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教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引入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显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并提问:“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显出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思维十分活跃。
二.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有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一学生兴高采烈的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颗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看一看、想一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块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无法计算,于是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 。经过小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说: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天平、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一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的教学有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通过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学科知识,发挥学生主体的真正作用,激发在求知中的创造性、创新性。相信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发展儿童灵性的根基。
(作者通联: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
一.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教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引入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显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并提问:“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显出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思维十分活跃。
二.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有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一学生兴高采烈的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颗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看一看、想一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块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无法计算,于是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 。经过小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说: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天平、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一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的教学有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通过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学科知识,发挥学生主体的真正作用,激发在求知中的创造性、创新性。相信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发展儿童灵性的根基。
(作者通联: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