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人际交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本文测量北京市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使用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考察不同性别和是否为实验班影响因素上的表现情况。试图对测量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干预措施和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焦虑
一、研究问题
(一)测量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
(二)使用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考察不同性别和是否为实验班影响因素上的表现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被试分布情况:男同学250人,女同学326人,共576人。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筛查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研究工具
1.关于量表
选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该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
交往焦虑感量表(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如附件1所示),被试对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A、与我一点也不相符;B、与我有一点相符;C、与我中等程度相符;D、与我非常相符;E、与我极其相符条目是根据下述两个标准选出的:(1):涉及主观焦虑(紧张和神经症)或其反面(放松、安静),但不设计具体的外在行为。(2):条目大量涉及意外的社交场合。量表经历4个阶段从最初的87条中选出现在的15条。其总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2.问卷评分标准:交往焦虑测评结果根据受测者测评分数分为1、2、3等级,当受测者分数15——29分为等级1;当受测者分数30——48分为等级2;当受测者分数49——75分为等级3。
3.关于等级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表明受测者所体验的社交焦虑感较低,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通常能够应对自如。即使面对不太熟悉的人,也常常充满自信,态度大方,极少有紧张拘束的感觉。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2,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处于中等程度,有时受测者在某些事先不曾做好准备的社交情境中,会有一定的焦虑感出现,这属于正常的防御心理。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3,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较高。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常常体验到高度的紧张焦虑,有时伴有心跳加速的反应。
(三)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信度良好,Alpha=0.799,分半信度SB=0.864。
Alpha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也是试题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函数,一组试题之间或许有相当的关联性且是多维的。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是常用信度检验方法之一。反映测验项目内部一致性程度,即表示测验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具体分析是在测验后将测验项目分成相等的两组(两半),通常采用奇偶分组方法,即将测验题目按照序号的奇数和偶数分成两半,然后计算两项项目分之间的相关。相关越高表示信度高,或内部一致性程度高。
三、测量结果
(一)初一年级全体学生交往焦虑测评结果等级情况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的同学为247人,占总体的42.9%;处于分数等级2的同学为310人,占总体的53.8%;处于分数等级3的同学为19人,占总体的3.3%。具体如表1所示:
从上面等级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整体来看交往焦虑水平较低,即表明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的居多,说明他们与他人的相处能力较强,属正常水平。
(二)人口特征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1.性别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性别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班与否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是否为实验班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是否为实验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班同学的人际焦虑水平平均值低于非实验班同学。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班的同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从小受到师长喜爱和表扬的对象,这很可能使他们出现骄傲情绪,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我为中心会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过度的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久而久之会给同学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及焦虑的情感体验。另外,实验班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竞争意识很强,可能由此产生嫉妒等影响与同学交往的负面情绪,这也会增加部分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因此,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与非实验班同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测量结果分析讨论
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焦虑水平较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家庭因素
1.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儿童与父母双亲的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的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对于子女多数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学校很容易把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与同伴关系上,而为了使这种依恋关系稳固,需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不断地调整。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人际焦虑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2.家庭中的民主关系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父母双亲对于子女的是否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如果过分控制子女,则易于形成转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这十分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父母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因此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3.家长的爱的情感给予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备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这不利于儿童长大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出现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4.家长的肯定和接纳
当今社会的中学生都是在家庭的肯定和接纳中长大的,这种被肯定和接纳感会迁移到他们与其他人交往中。在爱与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与人交往时候会表现的坦然大方,因此他们很少有人与他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2]。
5.独生子女自信心较强
当今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肯定中长大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作用很小。虽然有点同学会表现出任性等特点,但是他们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作以适时的调整。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表现的较为严重,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焦虑。
二、自身因素
1.所处特殊阶段——青春期
这一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或者正在步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叛逆心理很强,并且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叛逆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与父母发生看法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矛盾和争吵,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倾述的对象。
2.所处生活环境——大城市
城市的孩子自信心强于农村孩子,这是他们的人际交往中的低焦虑强有力的保证。缺乏自信心极易导致人际交往焦虑情绪的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交往障碍。
三、学校因素
1.寻求同伴认同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十分渴求同伴认同,很多学生为了寻求同伴的认同,而隐藏和改变很多不适合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行为习惯。
2.团结合作的教育
当今社会团结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政治、体育和心理教育中渗透着这方面的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们的交往十分有利。
以上这些原因都十分有利于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因此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表现较低,这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五、干预措施及对策建议
(一)干预措施
1.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首先对筛查出的19位人际交往焦虑水平较高(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为等级3)的同学进行团体辅导(附件2),该辅导方案是在13级初一学生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修改而成。目的是使这些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中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降低他们的人际交往焦虑情绪。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手段之后,再次测量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对于焦虑水平仍然较高的同学进行个别咨询。
2.个别咨询
本研究将个别咨询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手段的补充,目的在于弥补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以达到干预的良好效果。
(二)对策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向别人敞开心扉的同时,别人也会相应地向你敞开心扉。想了解别人,最后先让别人了解你自己,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维护中,对于任何交往的人,都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地位。所以说如果中学生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交往的主动者,主动交往,争取处于主动地位。
2.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多项研究表明,中学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交往需要有爱,友爱需要真诚。
3.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如下交往心理障碍,第一,羞怯由于一些学生害羞,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克服害羞,重要的是要解除思想包袱,树立牢固的信心,肯定自己的长处。应当鼓足勇气,敢于说第一句话,逐渐学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第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就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三,封闭,封闭是一种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己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于与人交往。因此,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我。不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别人贬得过低,将自己放在同学群体的恰当位置上,积极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自己从封闭中开放起来。
4.不随意迁怒于他人
除非是原则问题,不要争得面红耳赤。一般来说,不要为一些小事勃然大怒,甚至翻脸,要表现出有气量,有涵养。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会失去朋友。如果有人招惹了你,你很想发脾气,那么请尝试一下"滞后5秒钟原则"。即:原地踱踱步,数数衣扣或做深呼吸等,缓解5秒钟后再回应对方。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方式。
5.不要口无遮拦
人际交往中,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某人的肩膀上有头屑,或口中很难闻,或拉链没系好等等。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于女性,年龄更是个人秘密,不愿被人提及。
6.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抓住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长处,那么在与对方交流和交往中是缺乏肯定和接纳,一个不能真正接纳他人的人很难在交往中被他人接纳。换个角度看待人和事物,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7.真诚和信任。"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带上你的微笑,带着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关心、平常心、宽容心等积极心态与人交往,你会感觉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不足应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你对别人的真诚会为你赢得更多的信任。同时,如果你信任别人,别人则会更加信任你。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
2. 张文新.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7.3
3.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人际交往;焦虑
一、研究问题
(一)测量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
(二)使用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考察不同性别和是否为实验班影响因素上的表现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北京某中学2014级初一年级全体学生
被试分布情况:男同学250人,女同学326人,共576人。问卷回收率为100%,经筛查全部为有效问卷。
(二)研究工具
1.关于量表
选用Leary编制的交往焦虑感量表(IAS),该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
交往焦虑感量表(IAS)含有15条自陈条目(如附件1所示),被试对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A、与我一点也不相符;B、与我有一点相符;C、与我中等程度相符;D、与我非常相符;E、与我极其相符条目是根据下述两个标准选出的:(1):涉及主观焦虑(紧张和神经症)或其反面(放松、安静),但不设计具体的外在行为。(2):条目大量涉及意外的社交场合。量表经历4个阶段从最初的87条中选出现在的15条。其总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2.问卷评分标准:交往焦虑测评结果根据受测者测评分数分为1、2、3等级,当受测者分数15——29分为等级1;当受测者分数30——48分为等级2;当受测者分数49——75分为等级3。
3.关于等级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表明受测者所体验的社交焦虑感较低,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通常能够应对自如。即使面对不太熟悉的人,也常常充满自信,态度大方,极少有紧张拘束的感觉。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2,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处于中等程度,有时受测者在某些事先不曾做好准备的社交情境中,会有一定的焦虑感出现,这属于正常的防御心理。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3,表明受测者所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感较高。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常常体验到高度的紧张焦虑,有时伴有心跳加速的反应。
(三)信度分析
本次调查信度良好,Alpha=0.799,分半信度SB=0.864。
Alpha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也是试题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函数,一组试题之间或许有相当的关联性且是多维的。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是常用信度检验方法之一。反映测验项目内部一致性程度,即表示测验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具体分析是在测验后将测验项目分成相等的两组(两半),通常采用奇偶分组方法,即将测验题目按照序号的奇数和偶数分成两半,然后计算两项项目分之间的相关。相关越高表示信度高,或内部一致性程度高。
三、测量结果
(一)初一年级全体学生交往焦虑测评结果等级情况
交往焦虑测评结果处于分数等级1的同学为247人,占总体的42.9%;处于分数等级2的同学为310人,占总体的53.8%;处于分数等级3的同学为19人,占总体的3.3%。具体如表1所示:
从上面等级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整体来看交往焦虑水平较低,即表明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的居多,说明他们与他人的相处能力较强,属正常水平。
(二)人口特征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1.性别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性别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班与否的差异性检验
因为是否为实验班只有两个水平,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在是否为实验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班同学的人际焦虑水平平均值低于非实验班同学。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实验班的同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从小受到师长喜爱和表扬的对象,这很可能使他们出现骄傲情绪,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我为中心会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过度的自我为中心甚至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久而久之会给同学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及焦虑的情感体验。另外,实验班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竞争意识很强,可能由此产生嫉妒等影响与同学交往的负面情绪,这也会增加部分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因此,实验班同学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与非实验班同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测量结果分析讨论
我校初一年级学生人际焦虑水平较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家庭因素
1.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儿童与父母双亲的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社会行为。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的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等。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对于子女多数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学校很容易把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与同伴关系上,而为了使这种依恋关系稳固,需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不断地调整。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人际焦虑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2.家庭中的民主关系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父母双亲对于子女的是否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如果过分控制子女,则易于形成转制式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独行,这十分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父母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因此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3.家长的爱的情感给予
心理学家舒茨认为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和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备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这不利于儿童长大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出现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4.家长的肯定和接纳
当今社会的中学生都是在家庭的肯定和接纳中长大的,这种被肯定和接纳感会迁移到他们与其他人交往中。在爱与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与人交往时候会表现的坦然大方,因此他们很少有人与他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2]。
5.独生子女自信心较强
当今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肯定中长大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作用很小。虽然有点同学会表现出任性等特点,但是他们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并作以适时的调整。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卑心理表现的较为严重,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焦虑。
二、自身因素
1.所处特殊阶段——青春期
这一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或者正在步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叛逆心理很强,并且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叛逆心理使得他们很容易与父母发生看法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矛盾和争吵,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倾述的对象。
2.所处生活环境——大城市
城市的孩子自信心强于农村孩子,这是他们的人际交往中的低焦虑强有力的保证。缺乏自信心极易导致人际交往焦虑情绪的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交往障碍。
三、学校因素
1.寻求同伴认同
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十分渴求同伴认同,很多学生为了寻求同伴的认同,而隐藏和改变很多不适合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行为习惯。
2.团结合作的教育
当今社会团结合作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政治、体育和心理教育中渗透着这方面的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们的交往十分有利。
以上这些原因都十分有利于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因此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上表现较低,这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五、干预措施及对策建议
(一)干预措施
1.团体心理辅导
本研究首先对筛查出的19位人际交往焦虑水平较高(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为等级3)的同学进行团体辅导(附件2),该辅导方案是在13级初一学生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修改而成。目的是使这些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环境中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降低他们的人际交往焦虑情绪。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手段之后,再次测量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对于焦虑水平仍然较高的同学进行个别咨询。
2.个别咨询
本研究将个别咨询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手段的补充,目的在于弥补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以达到干预的良好效果。
(二)对策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向别人敞开心扉的同时,别人也会相应地向你敞开心扉。想了解别人,最后先让别人了解你自己,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维护中,对于任何交往的人,都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地位。所以说如果中学生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交往的主动者,主动交往,争取处于主动地位。
2.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
多项研究表明,中学生所能接纳的特质主要有:真诚、宽容、信任等。交往需要有爱,友爱需要真诚。
3.克服交往心理障碍
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常出现如下交往心理障碍,第一,羞怯由于一些学生害羞,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克服害羞,重要的是要解除思想包袱,树立牢固的信心,肯定自己的长处。应当鼓足勇气,敢于说第一句话,逐渐学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第二,自卑,自卑的主要表现就是缺乏自信。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增强自信。此外,要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成见,寻找新的环境重新表现自己。第三,封闭,封闭是一种有意无意地把自己限制在最小交往圈的状态,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学生,往往遇事固执己见,对人处处设防,难于与人交往。因此,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我。不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别人贬得过低,将自己放在同学群体的恰当位置上,积极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自己从封闭中开放起来。
4.不随意迁怒于他人
除非是原则问题,不要争得面红耳赤。一般来说,不要为一些小事勃然大怒,甚至翻脸,要表现出有气量,有涵养。动不动就生气的人,会失去朋友。如果有人招惹了你,你很想发脾气,那么请尝试一下"滞后5秒钟原则"。即:原地踱踱步,数数衣扣或做深呼吸等,缓解5秒钟后再回应对方。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方式。
5.不要口无遮拦
人际交往中,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某人的肩膀上有头屑,或口中很难闻,或拉链没系好等等。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于女性,年龄更是个人秘密,不愿被人提及。
6.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抓住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长处,那么在与对方交流和交往中是缺乏肯定和接纳,一个不能真正接纳他人的人很难在交往中被他人接纳。换个角度看待人和事物,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7.真诚和信任。"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带上你的微笑,带着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关心、平常心、宽容心等积极心态与人交往,你会感觉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不足应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你对别人的真诚会为你赢得更多的信任。同时,如果你信任别人,别人则会更加信任你。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
2. 张文新.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7.3
3.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