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雕塑中的美学思想探究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是美学的主要表达方式,雕塑是古希腊时期最主要的艺术,因此从整体来看,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审美历程与美学发展相适应,古希腊美学观念的进步启发了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审美意识,将艺术与技艺区分开来,确定艺术以表现美的事物为基础,提升了雕刻等艺术的社会地位。为了更准确的表现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与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他们分析出何为美,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毕达哥拉斯的数理观念启发雕塑艺术按比例创作;柏拉图哲学否定虚幻追求理式之美;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柏拉图的理论,提出自然之美的价值,将美拉回现实。在这些美的规范下,古希腊雕塑具有了黄金比例、均衡、和谐、高雅、静穆、唯美精神等特点,形成了希腊美学的形式范畴。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引言
  柏拉图反对的艺术是仅具备“快感”,缺乏真实生命感的虚假艺术,他反对脱离现实依附政治的庸俗艺术,在艺术创造的形象中看不到真实性的美,只有生硬的人工雕琢的痕跡,柏拉图对艺术苛刻的态度是审美观进步的表现,在柏拉图之前的艺术只是人类对美的粗略表现,直到柏拉图对此提出批评,艺术家才对艺术要表现的生命之美恍然大悟。但柏拉图的理论却无法帮助艺术家表现生命美,因为他将美与抽象的“理式”联系在一起,“理式”如同神话中的众神,距离生活十分遥远,因此离艺术创作也十分遥远,雕塑家继续为英雄与神雕刻,遵循经验他们按照生活中的人来加工作品,却对这一行为不自知,他们因为无法真正见到神才勉强用人代替,他们不表现现实人的美,即使雕出堪称完美的肌肉组织也是属于神并非人。直到亚里士多德承认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称真理存在于自然,认为艺术模仿现实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反应,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的真理。亚里士多德将美的对象由抽象的理式拉回到现实,艺术不再因为表现自然远离理式而被抛弃,雕塑中的形象因为比现实更能保持和谐的美而成为永恒的艺术品。雕塑家不再以模仿自然为耻,他们对自然形象进行主观加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一、数理之美
  数理派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宇宙的本源并不是某种具有质的规定性的物质,也不是无规定性的物质,而是失去任何质的规定性的并用渗透到所有物质中的一种属性——数。”他阐述:“一切事物的质都必然是特殊的,只有数才是无所不包的;一切事物的质都是短暂的;只有数才是无始无终的。”这种理论使得古希腊人普遍以理智的数理方式解决问题,他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理进行解决,在雕塑创作之时,理式自然而然被加以运用,这就是古希腊早期雕塑无论是人的形象,还是建筑物的装饰部分,看起来都是方正而又相似的原因,毕达哥拉斯将美视为一种细部之间的和谐比例,雕刻家得以在按照人的形象表现神的时候,为了准确便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比例计算,这是十分智慧的方式,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复制过程中的失误。
  在长期实践当中,雕刻家敏锐的发觉创作躯干时的计算结果总是维持在一个范围内,当达到一个数值时,雕像看起来更加舒适,因此,所有的躯干均按这一个比例数字进行创作,这就是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以肚脐为分界线,上下比例0.618:1。这是为了表现美用数字计算得出的精确数值,但是真正表现在现实的雕塑中却与原型相去甚远,古希腊智者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这种美与“神”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多次说比例美是站在神的角度提出,精确的比例是为了完美与和谐,同时他也提出了将“神意”与事物结合的方式就是为艺术冠以比例。
  数即是真理,“数”产生的便是美,古希腊人认为掌握了数就掌握了美,这无关于最终的效果,因为只有以人为参照时才会有这样不尽人意的情况,几何图形依然是美的,这足够说明美依旧是可度量的,有其适当的尺度与公正的分限,如同德尔菲神庙墙上四则圭臬中规定:“至美即至公”、“遵守界限”、“毋骄傲”及“毋过度”这种可规范的美的定式,将希腊审美导向以可衡量的尺度为美。这种美是泛泛的,当精确到具体的事物时就不再行得通,如果依然说“数”就决定了全部的美那不免有些自欺欺人。
  二、道德与灵魂之美
  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雕塑,以公元前7世纪—6世纪的古风时期为代表雕刻技法遵循程式化,五官与体态按照比例刻画,肢体动作因缺乏协调性而给人不舒适的感觉,雕塑看起来更像是一座丰碑,这个时期的美是随机模仿产生的,正如“古风式的微笑”,偶然一次将嘴角上扬一个弧度,结果好像同之前有所不同,相比之下微笑似乎是更美的,于是在之后的雕塑创作中又添加了微笑元素,但是他们并不知晓“微笑”究竟意味着什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古希腊早期对“美”的体悟是混沌的,他们没有明确美的概念。美的意识从伯利克里时期已经确立,但这时候的美是同“适中”、“和谐”以及“平衡”这一类抽象的特质联系在一起的,就连《荷马史诗》中也没有专门描写“美”的语言,即使在记述特洛伊战争时需要用到美来形容海伦的相貌,荷马也用巧妙的方式避免了直接对美进行表述,他利用宣判时长老们的神情动作,引导人想象这个美貌。但是海伦的美就容易令人联想到灾难,因此这种美是痛苦的,按照美的定义之一——美是愉悦的,海伦的美不是真正的美。所以古希腊人的美是矛盾的,他们为了平衡这种矛盾,又提出了永恒的“真理之美”以区分“虚假的美”。但是真理之美到底是什么?思想家发现美好的道德能保证和谐愉悦的关系,在这种启发下,道德之美成为“真正的美”,雕塑家也黔驴技穷地用大理石表现抽象的高尚人格,因此雕刻出面容平静、五官端正,看起来很高尚的形象。
  后来,智者发现道德美并不是意味着外表同样是美的,相传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但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这种外表与内在的矛盾使雕塑即便能够表现道德,也是在表现虚假的“幻相”。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模仿者隔真理很远,他能是一个画家、鞋匠、木匠或别的任何工匠,但他对他们的技术一无所知,他能做种种模仿,只因为他只触碰那些事物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表象。”在哲学家看来,只表现表面的美同样不能永恒。   柏拉图所说,雕塑是在模仿,正是在对人进行模仿的过程中,雕刻家发现了运动中的人体美,于是将肢体塑造的更加伸展,肌肉更加明显。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人们讨论的重点依然是雕塑对象的灵魂,雄健的体魄与充满生机的行为动态都是灵魂的附属品。为完美的表现灵魂,创作雕塑从不以求取人类的亲近为目的,雕像无论从选材还是造型都远离生活,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以便更接近精神层面。雕塑不具有实用性,制作不带功利,只被作为观摩对象,因此古希腊雕塑是精神的象征,遵守与神近似的“伟大而均衡”的道德精神。
  三、自然之美
  灵魂是一种理念,某种程度上它依旧同道德搅扰不清,这依然不能算是永恒的纯粹美,柏拉图追求纯粹的美,他提出 “应代道
  德之美以几何形式之美”。他为此建立了空间中的三角形将此作为最稳固的最具美感的形体,但是,即使有各种严格的比例制定,一旦将这个包含“黄金分割”和精密数据的雕塑放在实际的空间中,它的比例和美感又将不被确定。柏拉图在《辩士篇》中提到雕塑家为表现这种美是随视觉需要,随着观赏者的立足方位进行调整的,士兵雕塑手中的盾牌并非是完美的圆形,处于另一方向进行观赏就发现其实这形状是一种椭圆。“他只是表面上像原物,实际上放弃了真相,选择了一种美丽。”(《辩士篇》)
  古希腊创作人像时并不是将抽象理想化,而是从众多的模仿对象中提取最美的部分进行组合,只是由于对模仿的鄙夷,雕刻家也不想公然承认这个创作渠道,模仿的结果即使符合理想中的美感也要被刻意忽略,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了这种美的矛盾,他抛开神谕、灵魂这些空洞的词语,将视线重新投放到被人们忽略已久的现实空间中,他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此模仿的艺术也有真实性。他提出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通过模仿人可以获得愉悦,这个觀念使雕塑家摆脱了内心的煎熬,不再回避艺术取材于生活的事实,亚里士多德对人地位的提升帮助雕塑家舍弃虚无的神,开始正视自己的作品,通过不断同现实的人进行比较,他们发现雕塑真正美的时刻是与活人最相像的时候——这便是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力,因此古希腊后期的雕塑作品以展现人体美著称,虽然这个作品仍然区别于真正的参照对象,但是它的确是具有美感的。
  四、结语
  在美学观念影响下,古希腊雕塑家选取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状态,模仿创造出和比例的形体,表现古希腊特有的高尚美,正如希腊时期极其重要的作品——拉奥孔群雕,凝固了拉奥孔最痛苦的瞬间,用隐忍的表情展现出一丝静穆,安抚了动荡的心灵,这就是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一种对人性的关照。但古希腊美学思想并没有彻底解决美的问题,但是却启迪了后人对美的探索,正因为如此,以“为人性之战”著称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回归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分别对古希腊雕塑的比例分割、人体构造和典雅之美进行研究,继续完善古希腊美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
  [2]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4.
  [4]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陕西: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In Shakespeare’s sonnet 137,the speaker first addresses love as a blind fool and blames him in misleading him. Having become infatuated with the lady,he faces a dilemma. He is well aware that the lady
期刊
斜形线构图: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方向、不稳定、动势等感觉,如艾中信的油画《过雪山》中的红军队伍所形成的长斜线,隐含着决定的方向和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的意境。象征了红军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而王文彬的油画《夯歌》则利用画面倾斜线的不稳感来加强打夯的动势,表现了在劳动中人们飞扬饱满的激情。  横向水平构图能像平原一样给人以一种安闲平静、一望无际、心胸开阔的感觉,妥木斯的油画《晨曦》、运用这
期刊
摘 要:波密易贡藏刀工艺是我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生产性保护的一种,相关学者对于西藏地区的波密易贡藏刀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话题的讨论热潮逐渐升温。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们对于波密易贡藏刀工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具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关注是毋庸置疑的。波密易贡藏刀工艺属于生产性文化遗产,对于生产性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该工艺回归本质,将该工艺应用于日常,同时需要结
期刊
1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内容以及形式都很灵活,它主要以看教学视频、录像、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互动讨论与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为主,但这些形式却是紧紧围绕内容展开的,因此,“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还具有复习检测方便快捷、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的特点。  1.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新课程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因此,翻转课堂必须以新
期刊
摘 要:传统佛寺是我国的传统瑰宝之一,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与传承。而苏州市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城市,苏州的传统寺庙也是闻名于世界的,而在这些传统寺庙中,又以佛寺为主,这些佛寺有庄严威武的山门,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还有装饰精巧的钟鼓楼等,而在这些建筑中,也不乏精美的佛像,做工精细的斗拱,而在这些传统佛寺中,自然景观也是别具一格的。本文按照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归纳总结的思路对苏州的传统佛寺进
期刊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习数学需要通过思维去把握,去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作为数学教师,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鼓励;肯定;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数形结合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平时我们教师在
期刊
夜  倾斜了一只眼睛  便隐去了  晨雾中  一双黑眸  依然专注  只为了风中的几点记忆  你任岁月憔悴了自己  如今  你的歌为谁轻吟  你的夢为谁轻系  当你再次收起画笔  你说  夜太重 月托不起  悲吟  我可以不再写诗  眼中不再下着细雨  而我无法止住  那无声的悲泣  我可以把心火灭熄  把有你的梦舍弃  但我不能不去  听那飞花的细语  我可以用微笑  去收拾回忆  面对永无见面
期刊
摘 要: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可以说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引起了新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女子;近代教育;教会学校  一、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古以来,女子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压迫之下,没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一旦结婚,按照封建礼法规定,就无疑承担起了相夫教子的重任。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于晚清时期,毋庸置
期刊
摘 要: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对在线课程认识等维度分析了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同时要对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大班教
期刊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工作需要在历史思维能力的促进下才能实现其重要价值,文章从历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制定,并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