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应用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并不具有解释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货币政策是长期中性的;实际产出是货币变量的葛兰杰原因,说明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内生性,货币供应量并不适合于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 产出 单位根 葛兰杰检验
一、引言
货币究竟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由于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而它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内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通常应用葛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货币中性论,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是实际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则表明货币是非中性,反之则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如我国陆军和舒元发现中国产出是货币供应量的葛兰杰原因,长期内货币具有中性,因而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沈阿娜认为货币中性命题只是在理想经济环境中成立,我国货币供给对于名义产出和实际产出都具有显著的葛兰杰影响,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
然而,传统的葛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He和Koichi根据维纳过程推导出,当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葛兰杰因果检验统计量将不再具有标准的渐近分布。周建和李子奈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发现当变量为非平稳时,任何两个不相关的变量都很容易被认为具有因果关系。因此,葛兰杰因果检验存在很多被误用的可能性,曹永福指出由于货币和产出两个都是非平稳变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平稳性处理,一般都会得出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也就不存在货币是否中性的争论了。
那么,对于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综观现有文献,目前对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基于协整和误差纠正模型来进行因果检验,但是应用该方法的前提是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协整关系,因而受到很多限制;二是基于扩充滞后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因果检验,Toda和Yamamoto指出无论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是平稳的还是非平稳的,或者是具有协整关系,最后假设检验的统计量都将服从标准的极限分布,从而使得常用的统计推断程序仍都渐近有效。由于该方法思路清晰,操作简单,所以广泛受到实证分析者的青睐。
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对葛兰杰因果检验的误用情况,在讨论货币政策是否中性时,首先对货币与产出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模型中单位根变量的最大阶数,然后基于扩充滞后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葛兰杰因果检验并基于检验结论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货币中性论的葛兰杰因果检验
从现行文献来看,货币与产出之间的传统葛兰杰因果检验主要基于如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
其中,GDP表示实际产出,M表示货币供应量。如果产出与货币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在虚拟假设a1i,=0,i=1,A,p下,即货币供给不是产出的葛兰杰原因,构造Wald检验统计量,并且可以证明该统计量服从x2(p)分布。但是,当产出与货币变量中至少有一个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上述检验统计量将不再具有标准的渐近分布,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步骤来检验货币是否为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对产出与货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定义及其单位根检验
为了增加样本长度,我们以产出和货币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实际产出GDP由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到并取自然对数,货币供应量M由M1的自然对数值表示。数据选自1992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止,来源于CCER。
我们对货币与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我国实际产出的季度数据为二阶单位根过程,即GDP~I(2),而货币供应量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即M~I(1)。因此,在讨论货币是否中性时,传统的葛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并不适用。Toda和Yamamoto指出,在一个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中,如果模型中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d阶,而无论其中的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那么都可以将原来的VAR(p)模型的滞后阶数扩充为p+d阶(p≥d),即VAR(p+d),则基于扩充后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原有系数的约束检验的统计量仍将具有标准的渐进分布,即常用的Wald检验、F检验等仍都渐近有效。因此,当货币与实际产出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2阶时,我们可以将上述向量自回归模型(1)、(2)的滞后阶数p扩展为p+2阶,即VAR(p+2)。
(二)VAP(p+2)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货币与产出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2阶,因此,我们可将模型(1)、(2)扩充为如下形式:
(三)检验结论与意义
从表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a1i的单个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另一方面,当我们建立假设H0:a1i=0,i=l,A,5,应用Wald统计量来联合检验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时,其统计量值为3.14,相应的p值为0.678,因此我们并不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无葛兰杰影响的虚拟假设。
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实际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即从长期来看,货币变量并不具有解释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货币政策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失效可能与我国政策作用传导途径的缺失有关。名义利率的非市场化意味着它并不能像市场化利率那样可以随通货膨胀率而进行调整,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利率途径受到约束。即使政府确定的利率如实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准市场化的利率,那么在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管制以及金融市场被强制分割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制度基础的局限性也极大制约着利率机制的有效传导。因此,从目前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依靠信贷途径来传导,但是这条路子的主动权掌握也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而开始转移、分散,从而造成货币政策效力减弱。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次将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应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研究,基于此所产生的主要结论与建议为:我国货币变量并不具有解释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因此,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的长期增长是难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货币政策要想发挥实际作用,需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其价格杠杆的调控功能,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关键词:货币 产出 单位根 葛兰杰检验
一、引言
货币究竟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由于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而它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内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通常应用葛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货币中性论,如果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是实际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则表明货币是非中性,反之则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如我国陆军和舒元发现中国产出是货币供应量的葛兰杰原因,长期内货币具有中性,因而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沈阿娜认为货币中性命题只是在理想经济环境中成立,我国货币供给对于名义产出和实际产出都具有显著的葛兰杰影响,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
然而,传统的葛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He和Koichi根据维纳过程推导出,当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葛兰杰因果检验统计量将不再具有标准的渐近分布。周建和李子奈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发现当变量为非平稳时,任何两个不相关的变量都很容易被认为具有因果关系。因此,葛兰杰因果检验存在很多被误用的可能性,曹永福指出由于货币和产出两个都是非平稳变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平稳性处理,一般都会得出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也就不存在货币是否中性的争论了。
那么,对于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综观现有文献,目前对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基于协整和误差纠正模型来进行因果检验,但是应用该方法的前提是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协整关系,因而受到很多限制;二是基于扩充滞后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因果检验,Toda和Yamamoto指出无论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是平稳的还是非平稳的,或者是具有协整关系,最后假设检验的统计量都将服从标准的极限分布,从而使得常用的统计推断程序仍都渐近有效。由于该方法思路清晰,操作简单,所以广泛受到实证分析者的青睐。
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对葛兰杰因果检验的误用情况,在讨论货币政策是否中性时,首先对货币与产出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模型中单位根变量的最大阶数,然后基于扩充滞后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葛兰杰因果检验并基于检验结论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货币中性论的葛兰杰因果检验
从现行文献来看,货币与产出之间的传统葛兰杰因果检验主要基于如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进行:
其中,GDP表示实际产出,M表示货币供应量。如果产出与货币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在虚拟假设a1i,=0,i=1,A,p下,即货币供给不是产出的葛兰杰原因,构造Wald检验统计量,并且可以证明该统计量服从x2(p)分布。但是,当产出与货币变量中至少有一个为非平稳时间序列时,上述检验统计量将不再具有标准的渐近分布,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上述步骤来检验货币是否为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对产出与货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一)变量定义及其单位根检验
为了增加样本长度,我们以产出和货币的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实际产出GDP由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到并取自然对数,货币供应量M由M1的自然对数值表示。数据选自1992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止,来源于CCER。
我们对货币与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我国实际产出的季度数据为二阶单位根过程,即GDP~I(2),而货币供应量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即M~I(1)。因此,在讨论货币是否中性时,传统的葛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并不适用。Toda和Yamamoto指出,在一个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中,如果模型中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d阶,而无论其中的变量是否具有协整关系,那么都可以将原来的VAR(p)模型的滞后阶数扩充为p+d阶(p≥d),即VAR(p+d),则基于扩充后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原有系数的约束检验的统计量仍将具有标准的渐进分布,即常用的Wald检验、F检验等仍都渐近有效。因此,当货币与实际产出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2阶时,我们可以将上述向量自回归模型(1)、(2)的滞后阶数p扩展为p+2阶,即VAR(p+2)。
(二)VAP(p+2)模型的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货币与产出变量的最大单位根阶数为2阶,因此,我们可将模型(1)、(2)扩充为如下形式:
(三)检验结论与意义
从表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a1i的单个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另一方面,当我们建立假设H0:a1i=0,i=l,A,5,应用Wald统计量来联合检验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时,其统计量值为3.14,相应的p值为0.678,因此我们并不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无葛兰杰影响的虚拟假设。
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实际产出的葛兰杰原因,即从长期来看,货币变量并不具有解释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货币政策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失效可能与我国政策作用传导途径的缺失有关。名义利率的非市场化意味着它并不能像市场化利率那样可以随通货膨胀率而进行调整,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利率途径受到约束。即使政府确定的利率如实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准市场化的利率,那么在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管制以及金融市场被强制分割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制度基础的局限性也极大制约着利率机制的有效传导。因此,从目前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依靠信贷途径来传导,但是这条路子的主动权掌握也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而开始转移、分散,从而造成货币政策效力减弱。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次将含有非平稳变量的葛兰杰因果检验应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研究,基于此所产生的主要结论与建议为:我国货币变量并不具有解释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因此,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经济的长期增长是难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货币政策要想发挥实际作用,需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其价格杠杆的调控功能,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