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m_crs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80年前,戴季陶在《日本论》中有一番振聋发聩的话:“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晓得他现在的真相,方才能够推测他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但到了今天,国内大部分的日本研究者,仍需要到1928年完成的《日本论》和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中寻找灵感。
  当反日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当美容论坛上的美女都要忙不迭地表白“不用日货”以示爱国时,坦率的而不是投机的、实事求是而不是意识形态先行的日本研究,遂成为稀缺的东西。而思想资源的不足,使得外交政策的教条化和大众日本观的情绪化成为了必然。
  在此情势下读《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自有一番独特的感受。卓先生是新加坡知名报人,早年负笈东瀛时,亲人都质疑他“到那个残暴的国家到底能学到什么?”但他坚持要到那里看看“战前的日本和战后的日本有何不同?”一呆就是40年。180万字、3卷本的《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清晰勾勒出40年间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和从“保革对峙”到“总保守化”的演变过程。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心平气和地谈论日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早年,中国人基于华夷思想一直蔑称日本为“东夷”,但这个蕞尔小国后来竟能打败大清帝国,后来居上。被一个自己从来不当回事的对手打败,这使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始终在自卑、自大和愤懑之间徘徊,而难有客观务实的眼光。因此,中国人能安然接受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却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现实。
  近几年来,当日本某某首相上台时。有些人总要称对方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历数他曾经多少次访华;每当出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情况时,中国方面总会义正词严地高调要求日本当局深刻反省历史,民间也照例会出现一阵反日民族主义叫骂。但就是在这样的周期震荡中,中日双边政治关系近年来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近期虽有改善,但因为没有任何机制保障可言,所以随时可能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而更根本的是,抗议和谩骂并没能阻止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进程,海外派兵已经实现。总体保守化已成事实,而对战后和平宪法的修改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中日关系为什么陷入目前这样的困局?爱国青年自然会归咎于日本人“死不悔改”的国民性上,但现实已经证明,这种情绪宣泄固然痛快,却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中国软硬兼施的策略不能奏效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日本政治的认识和国民心态的把握出了问题。太多一厢情愿式的友好,太多不合时宜的强硬。以至于不能对症下药。
  几年前,马立诚和时殷弘提出了对日外交新思维,认为对日本展示亲近,拉拢日本成为战略伙伴,才能实现中日友好,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但却没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中方单方面的让步会必然带来日方的友好;而民间反日人士则认为,只有保持对日本的军事警惕,追究和清算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甚至要在战争中打败日本,才有可能实现中日友好。但问题在于,“中日必有一战”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下不大可能实现,而由于对“道歉”、“反省”等词汇的理解不同,要让日本人做出让中国人满意的谢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更致命的是,他们双方在考虑中日关系的时候。都是从中国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并且都认为日本官方会根据中国的对日姿态来调整中日关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对日政策主要是针对官方的,苦口婆心地劝、委曲求全地哄、忍气吞声地让、色厉内荏地吓,就是希望日本的政治家能对中国友好。但卓先生的文集告诉我们,日本政治的右翼化从1950年代就开始了,对日清算的不彻底使右翼在日本政体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就是在中日蜜月般的1970年代,就有以东条英机为主角的电影的上演,有极右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自杀,有战后第一个国防白皮书的出台。而中日的复交,只不过是双方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而已,和感情无关。而1990年代后,日本政治的总体保守化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把中日关系的改善寄望于某个政治家的良心是不现实的。日前,本刊编辑部来了一个日本企业家代表团,这些人大多第一次来到中国,三四天的行程下来,很多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表示已从石原慎太郎派转变为对日友好派。显然.与民主国家打交道的关键在于争取该国的民意,而不是对该国政府施加高压。因此。中国的外交,必须着眼于长期战略,着眼于外交的本质意义,即一个国家的人民如何与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相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对日外交的确需要新思维,尤其是民间的新思维。
其他文献
最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种树郭橐驼传》,颇有一番新的感受。以前我也不止一次教过这篇文言文,但从来没有感到作者所讽刺的“他植者”也包括我在内,也从来没有感到郭橐驼种树的方式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最好的启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一、舒其本,以读固学之本  文言文教学的抓手是什么,我认为,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精要,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但是观今天的语文课堂,读,很多只剩躯壳,只剩形式,失去了读的本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素质积累和语文素养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理解意识和体验意识,为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言意兼得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有效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还能身臨其境地感知文本引申的含义,融会贯通,继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言意兼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讲课文。在单元导读中,编者提出了教学重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学习本篇文章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应该有: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论证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任务群学习之一。该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的阅读知识点,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吶喊》的阅读中,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有效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出,由字生成句子,由句子生成章节,由章节生成文篇。可见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注重谋篇布局。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谋定篇,布好局,可以见得论证思想的缜密和深刻。   而如何做到胸有成竹,筹划布局,运笔成风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特性。叶圣陶在《作文论·议论》中说,议论的宗旨在于表达作者的见解观点。同时他说,议论文就是要用文章来说服他人。可见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把“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作为任务群最后一个,阅读横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怎样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呢?笔者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教学流程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课前动员,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先扼要介绍书籍与作者,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名家对《中
摘 要 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必须进行教学优化设计,通过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探究,通过优选教材内容,重新组合,开展诗歌专题教学,以拓宽古诗词教学的广度;通过比较阅读、鉴赏教学,精心设计比较点,以挖掘古诗词教学的深度。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教学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鉴赏”“文化”,其课程内容设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其中“文学阅读与写作”是一大亮点。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怎样开展才真正有效,课堂教学中“阅读经验”如何才能建构和生长,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必须要思考和面对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系统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语文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突出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情感教学的渗透,让“爱”为教学导航。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开展情感教学呢
一次送别经历,一曲琵琶演奏,一段凄凉身世,一回贬谪生活,碰撞成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伟大的白居易通过对偶遇的琵琶女高超绝伦的演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生动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江州的愤懑之情。千百年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欣赏的焦点聚集到精美绝伦的音乐描写上,聚集到引发天下失意人情感共鸣的主旨句上,而忽略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