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以食为天”, 满族作为中国人口位居第二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突出在饮食上。满族发展历史久远,进程曲折,由此创造了如今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本文以饽饽为的视角进行饮食文化的解读。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饮食,饽饽,
(一)
粘食是满族饮食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食物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粘食的出现不仅迎合了满族先祖喜爱“甜”的口味,也为填补生存,远征作战所需。满族先祖居住在冬季漫长且寒冷的东北地区,由此可见农作产品需要具备一定耐寒的特征,在这种寒冷恶劣的气候下,满族先祖不仅需要通过肉类来补充所需的蛋白质,也要通过荞麦面,黄豆面,穗子面,豌豆面,红豆面,小米等原料来制作别于携带,充饥,储存的主食。
满族人在清朝入关前,因其曾是游猎民族,就有着携带并且食用饽饽的习惯,入关后,自然将制作饽饽带入了北京城“饽饽”是满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食物,他可以为满族先祖在外出渔猎,士兵出兵征战是提供人必要的能量与热量。饽饽的种类颇多,主要分为酸饽饽,苏子叶饽饽,煮饽饽,年糕饽饽,豆面饽饽,牛舌饽饽等。
(二)
饽饽的制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饽饽的制作,从原料选择上就要严格把控,原料需选择9个月以上成熟的小麦,紧实,饱满的小麦决定了面粉的筋道以及甘甜,制作饽饽的面团需通过植物材料制成的酵母,通过植物材料的加持,面图如同被注入了大自然的清香,发酵的过程较为缓慢,饽饽需通过三次发酵以及三次醒面从而达到标准,因各个地方的传统不同,饽饽的塑性创作也各具特色。饽饽吃起来有着很好的口感,十分筋道,甘甜,以及清香。饽饽既可以趁热食用,也可以冷却后在户外存放。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饽饽也可通过机械化生产,然而,机器所生产的饽饽却无法与手工饽饽所相媲美。在东北地区,饽饽通常有粘,和酥的口味为主,酥饽饽,以八宝槽子糕为例,槽子糕由鸡蛋液,面粉,和糖浆所制成,经过烤炉的高温烤制,表皮极为酥脆。槽子糕的馅也颇为讲究,共有八种果料,四种干果料,四种果脯料,也由此得名“八宝槽子糕”。档次较高的槽子糕,表层还会撒上一层果料用来丰富口感。粘饽饽,以苏耗子,又称“粘耗子”为例,其制作需用粘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
(三)
饽饽不仅建立起了满族家人之间的连接,也寄托着人们精神,以及信仰。对于满族人来说,祭祀,上供神灵尤为的重要。在人们的习俗里有许多不同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不同的祭祀活动,寻求神的赐福。祭祀活动如饽饽祭,鱼祭礼仪,河神,船神,跳喜神,这些祭祀都与饽饽有着不可分离的干系。什么是祭祀?祭祀的解释是祀神供祖的仪式,供品搭建起了人们精神上连接祖先的桥梁,对于满族人来说,这座桥梁就是食物,是饽饽,饽饽是世俗的食品,也是满族人离不开的主食。满族人祈求神灵的保佑以及庇护。由于饽饽是作为供给神灵的物品,挑选条件也极为苛刻,祭品的颜色,质量,大小,生熟,厚薄都要因情况而定。饽饽也有着承办细节和讲究“正月初三供馓子,二月初一供洒糕,四月初八供椴叶伯伯,五月初一供椴叶伯伯,六月初一供苏叶子饽饽,七月初一供淋浆糕,八月初一供炸饺子,九月初一供打糕搓条,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和十二月初一供斗拱洒糕。
饽饽不仅在满族人们的信仰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民族民俗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婚礼中,新郎做的饽饽被称之为子孙饽饽,煮好的饺子被捏成盒子的形状,饽饽在煮的半生不熟的时候,装入印有金花的桃,并用一根红线栓在一起。子孙饽饽必须要是双数,寓意着夫妻百年好合,多子多孙。饽饽在婚礼中代表了人们对新娘新郎的祝福,以及孕育下一代的期望。丧葬中,死者的双手握住两枚铜钱或者饽饽,在出殡前,丧家也需要供饽饽桌子。对于满足人来说,死亡只是新的开始,是一种在另一个世界生命的延续,所以也需要为死者准备食物。为了让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不挨饿,平安顺利,饽饽承载着家属们的寄托。
(四)
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在通过原始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等阶段,不断演变与外界融合。毋庸置疑满族的饮食文化拥有者雄厚的内涵和底蕴。一个民族的饮食风格不仅是由所处地的自然环境决定,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也影响这个民族。饽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拥有着不俗的标志,意义。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冲击下,满族饮食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比如特色饮食:饽饽,酸汤子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当代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下,大部分人已经摆脱了艰苦的环境,满族的特色饮食渐渐的不再能满足大众”尝鲜“的口味。曾经传承的技艺也频出问题,例如酸汤子以及其他发酵面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其致死率高达40%-100%。新闻也曾报道“酸汤子中毒已至9人死亡“。但相信在满族文化的推广下,尤其在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不断积累,进步,沉淀,传统饮食一定能发扬光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上述的分析,我认为不仅满族饮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不断总结,包容,创新下,一定能为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满族饮食也能够通过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兰.符号学视阈下满族饽饽的文化价值[J].满族研究,2019(03):91-95.
[2]赵宏岩.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以满族饽饽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64-65.
[3]卢振杰.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特色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7-8.
[4]李自然.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04):103-108.
[5]满族饮食与满族文化精神[D].周广立.吉林艺术学院。2018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饮食,饽饽,
(一)
粘食是满族饮食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食物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粘食的出现不仅迎合了满族先祖喜爱“甜”的口味,也为填补生存,远征作战所需。满族先祖居住在冬季漫长且寒冷的东北地区,由此可见农作产品需要具备一定耐寒的特征,在这种寒冷恶劣的气候下,满族先祖不仅需要通过肉类来补充所需的蛋白质,也要通过荞麦面,黄豆面,穗子面,豌豆面,红豆面,小米等原料来制作别于携带,充饥,储存的主食。
满族人在清朝入关前,因其曾是游猎民族,就有着携带并且食用饽饽的习惯,入关后,自然将制作饽饽带入了北京城“饽饽”是满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食物,他可以为满族先祖在外出渔猎,士兵出兵征战是提供人必要的能量与热量。饽饽的种类颇多,主要分为酸饽饽,苏子叶饽饽,煮饽饽,年糕饽饽,豆面饽饽,牛舌饽饽等。
(二)
饽饽的制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饽饽的制作,从原料选择上就要严格把控,原料需选择9个月以上成熟的小麦,紧实,饱满的小麦决定了面粉的筋道以及甘甜,制作饽饽的面团需通过植物材料制成的酵母,通过植物材料的加持,面图如同被注入了大自然的清香,发酵的过程较为缓慢,饽饽需通过三次发酵以及三次醒面从而达到标准,因各个地方的传统不同,饽饽的塑性创作也各具特色。饽饽吃起来有着很好的口感,十分筋道,甘甜,以及清香。饽饽既可以趁热食用,也可以冷却后在户外存放。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饽饽也可通过机械化生产,然而,机器所生产的饽饽却无法与手工饽饽所相媲美。在东北地区,饽饽通常有粘,和酥的口味为主,酥饽饽,以八宝槽子糕为例,槽子糕由鸡蛋液,面粉,和糖浆所制成,经过烤炉的高温烤制,表皮极为酥脆。槽子糕的馅也颇为讲究,共有八种果料,四种干果料,四种果脯料,也由此得名“八宝槽子糕”。档次较高的槽子糕,表层还会撒上一层果料用来丰富口感。粘饽饽,以苏耗子,又称“粘耗子”为例,其制作需用粘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捣成泥做成豆馅,包进粘米面擀成的圆饼中,外用苏子叶裹之,上笼屉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并带有苏子叶的清香.
(三)
饽饽不仅建立起了满族家人之间的连接,也寄托着人们精神,以及信仰。对于满族人来说,祭祀,上供神灵尤为的重要。在人们的习俗里有许多不同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不同的祭祀活动,寻求神的赐福。祭祀活动如饽饽祭,鱼祭礼仪,河神,船神,跳喜神,这些祭祀都与饽饽有着不可分离的干系。什么是祭祀?祭祀的解释是祀神供祖的仪式,供品搭建起了人们精神上连接祖先的桥梁,对于满族人来说,这座桥梁就是食物,是饽饽,饽饽是世俗的食品,也是满族人离不开的主食。满族人祈求神灵的保佑以及庇护。由于饽饽是作为供给神灵的物品,挑选条件也极为苛刻,祭品的颜色,质量,大小,生熟,厚薄都要因情况而定。饽饽也有着承办细节和讲究“正月初三供馓子,二月初一供洒糕,四月初八供椴叶伯伯,五月初一供椴叶伯伯,六月初一供苏叶子饽饽,七月初一供淋浆糕,八月初一供炸饺子,九月初一供打糕搓条,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和十二月初一供斗拱洒糕。
饽饽不仅在满族人们的信仰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民族民俗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婚礼中,新郎做的饽饽被称之为子孙饽饽,煮好的饺子被捏成盒子的形状,饽饽在煮的半生不熟的时候,装入印有金花的桃,并用一根红线栓在一起。子孙饽饽必须要是双数,寓意着夫妻百年好合,多子多孙。饽饽在婚礼中代表了人们对新娘新郎的祝福,以及孕育下一代的期望。丧葬中,死者的双手握住两枚铜钱或者饽饽,在出殡前,丧家也需要供饽饽桌子。对于满足人来说,死亡只是新的开始,是一种在另一个世界生命的延续,所以也需要为死者准备食物。为了让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不挨饿,平安顺利,饽饽承载着家属们的寄托。
(四)
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在通过原始采集,渔猎,畜牧,农耕等阶段,不断演变与外界融合。毋庸置疑满族的饮食文化拥有者雄厚的内涵和底蕴。一个民族的饮食风格不仅是由所处地的自然环境决定,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也影响这个民族。饽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拥有着不俗的标志,意义。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冲击下,满族饮食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比如特色饮食:饽饽,酸汤子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当代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下,大部分人已经摆脱了艰苦的环境,满族的特色饮食渐渐的不再能满足大众”尝鲜“的口味。曾经传承的技艺也频出问题,例如酸汤子以及其他发酵面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其致死率高达40%-100%。新闻也曾报道“酸汤子中毒已至9人死亡“。但相信在满族文化的推广下,尤其在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不断积累,进步,沉淀,传统饮食一定能发扬光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上述的分析,我认为不仅满族饮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在不断总结,包容,创新下,一定能为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满族饮食也能够通过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兰.符号学视阈下满族饽饽的文化价值[J].满族研究,2019(03):91-95.
[2]赵宏岩.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以满族饽饽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64-65.
[3]卢振杰.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特色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7-8.
[4]李自然.试论满族入关前饮食文化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04):103-108.
[5]满族饮食与满族文化精神[D].周广立.吉林艺术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