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政治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比较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堂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课堂埋下了伏笔。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就会拉近学生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所以,创设情境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环节。例如,笔者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引导生成的问题上,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伊始,我满怀激情地说:2008年9月25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怀的日子,它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同学们知道这一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神舟七号顺利飞天。”在播放了“神七”发射以及翟志刚漫步太空的实况视频后,我说:“神七的成功飞天存在众多的原因,但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有人说‘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那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载人航天精神”。我水到渠成地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顺利地实现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联系生活实际,倡导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适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验教育是一种由教育对象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一种动态的作为教育过程。可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体验教育的鲜明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因此,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中学政治课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去调查、去体验,以求在社会中感悟人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真谛。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帮助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活动性课程,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营造氛围,精彩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提倡开放互动、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如果教师享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就会剥夺学生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地位、人格上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只能是一种被迫的服从,何以“生成”?所以,教师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放下架子,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长见识。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时,一位学生提出:“人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有不同的思想,其价值观就应该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是只用一种观点统领、禁锢人的思想吗?有这个必要、有这个意义吗?”问题的提出十分尖锐却又有几分道理,我启发这位学生用教材中所说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打了个比方:就像演奏一场交响乐,各种乐器都各显神通,但如果没有指挥家的指挥,没有指挥家在掌控主旋律,那这场交响乐演奏就成了一锅“乱炖”。但他又反驳道:“难道人有不同观点,社会就会混乱吗?像我现在提出了不同观点,课堂就混乱了吗?”该学生提出了这一串问题后,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我,似乎在看老师要怎么应对。对此,我知道再争辩下去,不仅他不服气,甚至可能提出更多偏执的问题,导致这堂课在双方的争执中得不出任何结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平静地说:“是这样吗?其他同学是否都同意他的看法,请说说看!”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支持他的观点,更多的是对他的观点予以反驳。有的学生指出,统一与多样并不矛盾,多样的思想要有统一引导,才会走对方向,活而不乱。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不同的观点就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争辩使得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能统一核心价值观,消除思想认识的无序和混乱。而如果对那些社会上的错误价值观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危害社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不仅使学生的疑惑在争辩中得到解决,也化解了眼看就要爆发的师生对立,使得意外转化成了可生成性的资源,让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 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体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比较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堂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课堂埋下了伏笔。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创设融思想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就会拉近学生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所以,创设情境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和环节。例如,笔者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引导生成的问题上,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伊始,我满怀激情地说:2008年9月25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怀的日子,它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同学们知道这一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神舟七号顺利飞天。”在播放了“神七”发射以及翟志刚漫步太空的实况视频后,我说:“神七的成功飞天存在众多的原因,但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有人说‘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那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载人航天精神”。我水到渠成地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集中体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顺利地实现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二、联系生活实际,倡导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且适合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验教育是一种由教育对象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一种动态的作为教育过程。可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体验教育的鲜明特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因此,从新课程标准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中学政治课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去调查、去体验,以求在社会中感悟人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真谛。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帮助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活动性课程,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有所感悟、内化,并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营造氛围,精彩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提倡开放互动、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如果教师享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就会剥夺学生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地位、人格上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只能是一种被迫的服从,何以“生成”?所以,教师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放下架子,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长见识。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时,一位学生提出:“人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有不同的思想,其价值观就应该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是只用一种观点统领、禁锢人的思想吗?有这个必要、有这个意义吗?”问题的提出十分尖锐却又有几分道理,我启发这位学生用教材中所说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打了个比方:就像演奏一场交响乐,各种乐器都各显神通,但如果没有指挥家的指挥,没有指挥家在掌控主旋律,那这场交响乐演奏就成了一锅“乱炖”。但他又反驳道:“难道人有不同观点,社会就会混乱吗?像我现在提出了不同观点,课堂就混乱了吗?”该学生提出了这一串问题后,还用挑衅的眼光看着我,似乎在看老师要怎么应对。对此,我知道再争辩下去,不仅他不服气,甚至可能提出更多偏执的问题,导致这堂课在双方的争执中得不出任何结果。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平静地说:“是这样吗?其他同学是否都同意他的看法,请说说看!”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支持他的观点,更多的是对他的观点予以反驳。有的学生指出,统一与多样并不矛盾,多样的思想要有统一引导,才会走对方向,活而不乱。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不同的观点就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为争辩使得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能统一核心价值观,消除思想认识的无序和混乱。而如果对那些社会上的错误价值观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危害社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不仅使学生的疑惑在争辩中得到解决,也化解了眼看就要爆发的师生对立,使得意外转化成了可生成性的资源,让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 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体验,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