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以牧场主的女儿梅吉与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追求爱情和与命运抗争的过程。荆棘鸟贯穿文章的始终,象征着梅吉与拉尔夫之间为了真爱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作者将三代女性对男性社会由顺从、不满到抗争的觉悟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嘲讽了宗教的伪善本质。
关键词:荆棘鸟 象征主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与《教父》、《爱情故事》、《洪堡的礼物》等被列为十大经典的时代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则寓言:传说中有一种鸟儿,它一生中只歌唱一次,为了能唱出胜过夜莺的歌,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一棵理想的荆棘树,然后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极度的痛楚之中,它用全部的生命唱出世间最美妙动听的歌声,曲终而命竭。作家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如同冲决命运罗网束缚的荆棘鸟,用各自的情感历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析理:真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thorns”一词在字典中解释为“在山野中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在《圣经》里多次用到了它,如“百合花在荆棘内”、“不要撒种在荆棘中”、“用荆棘编作冠冕”。很明显,荆棘作为一种植物,人们己赋予它鲜明的象征意义。它代表阻碍、受难、挫折、牺牲;它象征在实现美好愿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而鸟儿却在寻找它并把棘刺扎进胸膛,唱出了最美妙的歌;象征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美好或高尚的目标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人类的
真正幸福也是在经历极度的痛苦之后得到的。
一 《荆棘鸟》象征意义的体现
荆棘鸟自离开巢穴就一直寻找最长最尖的棘刺,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唱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以最惨重的代价换得最美好的东西,实现了生命意义。它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和忍受苦难的毅力,和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如出一辙。梅吉与拉尔夫是对方那根最长最尖的棘刺;帕克哈就是菲奥娜的那根荆棘。本文我们从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上分析荆棘鸟的象征意义。
1 如果说梅吉是一只荆棘鸟,那么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长最尖的棘刺。梅吉天生就有不屈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她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当他们一家来到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时,她遇到了英俊潇洒、品貌出众的拉尔夫神父,立刻喜欢上了这位上帝的使者,等她成长为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女后,她对拉尔夫的喜欢变成了爱。
当然她知道拉尔夫属于上帝,神父的身份使两人无法结合。她把一生的爱和恨都无怨无悔地扎在拉尔夫这棵荆棘树上,甘愿为伟大的爱情牺牲,唱着自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歌。她是一只真正的荆棘鸟,用鲜血浇灌爱情。这就是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和独立自我精神的表现。
2 拉尔夫是考琳麦卡洛浓墨重彩刻画的教士形象。他外貌出众、气质非凡、恪尽职守、博学多才、机智灵活,然而,如此优秀的教士身上却存在许多矛盾。拉尔夫向往上帝,为了能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不得不抛弃一切抱负和所有的欲望。另一方面拉尔夫又对上帝心存怀疑,说:“我确实抱有怀疑。有思想的人对什么不怀疑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感到空虚的原因。”而且这种怀疑从来没有消失过,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所走的道路。这种坚持,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坚持,还混杂着对权力和地位的强烈欲望。
他醉心于教会所提供的权力。在他人生道路的几次重要选择中,天平都倾向了教会。正如在戴恩的葬礼上他对自己的剖析:“如果他早就知道他是他的儿子,他是否会走上一条不同的路?会的!他的心在叫。不,他的脑子在冷笑。”神性和人性,情感与权欲在他的身上始终处于矛盾对立状态。他就这样在上帝与人性之间游走,在权力与爱情之间徘徊,任何一方都使他难以割舍。他既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士,又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亲手铸造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同时成为这悲剧最终的牺牲品。拉尔夫用荆棘为自己做了十字架,无可选择地终生背负着它。
3 出身于显赫贵族的菲奥娜,因为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并且有了私生子而被迫嫁给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牧工帕迪。但是,菲奥娜对帕迪除了感激外一点爱情也没有,连她和帕迪生的孩子们,她也从未真正关心在乎过。支撑她一直坚强活下去的就是弗兰克。弗兰克是她爱而不得的安慰和感情寄托。菲奥娜用冷漠和沉默和现实环境对抗。她一生都在回忆不可得的爱情。帕克哈就是菲奥娜的那根荆棘,深深地刺进了菲奥娜的内心。
二 《荆棘鸟》的启示
荆棘鸟贯穿全文的始终,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如荆棘鸟般的充满痛苦却又无怨无悔的把荆棘刺入自己的胸膛。《荆棘鸟》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两点:
1 《荆棘鸟》中祖孙三代女性遵循着人的本性,或为美好而真挚的感情,或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勇敢地和父权制社会规定的女性命运相抗争。她们决绝地迎接痛苦,勇敢地承担痛苦,坚韧地忍受痛苦。在付出极大的代价同时,她们实现了自我价值,最终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命运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升华。正如梅吉在小说结尾所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
科林·麦卡洛将小说中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对男性社会由顺从、不满到抗争的觉悟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们集中代表着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认同或否定自身角色、屈从与反叛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控制。三代女性为了各自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与男权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和命运的抗争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不同历史时期观念的反叛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男人主宰社会的格局被打破,男权社会必定会瓦解。女性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独立的人格,才能完全脱离对男性的依附,才能获得社会平等,获得男性的尊重和理想的爱情。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女性解放的道路是漫长而痛苦的,但前程是美好和光明的。《荆棘鸟》中的女性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后得到了精神上永恒的满足,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也正是荆棘鸟的启示——痛苦是幸福的源泉,在痛苦中抗争命运,最终获得幸福。
2 虔诚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这种矛盾却统一在了拉尔夫的身上。拉尔夫饱读经书,深受神学熏陶,可他无法抗拒金钱与权欲的魅力,违背了信仰中的教义,以教会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掳走了梅吉一家本应继承的巨额遗产。一千三百万英镑使得“拉尔夫神父成为克卢尼达克大主教私人秘书”,终于跻身于罗马教庭。而《圣经·旧约》中耶和华上帝劝导人要爱人如己,“十诫”中第十条是“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而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行为恰恰违反了这一条。
《圣经·旧约》中强调要提高穷人的地位,不能因为他贫穷而使其遭受歧视,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可在现实生活中,克利里家里的孩子们因其贫穷在教会公共学校里饱受嬷嬷们的凌辱和鞭打,作者借弗兰克的话对他们进行了最直接的揭露:“要是我们有钱……她们就会跟着我们的屁股转了,可是我们捐不起风琴给教堂,捐不起金法衣给圣器收藏室,或者把一匹马和一辆新的轻便马车送给修女们。因此,我们就什么都算不上了。她们对咱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麦卡洛多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贪婪、伪善和罪恶的教会,使读者看到教会并不是个充满爱心、纯洁、神圣的地方,同样充满了铜臭、虚伪和奸诈。
三 结语
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浓缩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与抗争。她们的抗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第一代与第二代人的抗争并没有成功,只有第三代人朱丝婷在经历了巨大的伤痛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长辈的幸福之路。这条不同以往的路不在寄寓女性爱情理想的远离尘嚣的内陆牧场德罗海达,而是在更具现代特征的世界里。一切有深度的体验都以痛苦和坚韧为代价,付出的代价越高,感受到的痛苦越深,其体验也越强烈。人类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种极度的痛楚中升华。
参考文献:
[1] 和建伟:《〈荆棘鸟〉与〈圣经〉关系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2] 谢遐均:《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红字〉和〈荆棘鸟〉女主人公的形象》,《名作欣赏》,2006年第16期。
[3] 王玉梅:《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南昌大学,2007年。
[4] 赵佳丽:《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及麦卡洛的女性观》,《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5] 方晓梅:《论〈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导因》,《理论界》,200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高原,女,1978—,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临沂师范学院。
关键词:荆棘鸟 象征主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与《教父》、《爱情故事》、《洪堡的礼物》等被列为十大经典的时代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引用了这样一则寓言:传说中有一种鸟儿,它一生中只歌唱一次,为了能唱出胜过夜莺的歌,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一棵理想的荆棘树,然后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极度的痛楚之中,它用全部的生命唱出世间最美妙动听的歌声,曲终而命竭。作家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如同冲决命运罗网束缚的荆棘鸟,用各自的情感历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析理:真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荆棘“thorns”一词在字典中解释为“在山野中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在《圣经》里多次用到了它,如“百合花在荆棘内”、“不要撒种在荆棘中”、“用荆棘编作冠冕”。很明显,荆棘作为一种植物,人们己赋予它鲜明的象征意义。它代表阻碍、受难、挫折、牺牲;它象征在实现美好愿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而鸟儿却在寻找它并把棘刺扎进胸膛,唱出了最美妙的歌;象征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美好或高尚的目标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人类的
真正幸福也是在经历极度的痛苦之后得到的。
一 《荆棘鸟》象征意义的体现
荆棘鸟自离开巢穴就一直寻找最长最尖的棘刺,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唱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以最惨重的代价换得最美好的东西,实现了生命意义。它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和忍受苦难的毅力,和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如出一辙。梅吉与拉尔夫是对方那根最长最尖的棘刺;帕克哈就是菲奥娜的那根荆棘。本文我们从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上分析荆棘鸟的象征意义。
1 如果说梅吉是一只荆棘鸟,那么拉尔夫就是她那根最长最尖的棘刺。梅吉天生就有不屈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她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当他们一家来到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时,她遇到了英俊潇洒、品貌出众的拉尔夫神父,立刻喜欢上了这位上帝的使者,等她成长为一个美艳绝伦的少女后,她对拉尔夫的喜欢变成了爱。
当然她知道拉尔夫属于上帝,神父的身份使两人无法结合。她把一生的爱和恨都无怨无悔地扎在拉尔夫这棵荆棘树上,甘愿为伟大的爱情牺牲,唱着自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歌。她是一只真正的荆棘鸟,用鲜血浇灌爱情。这就是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和独立自我精神的表现。
2 拉尔夫是考琳麦卡洛浓墨重彩刻画的教士形象。他外貌出众、气质非凡、恪尽职守、博学多才、机智灵活,然而,如此优秀的教士身上却存在许多矛盾。拉尔夫向往上帝,为了能成为一名完美无瑕的教士,他不得不抛弃一切抱负和所有的欲望。另一方面拉尔夫又对上帝心存怀疑,说:“我确实抱有怀疑。有思想的人对什么不怀疑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感到空虚的原因。”而且这种怀疑从来没有消失过,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所走的道路。这种坚持,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坚持,还混杂着对权力和地位的强烈欲望。
他醉心于教会所提供的权力。在他人生道路的几次重要选择中,天平都倾向了教会。正如在戴恩的葬礼上他对自己的剖析:“如果他早就知道他是他的儿子,他是否会走上一条不同的路?会的!他的心在叫。不,他的脑子在冷笑。”神性和人性,情感与权欲在他的身上始终处于矛盾对立状态。他就这样在上帝与人性之间游走,在权力与爱情之间徘徊,任何一方都使他难以割舍。他既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士,又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亲手铸造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同时成为这悲剧最终的牺牲品。拉尔夫用荆棘为自己做了十字架,无可选择地终生背负着它。
3 出身于显赫贵族的菲奥娜,因为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并且有了私生子而被迫嫁给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牧工帕迪。但是,菲奥娜对帕迪除了感激外一点爱情也没有,连她和帕迪生的孩子们,她也从未真正关心在乎过。支撑她一直坚强活下去的就是弗兰克。弗兰克是她爱而不得的安慰和感情寄托。菲奥娜用冷漠和沉默和现实环境对抗。她一生都在回忆不可得的爱情。帕克哈就是菲奥娜的那根荆棘,深深地刺进了菲奥娜的内心。
二 《荆棘鸟》的启示
荆棘鸟贯穿全文的始终,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如荆棘鸟般的充满痛苦却又无怨无悔的把荆棘刺入自己的胸膛。《荆棘鸟》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两点:
1 《荆棘鸟》中祖孙三代女性遵循着人的本性,或为美好而真挚的感情,或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勇敢地和父权制社会规定的女性命运相抗争。她们决绝地迎接痛苦,勇敢地承担痛苦,坚韧地忍受痛苦。在付出极大的代价同时,她们实现了自我价值,最终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命运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升华。正如梅吉在小说结尾所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
科林·麦卡洛将小说中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对男性社会由顺从、不满到抗争的觉悟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们集中代表着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认同或否定自身角色、屈从与反叛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控制。三代女性为了各自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与男权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和命运的抗争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不同历史时期观念的反叛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男人主宰社会的格局被打破,男权社会必定会瓦解。女性只有实现自我价值、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独立的人格,才能完全脱离对男性的依附,才能获得社会平等,获得男性的尊重和理想的爱情。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女性解放的道路是漫长而痛苦的,但前程是美好和光明的。《荆棘鸟》中的女性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后得到了精神上永恒的满足,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也正是荆棘鸟的启示——痛苦是幸福的源泉,在痛苦中抗争命运,最终获得幸福。
2 虔诚和功利是互不相容的,这种矛盾却统一在了拉尔夫的身上。拉尔夫饱读经书,深受神学熏陶,可他无法抗拒金钱与权欲的魅力,违背了信仰中的教义,以教会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掳走了梅吉一家本应继承的巨额遗产。一千三百万英镑使得“拉尔夫神父成为克卢尼达克大主教私人秘书”,终于跻身于罗马教庭。而《圣经·旧约》中耶和华上帝劝导人要爱人如己,“十诫”中第十条是“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而拉尔夫作为一名教士,行为恰恰违反了这一条。
《圣经·旧约》中强调要提高穷人的地位,不能因为他贫穷而使其遭受歧视,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可在现实生活中,克利里家里的孩子们因其贫穷在教会公共学校里饱受嬷嬷们的凌辱和鞭打,作者借弗兰克的话对他们进行了最直接的揭露:“要是我们有钱……她们就会跟着我们的屁股转了,可是我们捐不起风琴给教堂,捐不起金法衣给圣器收藏室,或者把一匹马和一辆新的轻便马车送给修女们。因此,我们就什么都算不上了。她们对咱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麦卡洛多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贪婪、伪善和罪恶的教会,使读者看到教会并不是个充满爱心、纯洁、神圣的地方,同样充满了铜臭、虚伪和奸诈。
三 结语
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浓缩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与抗争。她们的抗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第一代与第二代人的抗争并没有成功,只有第三代人朱丝婷在经历了巨大的伤痛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长辈的幸福之路。这条不同以往的路不在寄寓女性爱情理想的远离尘嚣的内陆牧场德罗海达,而是在更具现代特征的世界里。一切有深度的体验都以痛苦和坚韧为代价,付出的代价越高,感受到的痛苦越深,其体验也越强烈。人类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种极度的痛楚中升华。
参考文献:
[1] 和建伟:《〈荆棘鸟〉与〈圣经〉关系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2] 谢遐均:《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红字〉和〈荆棘鸟〉女主人公的形象》,《名作欣赏》,2006年第16期。
[3] 王玉梅:《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南昌大学,2007年。
[4] 赵佳丽:《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及麦卡洛的女性观》,《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5] 方晓梅:《论〈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导因》,《理论界》,200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高原,女,1978—,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临沂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