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点,开展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渔鼓舞与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是洪泽湖流域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更是当地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当地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洪泽湖;民俗民间体育;渔鼓舞;研究
我国民俗民间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古国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备受各地群众的喜爱。民俗民间体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互,很多的民俗民间活动都是来源于群众生活之间。民俗民间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人民群众体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当地民众的团结力。本文研究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渔鼓舞,它是洪泽湖流域独特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洪泽湖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对研究洪泽湖流域民俗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渔鼓舞的起源及发展
渔鼓舞是江苏省洪泽湖流域的一种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早期是渔民烧大纸还愿或者神坛祈祷用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泗洪、洪泽、泗阳、盱眙等地区。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后来是由北方的难民传入洪泽湖地区的,当时是乞讨者用来说唱伴奏的工具。明末清初,渔鼓就开始用于神汉为渔民在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用具,到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洪泽湖的形成,渔鼓有作为洪泽湖流域渔民们用于烧大纸祭祀活动、大(代)王会、家谱会等集体迷信活动中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并且在渔鼓的鼓面增加了大红鲤鱼的形象,寓意着岁岁太平、年年有余,形成了原始的渔鼓。
渔鼓在洪泽湖流域发展最繁荣的时期要属清末民国时期,因为在此期间从事渔鼓表演的群众多达上千人之多,并且有了专门制作渔鼓的工艺者。随着渔鼓制做者的出现,渔鼓的工艺制作也有了一些变化,渔鼓不但工艺精细,外观讲究,鼓面的皮质品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击打之时声音清脆有力,余音婉转悠扬;除了渔鼓的工艺制作发生了变化之外,渔鼓表演的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之前单一的请神驱鬼活动,嚷神和念佛,融入了苏皖地区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同时也融入了民间的舞蹈,真正意义上形成了渔鼓舞。
抗日战争时期,渔鼓舞还被淮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区赋予以宣传抗日的内容。1941年新四军四师九旅围剿洪泽湖武装土匪的战斗胜利庆功会上,总指挥张爱萍同志还观看了泗洪县半城镇渔帮表演的渔鼓舞。之后还有音乐家贺绿汀等到根据地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时创作的演唱节目,如《洪泽湖渔夫曲》等,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还特意让四师的“拂晓剧团”给当时在半城镇民间成立的—洪滨剧团送去了八套舞衣(现藏于雪枫墓园陈列馆内),还对演出节目进行了指导。
解放初期,洪泽湖流域地区为打击迷信活动,没收了上千面的渔鼓,可见当时参加渔鼓舞活动的群众之多;渔鼓的制作也由原来采用羊皮或鱼皮蒙面改变成利用厚皮纸蒙面,制作的程序及工艺也由原来的繁琐精细逐渐变得简单;近年来,为了更能表达出舞台艺术效果,还特意在鼓面上绘制极具民间装饰色彩的团鱼、对鱼、水波纹及鲤鱼跳龙门等彩色图案,既表现出和气、吉庆的同时,也烘托了渔鼓舞这一活动在当代的喜庆色彩。
二、现代渔鼓制作
渔鼓舞的主要道具就是渔鼓,现在渔鼓的制作工艺较明清年间要简单一些,以前渔鼓的边框一般为铁制,外形为圆形,形状如薄扇一般,直径大约为35公分左右,在其表面蒙上一层羊皮或者狗皮、鱼皮等。随着现代工艺师傅的不断改良,现在在舞台上表演时用的渔鼓多为皮纸制作而成,鼓上还有柄,长约20公分左右,通长尾7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径15公分的圆形铁环,环周还有四个铁环,每个环上还系有两三个小铁环,柄尾圆环上还系有红色丝带,为了增加表演时的效果。在渔鼓舞表演时,表演者一般都是左手持鼓,右手持键,随着音响效果或者动作有节奏地击打渔鼓,便会出现咚咚,叮当的声音。
三、表演形式与特点
洪泽湖渔鼓舞在表演形式上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深得洪泽湖地区百姓的喜爱,特别是渔家人民的青睐。
四、渔鼓舞的传承
渔鼓舞的产生与发展一直都是在洪泽湖流域,是洪泽湖流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并且因为是在洪泽湖地区,所以一般都为洪泽湖周边地区的渔家群众学习的较多,主要分布在洪泽县老子山镇、泗洪县半城镇等沿湖乡镇为主。
五、结语
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洪泽湖流域人民群众勤劳的智慧结晶,同时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也是了解洪泽湖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因此,研究洪泽湖地区渔鼓舞活动有利于当地群众对民俗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郭琼珠. 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类民俗体育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6:29-32.
[2]涂传飞.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33.
[3]李艳茹,汪普健,张黎.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7:88-91.
[4]郭学松,郑敬容,缪仕晖,朱波. 原生态民俗体育“菜头灯”活动的农耕文化记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5:30-35+81.
[5]李海清,李品林. 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61-65.
[6]郑传锋,周勇,雷敏. 从历史起源看民俗体育的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4:122-125.
关键词:洪泽湖;民俗民间体育;渔鼓舞;研究
我国民俗民间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古国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备受各地群众的喜爱。民俗民间体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互,很多的民俗民间活动都是来源于群众生活之间。民俗民间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人民群众体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当地民众的团结力。本文研究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渔鼓舞,它是洪泽湖流域独特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洪泽湖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对研究洪泽湖流域民俗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渔鼓舞的起源及发展
渔鼓舞是江苏省洪泽湖流域的一种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早期是渔民烧大纸还愿或者神坛祈祷用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它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泗洪、洪泽、泗阳、盱眙等地区。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后来是由北方的难民传入洪泽湖地区的,当时是乞讨者用来说唱伴奏的工具。明末清初,渔鼓就开始用于神汉为渔民在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用具,到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洪泽湖的形成,渔鼓有作为洪泽湖流域渔民们用于烧大纸祭祀活动、大(代)王会、家谱会等集体迷信活动中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并且在渔鼓的鼓面增加了大红鲤鱼的形象,寓意着岁岁太平、年年有余,形成了原始的渔鼓。
渔鼓在洪泽湖流域发展最繁荣的时期要属清末民国时期,因为在此期间从事渔鼓表演的群众多达上千人之多,并且有了专门制作渔鼓的工艺者。随着渔鼓制做者的出现,渔鼓的工艺制作也有了一些变化,渔鼓不但工艺精细,外观讲究,鼓面的皮质品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击打之时声音清脆有力,余音婉转悠扬;除了渔鼓的工艺制作发生了变化之外,渔鼓表演的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之前单一的请神驱鬼活动,嚷神和念佛,融入了苏皖地区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同时也融入了民间的舞蹈,真正意义上形成了渔鼓舞。
抗日战争时期,渔鼓舞还被淮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区赋予以宣传抗日的内容。1941年新四军四师九旅围剿洪泽湖武装土匪的战斗胜利庆功会上,总指挥张爱萍同志还观看了泗洪县半城镇渔帮表演的渔鼓舞。之后还有音乐家贺绿汀等到根据地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时创作的演唱节目,如《洪泽湖渔夫曲》等,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还特意让四师的“拂晓剧团”给当时在半城镇民间成立的—洪滨剧团送去了八套舞衣(现藏于雪枫墓园陈列馆内),还对演出节目进行了指导。
解放初期,洪泽湖流域地区为打击迷信活动,没收了上千面的渔鼓,可见当时参加渔鼓舞活动的群众之多;渔鼓的制作也由原来采用羊皮或鱼皮蒙面改变成利用厚皮纸蒙面,制作的程序及工艺也由原来的繁琐精细逐渐变得简单;近年来,为了更能表达出舞台艺术效果,还特意在鼓面上绘制极具民间装饰色彩的团鱼、对鱼、水波纹及鲤鱼跳龙门等彩色图案,既表现出和气、吉庆的同时,也烘托了渔鼓舞这一活动在当代的喜庆色彩。
二、现代渔鼓制作
渔鼓舞的主要道具就是渔鼓,现在渔鼓的制作工艺较明清年间要简单一些,以前渔鼓的边框一般为铁制,外形为圆形,形状如薄扇一般,直径大约为35公分左右,在其表面蒙上一层羊皮或者狗皮、鱼皮等。随着现代工艺师傅的不断改良,现在在舞台上表演时用的渔鼓多为皮纸制作而成,鼓上还有柄,长约20公分左右,通长尾7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径15公分的圆形铁环,环周还有四个铁环,每个环上还系有两三个小铁环,柄尾圆环上还系有红色丝带,为了增加表演时的效果。在渔鼓舞表演时,表演者一般都是左手持鼓,右手持键,随着音响效果或者动作有节奏地击打渔鼓,便会出现咚咚,叮当的声音。
三、表演形式与特点
洪泽湖渔鼓舞在表演形式上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深得洪泽湖地区百姓的喜爱,特别是渔家人民的青睐。
四、渔鼓舞的传承
渔鼓舞的产生与发展一直都是在洪泽湖流域,是洪泽湖流域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并且因为是在洪泽湖地区,所以一般都为洪泽湖周边地区的渔家群众学习的较多,主要分布在洪泽县老子山镇、泗洪县半城镇等沿湖乡镇为主。
五、结语
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洪泽湖流域人民群众勤劳的智慧结晶,同时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也是了解洪泽湖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因此,研究洪泽湖地区渔鼓舞活动有利于当地群众对民俗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郭琼珠. 民间信仰仪式性表演类民俗体育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6:29-32.
[2]涂传飞.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33.
[3]李艳茹,汪普健,张黎. 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7:88-91.
[4]郭学松,郑敬容,缪仕晖,朱波. 原生态民俗体育“菜头灯”活动的农耕文化记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5:30-35+81.
[5]李海清,李品林. 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61-65.
[6]郑传锋,周勇,雷敏. 从历史起源看民俗体育的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