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高感性产品,消费者根据个人的审美喜好和情感喜好选购产品。本文以人格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以九型人格理论作为消费者人格分类的标尺,运用拟人设计法、剧本引导法和角色设计法三种方法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的探讨。
【关键词】:人格化设计;文创产品;博物馆
但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消费者选购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标准已不再是实用功能或审美功能,更为关注产品所传达出的体验是否能让消费者怦然心动。感性化的因素引导消费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的理念来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分别从什么是人格化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什么需要人格化设计理念作为指导以及如何进行人格化设计三个面向进行阐述。
一、人格和人格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人格的研究是以人格心理学作为依据的,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个体在对现实态度及行为方式中展示出的稳定而又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质。
设计中的人格化是依托于移情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移情学说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中美学流派的代表。所谓移情是指我们将个人情感外射到事物上,使无生命物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本文所说的人格化设计正是指人格特质被移情于特定的产品上以及个体为表明自身具有某种特质而选择相应的产品。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受教育的程度等决定了人的人格。消费者会选择与其向往事物所体现的人格特征相契合的一面,从而使其获得身份、地位的满足感,也会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愉悦感。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什么要人格化设计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目前炙手可热的当红明星,是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体的衍生产品,其不以产品的实用功能等理性因素作为消费者选购的第一标准,而感性化的因素往往决定了购买行为,如让人怦然心动、相见恨晚的感受。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为中产阶级,常以个人喜好和审美特质来选购商品。在这个体验经济时代,在感性产品与感性人群的双重需求下,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理论来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
(1)博物馆文创产品是高感性产品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通过对博物馆特定文物的研究与设计,将产品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成为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在体验经济时代,相对于刚需产品来说,博物馆文创产品属于消费者的软性需求,是一种精神性消费。
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理论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消费者的情感、人格、思想可通过一系列的抽象和构思转化为具有特定语意的设计符号,设计师通过消费者的特定人格进行产品人格的设计,消费者人格决定了产品人格,产品人格是消费者人格的延伸和传承,会从某种程度上唤醒和强化消费者人格,因此产品人格与消费者人格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人格特质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精准挖掘与呈现是高感性产品设计的关键。
(2)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以中产阶级为主,具有较强的个性和品味
自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参观博物馆的人群广而杂,而具有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却以中产阶级为主,这类群体相较于其他阶层具有更为强烈的关注和学习品味的欲望,不但更为频繁的参观博物馆,也更愿意花钱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一方面这类人群想显示身份的区隔,另一方面为了突出个人的个性魅力。对于這一类期望彰显个人个性的群体,以人格化理论进行市场划分及产品定位是再合适不过的。
从消费者人格的角度来划分消费者群体,并按人格划分市场和人群,根据消费者人格定位产品的人格。因为即使职业,年龄,性别不同的人也可能拥有相似的人格及喜好倾向。本文提出了以九型人格理论进行消费者细分。根据九型人格理论,人格类型有完美型(Reformer)、助人型(Helper)、成就型(Motivator)、自我型(Romantic)、思想型(Thinker)、忠诚型(Skeptic)、活跃型(Enthusiast)、领袖型(Leader)、和平型(Peacemaker)九种,每种人格是通过大量的显性因素进行分类与判断的。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方法
适合某类产品的的设计方法可帮助设计师把握思维方向,并减少设计者在思考时产生的不确定性问题和难以把握的状况,为设计师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方法。在这里将拟人设计法、剧本引导法和角色设计法导入博物馆文创产品人格化设计中,这三个设计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三个设计方法共同作用构成产品人格化设计的核心。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个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导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中。
(1)拟人设计法
拟人设计法的内涵是把个性、人格、气质、人格等这些人类心理学中的概念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赋予产品具有生命性的角色,使产品具有一定的人格。产品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编解码的过程,设计师需要通过对消费者人格的分析,通过运用典型易读的设计语言、精准的造型符号和功能符号将产品进行编码,如果消费者在解读产品时,能识别其内心渴望的视觉语言或感受,则编解码成功。因此分析消费者人格是拟人设计法实现的第一步。
(2)剧本引导法
剧本导引法是一种说故事的能力,要求设计师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剧本,剧本围绕产品展开,通过设计产品使用的“人、境、物、活、动”等信息将消费者带入剧情中。产品在整个剧本中是重要道具,消费者即演员,而设计师作为导演要考虑演员要在怎样的场景中拿着怎样的道具,具体完成怎样的动作才能惟妙惟肖地完成演出,并让演员投入真情实感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3)角色设计法(persona design)
角色设计法是一种模拟典型消费者特性的方法,要求设计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把设计者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需求和目标上,降低设计师依靠个人直觉或管理者的凭空想象来设计产品的风险性。建立用故事板或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把创建好的消费者角色放入假设的场景中来分析消费者。
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是研究大量的消费者需求后将需求列表统计。这些方法的初衷是关注任何一个消费需求,但最终常常导致不能满足任何一个需求。需求列表对设计的指导是有限的,但角色(persona)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角色是设计师模拟自身为消费者进行设计思考的手段,在这出故事中,设计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自导自演进行设计的推理。角色设计法分为三个步骤:创建角色、描述角色和使用角色。
①创建角色
首先可通过九型人格的调查问卷来确定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消费者行为、期待、和动机的模式是构建角色的基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角色,否则就和冗长消费者需求列表一样,人格的鲜明特性会被削弱。
②描述角色
围绕行为特性,添加环境因素、社交关系网、消费品味等细节进行角色描述。此外,取名字、增加个性、附上照片等可以使角色看起来栩栩如生。
③使用角色
如何使用角色取决于不同项目的性质,可以结合UCD方法帮助研究其他消费者的活动、使用设定好的角色测试购物场景、使用角色来指导专家评估等。这样才能帮助设计师精准的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四 小结
本文从人格化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基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高感性价值及消费人群的强个性和高品位,提出以人格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作为理论依据的人格化设计理论,以九型人格理论作为消费者人格分类的标尺,通过对拟人设计法、剧本引导法和角色设计法三种方法的阐述提出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的具体方法。期望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86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2—57
[3](美)史密斯,瑞纳森.产品开发新法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69
【关键词】:人格化设计;文创产品;博物馆
但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消费者选购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标准已不再是实用功能或审美功能,更为关注产品所传达出的体验是否能让消费者怦然心动。感性化的因素引导消费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的理念来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分别从什么是人格化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什么需要人格化设计理念作为指导以及如何进行人格化设计三个面向进行阐述。
一、人格和人格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人格的研究是以人格心理学作为依据的,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个体在对现实态度及行为方式中展示出的稳定而又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质。
设计中的人格化是依托于移情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移情学说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中美学流派的代表。所谓移情是指我们将个人情感外射到事物上,使无生命物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本文所说的人格化设计正是指人格特质被移情于特定的产品上以及个体为表明自身具有某种特质而选择相应的产品。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受教育的程度等决定了人的人格。消费者会选择与其向往事物所体现的人格特征相契合的一面,从而使其获得身份、地位的满足感,也会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愉悦感。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什么要人格化设计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目前炙手可热的当红明星,是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体的衍生产品,其不以产品的实用功能等理性因素作为消费者选购的第一标准,而感性化的因素往往决定了购买行为,如让人怦然心动、相见恨晚的感受。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为中产阶级,常以个人喜好和审美特质来选购商品。在这个体验经济时代,在感性产品与感性人群的双重需求下,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理论来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
(1)博物馆文创产品是高感性产品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通过对博物馆特定文物的研究与设计,将产品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成为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在体验经济时代,相对于刚需产品来说,博物馆文创产品属于消费者的软性需求,是一种精神性消费。
本文提出以人格化设计理论指导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消费者的情感、人格、思想可通过一系列的抽象和构思转化为具有特定语意的设计符号,设计师通过消费者的特定人格进行产品人格的设计,消费者人格决定了产品人格,产品人格是消费者人格的延伸和传承,会从某种程度上唤醒和强化消费者人格,因此产品人格与消费者人格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人格特质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精准挖掘与呈现是高感性产品设计的关键。
(2)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以中产阶级为主,具有较强的个性和品味
自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参观博物馆的人群广而杂,而具有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却以中产阶级为主,这类群体相较于其他阶层具有更为强烈的关注和学习品味的欲望,不但更为频繁的参观博物馆,也更愿意花钱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一方面这类人群想显示身份的区隔,另一方面为了突出个人的个性魅力。对于這一类期望彰显个人个性的群体,以人格化理论进行市场划分及产品定位是再合适不过的。
从消费者人格的角度来划分消费者群体,并按人格划分市场和人群,根据消费者人格定位产品的人格。因为即使职业,年龄,性别不同的人也可能拥有相似的人格及喜好倾向。本文提出了以九型人格理论进行消费者细分。根据九型人格理论,人格类型有完美型(Reformer)、助人型(Helper)、成就型(Motivator)、自我型(Romantic)、思想型(Thinker)、忠诚型(Skeptic)、活跃型(Enthusiast)、领袖型(Leader)、和平型(Peacemaker)九种,每种人格是通过大量的显性因素进行分类与判断的。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方法
适合某类产品的的设计方法可帮助设计师把握思维方向,并减少设计者在思考时产生的不确定性问题和难以把握的状况,为设计师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方法。在这里将拟人设计法、剧本引导法和角色设计法导入博物馆文创产品人格化设计中,这三个设计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三个设计方法共同作用构成产品人格化设计的核心。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个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导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中。
(1)拟人设计法
拟人设计法的内涵是把个性、人格、气质、人格等这些人类心理学中的概念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赋予产品具有生命性的角色,使产品具有一定的人格。产品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编解码的过程,设计师需要通过对消费者人格的分析,通过运用典型易读的设计语言、精准的造型符号和功能符号将产品进行编码,如果消费者在解读产品时,能识别其内心渴望的视觉语言或感受,则编解码成功。因此分析消费者人格是拟人设计法实现的第一步。
(2)剧本引导法
剧本导引法是一种说故事的能力,要求设计师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剧本,剧本围绕产品展开,通过设计产品使用的“人、境、物、活、动”等信息将消费者带入剧情中。产品在整个剧本中是重要道具,消费者即演员,而设计师作为导演要考虑演员要在怎样的场景中拿着怎样的道具,具体完成怎样的动作才能惟妙惟肖地完成演出,并让演员投入真情实感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3)角色设计法(persona design)
角色设计法是一种模拟典型消费者特性的方法,要求设计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把设计者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需求和目标上,降低设计师依靠个人直觉或管理者的凭空想象来设计产品的风险性。建立用故事板或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把创建好的消费者角色放入假设的场景中来分析消费者。
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是研究大量的消费者需求后将需求列表统计。这些方法的初衷是关注任何一个消费需求,但最终常常导致不能满足任何一个需求。需求列表对设计的指导是有限的,但角色(persona)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角色是设计师模拟自身为消费者进行设计思考的手段,在这出故事中,设计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自导自演进行设计的推理。角色设计法分为三个步骤:创建角色、描述角色和使用角色。
①创建角色
首先可通过九型人格的调查问卷来确定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消费者行为、期待、和动机的模式是构建角色的基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角色,否则就和冗长消费者需求列表一样,人格的鲜明特性会被削弱。
②描述角色
围绕行为特性,添加环境因素、社交关系网、消费品味等细节进行角色描述。此外,取名字、增加个性、附上照片等可以使角色看起来栩栩如生。
③使用角色
如何使用角色取决于不同项目的性质,可以结合UCD方法帮助研究其他消费者的活动、使用设定好的角色测试购物场景、使用角色来指导专家评估等。这样才能帮助设计师精准的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四 小结
本文从人格化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基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高感性价值及消费人群的强个性和高品位,提出以人格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作为理论依据的人格化设计理论,以九型人格理论作为消费者人格分类的标尺,通过对拟人设计法、剧本引导法和角色设计法三种方法的阐述提出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人格化设计的具体方法。期望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86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2—57
[3](美)史密斯,瑞纳森.产品开发新法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