。生活用具种类齐备,有碗、碟、碾、磨、房、轿、床、爵、灯、香炉、戏楼、井、灶等。陶俑以男女侍俑为主,少量动物俑。男女侍俑造型生动,男侍俑冠帽有双耳、卷沿尖顶、卷沿圆顶、瓜棱圆顶、小盖帽等,女侍俑或头挽高髻,或戴发箍,或戴瓜棱形圆顶帽。其中1件女侍俑头戴发箍,头顶束辫,发辫清晰可见,面部突出,面似中年,双目睁开,圆头鼻,脖子微微偏向左侧。左手缩袖叉腰,右手屈肘抬起,手腕以下残佚。上穿圆袖无领大红对扣短衣,胸前自上而下有三纽扣,下穿曳地长衫,鞋尖微露,站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通高34.2厘米。




  沈机夫妇墓中出土一组牵马俑组合,牵马俑和马均站于椭圆形踏板之上,结构紧凑,栩栩如生。马居中,牵马俑分立两侧。马体型健硕,四足遒健,仰首而立,头微侧,马鬃浓密突出。鞍辔分明,额前有当卢,马饰齐备,马鞍施红彩。左侧侍俑头戴卷沿尖顶小毡帽,面部清隽,络腮胡,张嘴若笑,背贴靠于马身上,右手拉缰绳,左手曲臂。身穿紧袖右衽及膝皂袍,下穿紧身裤,脚穿圆头高筒鞋,腹下束带。右侧侍俑头戴尖顶小圆帽,面部清秀,无须。背贴马腹侧身站立。左手抓马缰绳,右手叉腰,身穿紧袖右衽及膝皂袍,腹部束带。下身穿着紧身裤,脚穿圆头高筒靴。
  沈应时夫妇墓
  沈应时夫妇墓为长斜坡墓道穹窿顶土洞墓,南北向,总长25.4米。过洞东西两侧各掏挖两个壁龛,壁龛均为长方形土洞,均放置人物俑和骑马俑。


  壁龛1出行仪仗队:第一排双俑并列,手举灯笼。鞍鞯齐备、装饰华丽的马俑紧随其后,马俑右前和左后分立扈从俑,右前扈从俑做牵马之状。马俑之后站立两个陶俑。其后为三排骑马俑,前两排两两并列,第三排东西并列三个骑马俑,前面两排骑马俑前均有彩旗,应为持旗骑马俑,后排并列三个吹喇叭骑马俑。




  壁龛2出行仪仗队:前面三排陶俑,两两并列,后面三排骑马俑,前两排每排三个,第三排四个。第一排左侧陶俑举“回避”牌;右侧陶俑做敲锣状,敲锣锤掉落,应为鸣锣开道俑。第二排左侧侍俑双手抱长方形盒状物;右侧侍俑所持物不详。第三排左侧陶俑手中持物不详;右侧陶俑腰悬长方形腰牌,手持物不详。第一排左侧骑俑持旗,旗掉落;右侧骑俑手握一物。第二排左侧骑俑左手持长杆状彩旗;中间骑俑右手持旗,旗掉落;右侧骑俑左手屈肘持物。第三排左侧骑俑右手持旗,旗掉落;中间两个骑俑头部残佚,马前有喇叭掉落,应为吹喇叭骑俑;左侧骑俑上部残,持物不详。
  壁龛3出行仪仗队:以骑马持旗俑引导,前后两排,每排两个。骑俑头戴圆顶宽沿帽,座下马鞍鞯齐备,威武雄壮。后紧跟两排陶俑,前排右侧陶俑右手持伞扛肩上,左侧陶俑左手持长杆鬼脸扛肩上;后排右侧陶俑持物佚失,左侧陶俑持物佚失。其后为两排骑马俑,前排两个,后排一个。其后为抬花篮组合,花篮前后各有一陶俑站立。其后为一排持物立俑。其后为头戴盔帽骑马俑。骑马俑后站立两陶俑,左侧持物佚失,右侧为女侍俑,双手抱圆盘状物。
  壁龛4出行仪仗队:以骑马俑为先导,其后三排立俑,第一排头戴卷沿尖顶帽。第二排头戴宽沿圆顶帽,左侧左手叉腰,右手持长柄拳头锤;右侧右手叉腰,左手持长柄拳头锤。三排立俑之后为一排骑马俑,骑俑头戴宽沿圆顶帽,一手缩袖中,一手挽马缰。骑马俑后有四排立俑,第一排头戴卷沿尖顶帽,左侧陶俑怀抱官帽,右侧陶俑怀抱圆琮状物。第二排头戴卷沿尖顶帽,左侧左手抱物,右手缩袖中;右侧左手缩袖中,左手抱长方形状物。第三、第四排为挑灯俑。其后为八人抬大轿,抬轿俑造型一致,轿厢两侧各有一头戴长耳软帽扶轿俑。
  墓道北端封門外放置墓志,石封门外侧用长条形青石条东西横置封护。石封门东西两扇对开,门框、门楣均为青石。墓室为长方形土洞穹隆顶,已坍塌,盗扰严重。墓室前部东西两侧各设一壁龛。墓室前部正中放置石质祭台,遗物大都散乱堆放在墓室前部,棺床上仅见少量陶俑,人骨散乱在祭台两侧的扰土中。随葬陶俑或各类生活用具共143件(套),有骑马俑、挑灯俑、抬轿俑、扶轿俑、仪仗俑、马俑、动物俑等,造型多样,栩栩如生。动物俑有马、鸡、猪、鸭等,生活用具有陶房、轿、床、椅、箱子、衣帽架、戏楼、杯、爵、壶、灶、锅、碗、瓢、盆、盘、磨、碾、臼、盏、碟等。此外,还有镇墓券、铜钱、墓志等。   墓志志盖青石质,盝顶磨光,四侧素面,盖顶边长58厘米,底边长84.5厘米,厚20厘米,顶部阴刻篆书,竖排四行,每行四字,“明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沈公墓志铭”,四面阴刻四神图案。墓志方形,青石质,侧面打磨光滑,边长84.5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书,阴刻,竖40行,满行45字,计1724字。首行题“明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封泉沈公墓志铭”,录文如下:
  明资善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封泉沈公墓志铭
  赐进士中宪大夫前山东按察司副使刘贽撰
  赐进士大中大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刘衍祚书
  赐进士通议大夫前南京刑部右侍郎王正国篆


  万历壬午八月十三日,南京工部尚书封泉沈公卒于洛,守臣疏略上闻,下所司议卹典、祀葬悉从优例云。先是,公以清望孤,立朝著,间值少宰员缺,时江陵相以葬假初还,欲借公望以要众心,且欲公附己,遂以司农卿改礼部右侍郎,逾年升南京工部尚书,公正色自树,竟不附,居岁余,稍稍露风旨,公遂上书,蒙允致仕,还洛,庚辰秋八月也。逾二年,江陵相故,事且败。庙廊正瞩目在公,而公遽不起。公不幸,抑公家之不幸耶!故讣闻而荐绅共为恻然,恤典特从厚议焉。遂卜葬。先期,家君侨持状来,以贽知公,自束发之交又同年进者,宜为之铭,贽曷能辞。按状:公讳应时,字子易,封泉别号也。贯直隶苏州人。高祖道坚。明兴从征入洛,占籍河南卫,家焉。曾祖鋐。祖澜。澜与父机俱以公贵,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妣朱氏,母辛氏俱赠淑人,以正德辛巳十二月廿一日生公,公生而秀颖佚群,少贫苦,力嗜学,既有远大之志,有相者洪姓,奇之,云:“此儿翌日位极人臣!”弱冠游郡庠,癸卯举于乡,庚戌登第,授翼城令,未任即居,赠君忧。服阙,补令长子。仅二年,丙辰应内征,以王亲例勘明部,少一覆,出贰西安郡。公出,而公议未平,以贰郡非公资,又失覆,公不与也。庚申擢守杭州。甲子,备兵海道副使,寻改易州。丁卯,分守凉州参政。戊辰春,拜按察使,寻转山东右方伯。即冬,擢巡抚宁夏右佥都御史。公宦望積美,故一岁三简,人不谓速也。辛未,转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未行,闻太淑人讣,归。以宁夏军功三品未任,犹荷恩,谕祭出特典也。服阙。乙亥,起巡抚山西。逾年,晋大理卿、户部亚卿、总督仓场、寻陟天曹。以迨今,官虽荐历仕,实未尝越一阶也,亦自见公之高品。公心醇而敏於才,论议顷从要,实善能以片言析理。遇事通方,而当于世务却不诡随于时,故所至辄有惠政。初令长子,减供亿,清徭籍,兴科目,雪缙绅某重辟之冤,而复斥其以茶苴金之谢,士民共肖像祀之,西安杭城皆海内剧郡,而杭又值倭兵抢攘,公蒞事,才有游刃,当事机而戢服人心,关中人以青天呼之。杭声实卓异,至形在简牍中,能敏能惠,既以吏治著声,有长子贵戚鲍朗,挟其机诈,立致钜万,豪横百里间,公首擒芟之,境内大治。浙福总督赵仗特钺,侵海上军储十余万赃。既败,公勘报必尽法,乃军门胡党护之,密出时相手札,胁公从,至变色,公竟不移。海道某宦,阁辅某切戚也,怙势侮法,至以爱憎嘱,公变置官守,伻来且无状,公怒杖遣不少贷。隙成,将阴中公,当事者预为公处,其改易州,因此他如清太仓之宿弊,大理决夤夜杀人之疑狱,皆甘心迕贵要,而执法不挠,士论又服公强毅,及守凉州,能先机料敌,虏犯威宁,辄失利引去。既抚西夏,威怀有度,经制悉除,故套敖、忽洞、小松山、白城子诸捷,方略要不出公指授,以故斩获甚多。蒙钦賚白金绮币,升俸从一品,斯又以武略来见,宜中外以全才属望在公也,遽遂尔高,岂明主意哉。既归洛中,旧游方喜公来续旧社,而公归亦甚欢也,旋依第为园,不时招携唱酧,访乐事,若可终生焉。无何,李淑人病且逝,淑人与公媲德,交相爱者,一逝伤公意,遂成脾郁不自解,竟不起。岁前一夕,公寝室上腾二火,光如大星,团空而散,异哉!数先定已,故公自恙,至属纩神,采迄如素定,非自信不能也,大都公天性孝友,常以赠君不及,禄养太淑人,迎养未终,为终天恨,岁时及宦中,蒿里之望,必流涕竟日。爱弟随时,终身无间言,弟际时,从弟顺时,俱早殇,抚其孤遗同己出也。内外族敞,赖公举火、洎婚葬赒急者甚众。沈淑人自少婴病,曾阴以赀纳白氏为奉巾栉,公知竟遣还,赀不责偿也。房帷终无私蓄,其性尚修积之概,足以祈天类然,而享寿仅六十二也。吾独慨夫诚合之才,自古难之,而世方藉赖彼苍者,天顾不整遗,若此,此何心哉!配即李累,封淑人,内行公,另有志。子一,即侨,恩荫国学。生女一,适举人刘衍畴。孙男三,延庆殇,余庆、集庆将以癸未冬十一月初六日启李淑人之圹合葬焉。乃为之铭曰:维崧高炳,灵为哲人,肇生为循,为良之纲之屏,出镇两邮,入荐列卿,文武吉甫,左右阿衡,来兮洛社,为重去兮,国是夷明。环召方毁,星晕先灵,东山不作,嗟彼苍生,青邙千祀,垂此勒銘。


  夫人李氏墓志志盖青石质,盝顶,四边素面磨光,盖顶边长58厘米,底边长77.5厘米,厚12.5厘米,顶部阴刻篆书,竖排三行,每行三字,“明诰封淑人李氏墓志”。墓志方形,青石质,边长77.5厘米,厚15厘米。志文楷书,阴刻,竖21行,满行25字,计414字。首行题“明诰封淑人李氏墓志”。录文如下:
  明诰封淑人李氏墓志
  淑人李氏,予妻也。考儒官,讳天秩,别号恒菴,洛阳西侯里人。母张氏。淑人冲稚时,岳翁爱重越诸女,十年择配无谐。嘉靖丙申,淑人十四岁矣!翁许余聘,庚子毕奠雁之礼,壬寅生子侨,甲辰长女生,丁未次女生。淑人由予所历官阶,初封宜人,再封恭人,又再封淑人。万历六年,今上大婚,礼成,淑人以三品命妇具服入贺,得览宫阙、朝仪与宴赏,此亦宦室者一幸矣!侨以予户部侍郎考绩,蒙恩荫官生,娶黄州府同知吴君三聘女,卒。继娶礼科给事中谢君江女。长女适举人刘衍畴,次女卒。孙男三人,吴氏出者曰延庆,卒。曰余庆,聘参将孙君绍先女,卒。继聘县庠生刘君崇业女。侧室陈氏出者曰集庆,聘府庠廪生刘君持是女。淑人生于嘉靖癸未四月初十日,卒于万历九年辛巳六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有九。呜呼痛哉!淑人与予共微贱,养二亲。克终大事,综理内政。助予登科名,相从诸省两京,宦游始终,凡四十二年。今一旦已矣!遗予垂老,茕茕无依,頼痛与伤心哉!卜本年冬十月初四日,即先考妣茔兆之次,启土以葬。生平行谊不能悉,惟撮其家世姓氏生卒年月志之,俾后有所考焉!南京工部尚书哀夫沈应时志,哀子侨泣血稽颡谨书。   沈侨夫妇墓
  沈侨夫妇墓和另一座无名墓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沈余庆夫妇墓为竖穴墓道石封门土洞墓,虽均遭盗扰,但也出土较多陶俑、生活用具、石祭台、铜箸、铜钱、铜镜、墓志等遗物。
  沈应时及其家族
  沈应时,《明史》无传,《清史稿》内有同名人物事迹,但考察此沈应时活动年代,与洛阳沈应时墓志记载年代相去甚遠。《河南通志》卷59载:“沈应时,字子易,河南卫人,嘉靖庚戌进士。备兵海上,值严嵩私人赵文华为总督,侵军储数十万,事败,嵩嘱从宽,应时勘报务尽法,触嵩怒,迁凉州参议,能先机料敌,敌不敢犯,既抚西夏,于敖忽洞、小松山、白城子,屡以捷闻,累擢户部侍郎。时张居正当国,以应时不附己,迁南工部尚书,岁余乞归。”又据《河南通志》卷49载:“沈应时,明南京工部尚书,墓在府城北十里北邙山之麓”。这与沈应时墓志内容及墓地所在位置相吻合。
  据墓志所载,沈应时生于正德辛巳(1521),卒于万历壬午(1582),享年六十二岁。妻李氏,生于嘉靖癸未(1523)四月初十日,卒于万历九年辛巳(1581)六月二十八日,享年五十九岁。沈应时字子易,别号封泉,籍贯直隶苏州人,高祖道坚,曾祖鋐。祖澜,父机,子侨,孙延庆、余庆、集庆。结合沈侨、沈余庆墓志,沈应时家族世系如下:
  沈道坚(高祖)——沈鋐(曾祖)——沈澜(祖)——沈机(父)——沈应时、随时、际时、顺时——沈侨、伉(子辈)——沈延庆、余庆、集庆(孙)——沈进、选、远、遴(重孙)——沈若星、如星、南星、东星(玄孙)。
  据墓志和文献,沈应时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能文能武,临阵能料敌先机,宦迹所至,令行禁止,并因此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这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贿赂公行的背景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沈应时在政治上不攀附权贵,守正不阿,是官场上的清流,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因不附张居正而遭排挤,辞官归洛,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朝廷意以应时为首辅,然天不假年,同年病逝于洛阳。故云:“公不幸,抑公家之不幸耶!”夫人李累,诰封淑人,十七岁与沈应时结为连理,“共微贱”,“宦游始终”,夫妻和睦,凡四十二年,始终如一,以致于李氏去世后,应时自感“茕茕无依,頼痛伤心”,不久亦病逝,实为古代士大夫婚姻之楷模。


  沈应时夫妇育有一子两女,次女早殇,子沈侨体弱多病,终身未仕,长女嫁举人刘衍畴,刘衍畴为沈应时墓志书者刘衍祚之弟。据沈余庆夫妇墓志中“先妣刘孺人,考之元配也,祖(刘)衍祚,与曾祖同年举进士,任参政”的记载,刘衍祚的孙女又嫁给沈应时孙沈余庆。沈应时与刘衍祚为同窗好友,均为嘉靖庚戌科进士及第。二人多有唱酬往来,写了多首有关洛阳风景的诗,刘衍祚有《平泉朝游》,沈应时有《马寺钟声》《铜驼暮雨》《邙山晚眺》。2018年,在沈应时家族墓地东北约2公里处发现明代真定县令刘润家族墓,出土墓志2合,一为刘润,一为沈应时长女沈淑人墓志。据刘润墓志,刘润有两子,长子刘衍祚,次子刘衍畴。沈刘两家世有姻亲,关系非同一般。
  身份地位
  明代墓葬大都实行薄葬,但也有不少厚葬的例子,随葬品各地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官员或诰命夫人随葬金银器较多,也有部分墓葬随葬较多瓷器。对于墓葬的营建方面,聚族而葬的情形较多,注重石雕文化,达官贵人墓前有碑、石羊、石虎等,墓志铭使用比较普遍。墓志铭一般比较翔实记载了墓主的姓名、籍贯,事迹、仕宦、婚姻、亲友、丧葬等,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艺术珍品。


  明代墓中随葬陶俑情形较少,洛阳地区见诸报道的仅三例,沈应时家族墓地中以沈机夫妇墓和沈应时夫妇墓中随葬较多,尤其是沈应时本人曾官居南京工部尚书等高位,壁龛中随葬出行仪仗队阵容强大,可能是“恤典特从厚议”在葬仪上的反映,也是当时官员出行情况的真实反映。沈应时墓中还随葬有一套完备的生活用具,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用具一应俱全,可能是其“既归洛中……不时招携唱酧,访乐事,若可终生焉”退休生活的写照。
  (作者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认知古代器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器物的名称。器物的定名,依据形态和用途,我们一般可以给予它一个公允的名称,在不得要领时,还可以由文献找出一些依据。但对于一些特别的器物,它的名称也会存有一些争议,也会有错名或重名现象。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器物的共名问题,用途不同,却共享一个名字,这现象在古代不多,却也不是一例没有。  不同用途不同形状的器物,却享有同一个名称,最突出的例子应当是“玦”。这个玦,一般公众也
期刊
牙璋起源的研究  中国青铜时代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中,经常出现一种造型较为复杂的玉器,器体窄长似戈,内凹的锋刃在前端,后端的柄部似戈之内,两侧有阑及齿牙装饰。清末吴大澂先生依据《周礼》之《春官》和《考古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将其定名为牙璋,“首似刀两旁无刃……独有旁出之牙,故曰牙璋”。之后,学术界关于这一类玉器的名称意见很不统一。夏鼐先生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一文中认为,在其古名和功能尚
期刊
鈞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重要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铜红釉窑变技术闻名于世。由于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和传世钧瓷中,均没有发现具有确切年代证据的钧釉瓷器或标本,故其创烧年代问题至今悬而未解。但是根据禹州钧台窑及其周边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分析,至少在金代,民间瓷窑已经烧制出了端庄绚丽的窑变釉瓷器,如河南叶县文集遗址金代窖藏坑清理出土的钧釉鸡心形瓜棱执壶,造型端庄优雅,釉色清新可人,为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民窑
期刊
西陳遗址位于曲阜西陈村西,北距蓼河约500米,主体年代为晚商到西周早期,遗址面积7万余平方米。2019年7月至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目前共清理灰坑1300余个、沟90余条、房址30座、墓葬16座,已基本明确了该遗址的年代、内涵和聚落布局情况。  根据不同类型遗迹的分布情况,遗址可被划分为房址区、窖穴区、祭祀区。房址区主要位于遗址东南和北部,皆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分
期刊
仰望星空,观象授时,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而神圣的一件大事。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排名第一的是秘鲁马丘比丘古城天文台,第二名即是中国的河南登封告成观星台。就时间而言,告成观星台建于元代,为郭守敬所建。元代之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文献记载颇多,然而岁月沧桑,保留下来的早期观象台遗址却少之又少。洛阳灵台遗址仅存一个巨大的夯土台基,但这已是目前所存的罕见
期刊
2019年底至2020年1月,河南新乡延津县尹庄村南在施工中发现古代墓葬2座,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两座墓葬一南一北,靠北侧的编号为M1,南侧的编号为M2。两座墓结构相同,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构成。其墓道均朝南,墓门和墓室均为仿木结构并施彩,墓室平面都呈六边形,只是M2比M1装饰更繁缛。墓室各壁分别装饰有桌椅、灯檠、假门、衣架及剪刀、熨斗等模拟日常生活的砖雕。M2还
期刊
何土司城遗址位于重庆东南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俗称“十万屋基”,西南距酉阳县城77公里,东部与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相接。2019年3—7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解剖清理工作。调查勘探范围为遗址本体及周边区域,面积2平方千米,勘探对象有道路、房址、寨墙、墓葬、排水沟、蓄水池等遗迹,以及与遗址相关的口述资料。  我们解剖清理了遗址内部分遗迹,清理面积900平方米,发现
期刊
永安寺,晋北浑源古代十大佛寺之首,俗称“大寺”,也称“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重建,明清均有修葺。2001年,永安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布局规整,主要有前中后三个部分,传法正宗殿为中院,是全寺的主体部分,配有东西朵殿和配殿。  永安寺壁画集佛教、道教及阴阳五行中诸鬼神的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技术以及探究宗教思想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尤其传法正宗殿内所绘
期刊
格梓山位于福建德化县三班镇与永春县介福乡交界处德化一侧,即辽田尖山东侧坡地,西距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直线距离约76米(辽田尖山在当地俗称格梓山,但有部分区域不属于同一县辖,为区分两处遗址故使用不同的命名),东南与苦寨坑原始瓷窑址隔山谷相望,海拔685米。遗址所在区域山体坡度较大,地表长满一人高的杂草。遗物分布范围较广,面积约9000平方米。  2019年3月,泉州市考古队与德化县文管办联合组队,对格
期刊
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发现和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尤其是汉代王陵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墓内清理出土金、银、铜、铁、玉、漆、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两千余件(套),总量数十万计,其中精美绝伦的玉器200余件(套),仅玉璜就达97件,其玉质精致,纹饰精美,雕工精湛,为研究西汉早期玉璜的形制、功能、工艺等均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璜分类  狮子山楚王墓因早年被盗,墓内随葬器物不全,部分孑遗品也均已移位。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